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真德秀传记阅读_真德秀与泉州港_《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本文关键词:真德秀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湖南科技大学》 2012年
真德秀文学研究
亢莹莹
【摘要】:真德秀是一位名副其实的理学大师、声誉卓著的文学家。他不仅是朱子的再传弟子,同时也是朱子的私淑弟子;作为一位理论家,真德秀的突出贡献是将理论用于实践;在真德秀的努力下朱子理学得到了统治阶级的认可并且取得了官方地位。他丰富了朱子学说,在朱学发展史上举足轻重。同时真德秀在朱熹学说的框架下,汲取了佛道等众多学说精华,从心学和实学方向发展了朱子学说,从而也形成了真德秀理学的心学和实学特色。真德秀的理学思想是朱子学说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朱熹理学分流的结果。经朱子理学洗礼后的真德秀,其人格魅力、政治声誉和弘富的著述都本源于他对朱子理学精神的践履笃行,朱子精髓通过他在个人生活、政治和文本三个层面的理学实践,证明了朱子学说在解决个人安身立命、石氏砺人格、经邦治国等方面的不可估量的实践价值。朱子理学正因为有了真德秀这样的见证人的实践诊释和推广普及,才得以从民间走向官方,从边缘成为中心学说。真德秀和朱熹一样,被后世公认为理学派文学观的代表人物,他的文学观主要承袭朱熹而来,与朱熹文学观相比,真德秀的文学观更为确定而狭隘。真德秀的文学观包括文道观、风格论、方法论、鉴赏论和文选论。他的文学创作包括诗、词、文,但文的名著最多,成就较高,影响极大。文的主要形式有“题跋”、“奏议”“序记”等形式,其中又以奏议、诏诰最为士人激赏。 全文共分为五章,试图对真德秀的文学活动做了一定程度的整理和总结。第一章:真德秀的生平、交游。真德秀是继朱熹之后伟大的理学家,在汲取朱子学说的基础上,同时吸收了众多学派的思想,并广收弟子,交游甚广。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真德秀所处的南宋社会思想文化界学派相互交融的一面。第二章:真德秀的文学思想。首先,通过对真德秀理学思想渊源的探讨及理学思想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从而了解理学与文学是如何相互影响渗透。从而认识到宋代的诗、文、赋崇尚说理,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一种倾向,在这时,纯粹的抒情之作也很多。理学之理,也不单一指哲学理之理,还包涵丰富的各类事理,政理。从其《文章正宗》、《续文章正宗》等著作体现了真德秀以圣人为终极目标,孔颜乐处为最高境界的文学思想。其次,通过地域于文学的相互关系来探究闽学对真德秀文学创作的影响。第三章:真德秀的散文。真德秀散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奏疏类、题跋类、笺表奏议类等散文影响较大,通过对其散文的解读,总结真德秀散文的思想内容和散文特色。第四章:真德秀的诗作。《全宋诗》卷二九二一至二九二二录其诗两卷,共收录真德秀一百六十七首诗作。真德秀曾云:“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门理义之秘。”于是本章通过对真德秀诗作分析揭示了其诗无论谈义理,还是抒情怀,其才情在诗歌艺术形式有所释放,因此从诗歌艺术角度看,,真德秀的诗作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这表明,理学家之诗,大多是借用比兴之体来阐释有关理学义理之说。第五章:真德秀对南宋后期理学家创作的影响。真德秀作为理学大师,其思想必然会对很多理学家产生影响,通过真德秀与魏了翁、刘克庄的创作比较来分析对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总之,理学的出现,是我国思想史上,从某个层面来讲让人正心诚意、修身养性,使得不同阶层和阶级共同遵守维护社会准则和人类道德。对于社会风气的淳化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也有重大影响,理学和文学就在矛盾中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表达人类最普遍的情感。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夏静;;真德秀文学思想论[J];北方论丛;2007年02期
2 周春水;真德秀理学思想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3 石明庆;;论真德秀的诗歌理论批评[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4 张晶;;朱熹诗境与“理一分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5 邓广铭;;宋代文化的高度发展与宋王朝的文化政策[J];历史研究;1990年01期
6 张立文;论宋明理学的基本特点[J];社会科学辑刊;1982年02期
7 李泽厚;;宋明理学片论[J];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01期
8 胡念贻;关于宋诗的成就和特色[J];学习与思考;1984年02期
9 朱人求;;真德秀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年06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颛静莉;真德秀政法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2 林日波;真德秀年谱[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苹;真德秀的交游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吉志;六十多年来蒲松龄俚曲研究概述[J];蒲松龄研究;2005年01期
2 尹祚鹏;;浅议《聊斋志异》三教合一的天道观[J];蒲松龄研究;2007年01期
3 巩聿信;;《聊斋志异》与杂纂[J];蒲松龄研究;2011年01期
4 赵爱华;;千载黄粱梦,悠悠文士心——从“黄粱梦”故事看封建时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龄研究;2011年02期
5 陆军;;古代羌藏盟誓习俗初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张翠爱;;对唐宋词中珍惜时间词篇的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7 桑扎;贡保扎西;;论唐代的和亲政策和民族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8 刘洪强;;“东吴弄珠客”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赵永忠;;论北宋对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10 董常保;;《战国策》中策士对君主的劝谏方法略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世东;;论《管子》对生态伦理思想与实践的发展[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4 王瑞昌;;弘扬传统文化培育“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李秀莲;;亚沟摩崖石刻族属考释[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6 刘珊珊;;北宋城市演进中的经济影响[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九辑(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选辑)[C];2008年
7 刘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种类、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论丛(第十辑)[C];2012年
