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五代团花镜图片_晚唐五代国_《宁波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花间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宁波大学》 2012年
花间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
张学辉
【摘要】:本文立足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从传播学着手,研究花间词在晚唐五代时期的传播情况。花间词的传播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而其内容也迎合了当时受众的心理,使其能够得到广泛传播。全文根据传播过程中的不同环节来组织,共分为四个大的部分: 一、花间词的编选及传播情况。《花间集》由后蜀人赵崇祚编选,他就是决定一首词是否能够成为《花间集》中的一员的“把关人”,这位“把关人”是以何种标准来确定花间词的,这里将对此加以分析。花间词人作为一个群体,其词在群体内部也有传播,早期的词人还会对晚期的词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整体上形成了花间词香软绮媚的词风。花间词由于其香软绮媚的词风,既为当时的王公大臣喜爱,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士子文人,歌妓乐工也竞相传唱,大大扩散了其传播的范围。 二、花间词传播的社会环境。本章将从晚唐五代时期的整体社会风气、音乐文化的发达以及当时文人文化观念的转变三个大的方面来剖析花间词传播的社会土壤。 三、花间词传播的内容分析。传播内容就是在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流通的他们共同感兴趣的东西,它是传播活动发生的原动力。花间词整体词风为香软绮媚,以描写女性为主,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成为歌席酒筵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品。除了艳情词以外,《花间集》中还收录了咏物、咏史、风土、渔隐等题材的词,丰富了花间词内容和艺术风格。 四、传播媒介及传播方式及效果的分析。花间词的传播所借助的媒介主要为歌妓的传播和书面选本的传播,这两种传播方式各有特点,共同促进了花间词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传播。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可将之分为消费型受众、批评型受众、创作型受众,这三种不同的受众对花间词的接受就会出现效果的不同。具体的传播效果又可划分为认知层面、心理和态度层面、行动层面三个不同层面。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宁波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7.2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辉;论歌妓对宋词的影响[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欧明俊;花间词与晚唐五代社会风气及文人心态[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3 欧明俊;论花间词在宋金元时的传播[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4 曹志平;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5 王兆鹏;;中国古代文学传播研究的六个层面[J];江汉论坛;2006年05期
6 王兆鹏;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8年03期
7 陈岳芬;;北宋时期柳永词的传播与接受[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8 王兆鹏;;宋文学书面传播方式初探[J];文学评论;1993年02期
9 刘尊明,张春媚;传播与温庭筠的词史地位[J];文学评论;2002年06期
10 刘尊明,田智会;试论周邦彦词的传播及其词史地位[J];文学遗产;2003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詹颂;乾嘉文言小说作者阅读视野与作品故事来源(续)[J];蒲松龄研究;2003年02期
2 徐文蕾;;《聊斋志异》侠义主题论[J];蒲松龄研究;2009年04期
3 韦乐;;狐妻故事中的才狐故事[J];蒲松龄研究;2010年01期
4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陈磊;;李商隐诗文宗韩说辨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7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8 郭淑新;董秀丽;;中华民族的自信意识与忧患意识辩证[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张金铣,赵建玲;唐末清口之战及其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10 叶虎;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仇贤根;外宣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雪莲;传播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兵;唐代长安城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武波;元代法律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尤永;经济欠发达地区家庭消费中的意见领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林堃;都市青年女性时尚消费中意见领袖的传播影响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朱世昭;农村社区既有与新兴意见领袖的博弈[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高冬梅;客家地区农村女性闲暇生活方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郑俊杰;我国网络新闻专题探析[D];河北大学;2007年
6 杨慧;冀北地区“漫瀚调”演唱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7 胡叶娟;现代婚礼服装饰的民族性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赵广香;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曹志平;论柳永词的传播及其文化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2 王兆鹏;传播与接受:文学史研究的另两个维度[J];江海学刊;1998年03期
3 龙建国,廖美英;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文化艺术商品化[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王兆鹏,刘尊明;历史的选择──宋代词人历史地位的定量分析[J];文学遗产;1995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银乔;;花间词缘何偏爱“唱美女”与“美女唱”?[J];语文新圃;2009年02期
2 朱逸宁;;花间词人与晚唐五代江南的城市文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苏中;;略论花间词之审美趣味[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苏中;;略论《花间词》的审美心理特质及其成因[J];青海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5 谭广旭;试论“花间词”女性化特征之成因[J];湖南社会科学;2002年06期
6 吴丽;;温庭筠、韦庄词风比较[J];文教资料;2007年36期
7 张晶;;论花间派在词史上的地位[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8 刘风;;论牛峤词的艺术特色[J];语文学刊;2010年15期
9 宋纯;;别调中的别调:对“孙词近韦”现象的反思[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申玉琢;孔祥辉;;“花间词派”大家欧阳炯[J];晚霞;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炳林;;晚唐五代敦煌商业贸易市场研究[A];甘肃省钱币博物馆开馆暨钱币学术研讨会专辑[C];2003年
2 郑炳林;徐晓丽;;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阐扬三教大法师与敦煌佛教兼容性形成[A];炳灵寺石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郑炳林;;晚唐五代归义军时期敦煌贸易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和等价物研究[A];甘肃省钱币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C];2001年
4 王小荣;牛景丽;;晚唐五代婉约词的性别与文化阐释——以温庭筠、韦庄、冯延巳和李煜为代表[A];河北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7年
5 徐晓望;;论晚唐五代莆仙区域文化发展浪潮[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冯培红;;论晚唐五代的沙州(归义军)与凉州(河西)节度使——以“河西”观念为中心的考察[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7 吴丽娱;;关于别纸和重叠别纸[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8 郑炳林;;敦煌:晚唐五代中外文化交融与碰撞[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9 赵宝俊;;试论开封之盛衰[A];中国古都研究(第一辑)——中国古都学会第一届年会论文集[C];1983年
10 郑炳林;;晚唐五代河西地区的居民结构研究[A];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莫道才;[N];光明日报;2004年
2 孟晖;[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青桐;[N];中国矿业报;2004年
4 记者 王绍雄;[N];光明日报;2004年
5 晏敏 本报记者 陈方耀;[N];成都日报;2006年
6 程国赋 暨南大学文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徐晋如(自由撰稿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8 历史所 黄正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9 李国文;[N];北京日报;2001年
10 刘凌;[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秀林;晚唐五代诗僧群体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冬红;《花间集》接受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凤翔;晚唐五代秦岐割据政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李军;晚唐中央政府对河陇地区的经营[D];兰州大学;2008年
5 王淑华;晚唐五代连词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6 杜朝晖;敦煌文献名物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陈于柱;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敦煌禄命书研究[D];兰州大学;2009年
8 张屏;两宋词雅化进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振涛;唐末五代西蜀文人群体及文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10 白爱平;姚贾接受史[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学辉;花间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D];宁波大学;2012年
2 刘军;花间词“男子作闺音”的审美文化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3 唐晨;花间词意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4 黄学敏;花间词情绪记忆的美学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5 刘小燕;清末三大词学家论花间词[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影辉;花间词与易安词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祝蕾冰;服饰描写和词的审美特质[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管明捷;《花间集》闺怨作品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9 刘海云;孙光宪词作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金思思;巴蜀文化视域中的《花间集》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花间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57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5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