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研究
【摘要】:陈平原对文学史教育的研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共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陈平原与他人合作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这个命题,开始了关于“重写文学史”的讨论;第二阶段,在《北大旧事》等教育史著作中,陈平原运用“非意识形态化”的文学研究模式,用历史深处的“文学课堂”予以发声;第三阶段,陈平原通过作为教育者的“在场体验”,思考文学史教育问题。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研究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通过梳理以往对陈平原文学史这一学科教育思想的研究,从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产生的社会渊源和个人学术背景进行考察,探究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产生的历程。立足于陈平原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以及作为人文学者的人间情怀,对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进行具体阐释。首先,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的发端在于对文学史这门学科产生的思考,反思文学教育中根深蒂固的文学史情结,对文学史教育提纲挈领、浮光掠影的知识传授的教育方式进行质疑。其次,陈平原认为文学史教育的目的除了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之外,更肯定了文学史教育在培养人格和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认为文学史教育对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民族精神的传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最后,陈平原通过对既有文学史研究的调整,结合大学讲坛“在场体验者”的经验以及书写大学教育史时,所获得的历史深处课堂的感受,对文学史的教育包括涉及到的教材、课堂呈现以及教师提出要求:第一,教材方面,在教材编写方面,陈平原认为教科书不等于专家书,警惕对知识的单纯罗列;在教材运用方面,教师有责任把学科前沿的进展与不同学者的观点传授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种更开阔的理论视野,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教科书。第二,课堂教学方面,陈平原所倡导的是阅读优先,经典第一的教学内容,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教学方式,不循常规,误入歧途的考查方式和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课程设置;第三,教师方面,陈平原提出文学史的教师要有“书卷气”,欣赏古代书院那种“从游”的师生关系。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对文学史、学术史、大学教育史基础上的,博取杂用,守正出新。通过一个学者的人间关怀,负责任地给我们展现了全新的研究文学史教育思想的角度,总的来说,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兼及传承性、人文性和理想性,对我国文学史课程甚至人文学科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陈平原 文学史 教育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0-092;I209-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绪论10-22
- 一、选题的缘由及研究意义10-12
- 二、研究现状12-20
- (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12-15
- (二)关于“非意识形态化”15-17
- (三)作为学科的“文学史”17-20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20-22
- (一)文献研究法20-21
- (二)历史研究法21
- (三)比较研究法21-22
- 第一章 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渊源22-30
- 一、社会背景22-25
- (一)大学教育功利化22-24
- (二)人文学科边缘化24-25
- 二、个人背景25-30
- (一)坚实的学术研究功底26-27
- (二)交叉学科的研究方法27-28
- (三)学者的人间情怀28-30
- 第二章 陈平原对文学史教育思想的阐释30-54
- 一、假如没有文学史30-32
- 二、文学史之“内外兼修”32-35
- (一)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33
- (二)审美意识的升华33-34
- (三)民族精神的传承34-35
- 三、“文学”如何“教育”35-54
- (一)“教科书”不等于“专家书”36-38
- (二)课堂的知识、技能与情怀38-49
- (三)语文教师要有“书卷气”49-54
- 第三章 对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的省思54-59
- 一、以史为鉴,,用传统来发声54-55
- 二、坚持人文学科的美55-56
- 三、学者需要人间情怀56-59
- 结语59-61
- 参考文献61-66
- 作者简介66-67
- 致谢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联芬;;“走出”之后的“返回”——评陈平原近著《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年03期
2 黄成勇;读陈平原的《大书小书》[J];中国图书评论;1993年02期
3 ;陈平原:读少点,读慢点,读精点[J];理论与当代;2013年12期
4 孙明亮;;现场抵抗遮蔽——读陈平原《五月四日那一天》[J];名作欣赏;2014年13期
5 朱琳佳;;陈平原:“文”、“学”兼修的典范[J];语文学刊;2006年10期
6 谢冰;;没有传说的大学太无趣[J];晚报文萃;2011年10期
7 姜璐璐;;陈平原,不凑热闹不怕出局[J];环球人物;2012年30期
8 徐敏;;别样的文学史述学文体——读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陈平原教授访谈:中国大学改革,路在何方?[J];书城;2009年09期
10 袁依;;一个纯粹而温情的学人——浅谈陈平原的“书生本色”[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晶;陈平原:在“史学品格”与“现实感怀”之间[N];文学报;2012年
2 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小艳;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现状不容乐观 改革空间不小[N];深圳特区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董学彦;历史和文化是河南了不起的资源[N];河南日报;2012年
4 特约记者 郭震旦;中国人文学“触底反弹”了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5 深圳特区报记者 马璇;站稳自家脚跟 重拾学术自信[N];深圳特区报;2012年
6 郑勇;学者情怀与书生意气[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7 记者 舒小梅;与好书相伴 与文明同行[N];潮州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刘悠扬;唤回那些消逝的“文学课堂”[N];深圳商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包忠;陈平原:北大的大家风范[N];成都日报;2005年
10 秦淮川;“精致”的仕途路线图让人笑不出来[N];工人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姜婷;陈平原文学史教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45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45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