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嬗变中文学南京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以民国时期文学书写的南京为中心
本文关键词:历史嬗变中文学南京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以民国时期文学书写的南京为中心
【摘要】:文学南京在民国时期获得了空前的可阐释性。借助于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延续着作为地域中心强有力的文化和精神的向心力,同时也突破了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城市形象。文学南京的文化意味与现实遭遇恰恰显现出:民国成立之后,在整个文化的框架内面对北京传统古都的教育文化和上海新型都市的经济,它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因而展现出整个中国在世界之林中的国家民族形象。文学南京的丰富和建构,不仅仅来自于城市实体形态的物质建设,更重要的是文学赋予实体形态以更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民国时期文学南京在新的历史语境下"自我"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兼具流动性与独特性。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
【关键词】: 民国 文学书写 文学南京 他者 自我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国社会历史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框架”(12AZW010)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自古以来,文学对城市的书写从未缺席。有汉以来,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开始了对城市的极尽夸张和铺排的描述,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有过之而无不及。继之而起的唐传奇,宋元话本以及明清小说中对于城市的书写和记载不胜枚举。近代以来随着现代都市的崛起,文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振;;1940年代初延安保育困境的文学书写[J];齐鲁学刊;2011年01期
2 李美敏;;印度女性文学书写探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3 任晓兵;;“五四”后文学书写中“中国形象想象”发生的溯源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4 纳张元;;边地守望与文学书写[J];山花;2013年06期
5 陈晓明;;“还乡”的文学或文字——超越图像霸权的文学书写[J];长城;2004年02期
6 杨爱红;;新媒体与文学书写[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7 徐岱;范昀;;文学书写与历史记忆——当代中国小说个案批评三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陈劲松;;中国当下都市生存背景中的文学书写[J];文艺评论;2011年09期
9 李直飞;;历史的记忆与悲壮的叙述——论中国远征军的文学书写[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10 刘扬忠;;辽朝“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文学书写[J];华夏文化论坛;2007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明工;;简论二十世纪上半叶巴蜀作家群的区域文学书写[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宏甲;人民始终是文学书写的主题[N];文艺报;2012年
2 姚莲瑞;用文学书写历史[N];光明日报;2013年
3 杨献平;乡村文学书写的两个层面[N];河北日报;2014年
4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裴媛媛;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N];光明日报;2012年
5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李掖平;扎根齐鲁大地的文学书写[N];光明日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党云峰;“中国梦”需要多民族文学书写[N];中国文化报;2013年
7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白烨;宏观话题的文学书写[N];光明日报;2014年
8 汪守德;面向深蓝的文学书写[N];文艺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何晶;泰州研讨“里下河式的文学书写”[N];文学报;2013年
10 李炳银;执政与善政者榜样的文学书写[N];山西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文凯;奥斯维辛幸存者文学书写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2 赖英晓;饥饿叙事的意识形态建构[D];上海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苏颖;新时期至新世纪关于“三年灾荒”的文学书写[D];安徽大学;2013年
2 白佳佳;旧天津的文化形态与文学书写[D];西南大学;2012年
3 龚小妹;汶川地震文学书写[D];安徽大学;2014年
4 唐文婷;极权下生存困境的文学书写[D];四川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5474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47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