8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姚曼波;;试论庄子对桐城派文学主张形成的影响[A];安徽省桐城派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二届全国桐城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马银华;文化视野中的北宋齐鲁诗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周燕来;南宋两淮地区军事防御体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平;方干及其诗歌论稿[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金鑫;王充《论衡》与东汉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慧蓉;中国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10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智华;真德秀《续文章正宗》版本源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2 徐晓望;论宋代福建经济文化的历史地位[J];东南学术;2002年02期
3 周春水;真德秀理学思想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刘锡涛;宋代福建人才地理分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雷家宏;真德秀新论[J];江汉论坛;1994年11期
6 孙先英;《西山真夫子年谱》正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7 李弘毅;《文章正宗》的成书、流传及文化价值[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2期
8 林拓;从化外之地到两个文化带的相继发育─—宋代以前福建文化地域格局的演变[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01期
9 夏静;;真德秀学术思想及其价值指向[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5期
10 朱人求;;真德秀思想研究述评[J];哲学动态;2006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孙先英;论朱学见证人真德秀[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林日波;真德秀年谱[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柯远扬 ,邓华祥;朱子治学之道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2 高寿仙;自主意识与社会责任——读《朱子学与阳明学》札记[J];社会科学家;1993年04期
3 陈声柏;阳明学与朱子学关系新探[J];兰州学刊;1997年04期
4 沟口雄三;“知识共同”的可能性[J];读书;1998年02期
5 魏宗禹;朱子学与当代中国思维[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高令印;朱子学是“东亚文明的体现”[J];益阳师专学报;2001年04期
7 吴长庚,徐公喜;朱子学研究的新成果——“朱子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王宇,陈安金;论南宋后期科场中的朱子学和永嘉学[J];哲学研究;2005年02期
9 朱雪芳;比较朱子与王阳明的“格物”义[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10 李尚英;;读《李绂与<陆子学谱>》[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2 赖功欧;黎康;;论钱穆的朱子学[A];中国书院论坛[3][C];2002年
3 高令印;;略论厦门金门的朱子文化[A];闽台文化研究[C];2006年
4 王有为;;从文化角度重估朱熹及朱子学[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5 孙明章;;朱子学的历史命运[A];朱熹与闽学渊源——“延平四贤”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朱茹辛;;从文化观点探索朱子学术思想的影响[A];海峡两岸论朱熹——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贡献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2002’朱子学国际研讨会在菲律滨首都马尼拉隆重召开 一[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黄保万;;黄榦在朱子学中的地位与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徐公喜;;《朱子学提纲》与朱子学说特性[A];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第26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定榔;;朱子不注《春秋》之原因蠡测[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演讲人 朱杰人;[N];人民政协报;2010年
2 记者 王洪波;[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小草;[N];福建日报;2000年
4 鹤鸣;[N];福建日报;2000年
5 “义乌发展的文化探源”课题组 杨艳秋 执笔;[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伊品寿;[N];闽北日报;2008年
7 通讯员 熊慎端 朱燕涛;[N];华东旅游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本报尤溪记者站;[N];三明日报;2010年
9 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 朱杰人;[N];三明日报;2010年
10 朱杰人;[N];文汇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琼;生命践履与“性天通”——薛瑄哲学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赵文源;朱子《易》注考源[D];浙江大学;2009年
3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才;朱子诗经学考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程水龙;《近思录》版本与传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尉利工;朱子经典诠释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玉强;近世日本朱子学的确立[D];吉林大学;2009年
8 闫宝明;毛奇龄与朱子学[D];南开大学;2009年
9 吕振宇;《家礼》源流编年辑考[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10 孙美贞;吴澄理学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远鑫;朱子诗歌之精神[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才圣;江户时代朱子学的衰落与日本近代化[D];延边大学;2004年
3 李月芳;朱子“持敬”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0年
4 蒋四芳;中江藤树的“权”思想[D];中山大学;2010年
5 孙菁菁;从《慊堂日历》看松崎慊堂对西方知识的关心及态度[D];吉林大学;2011年
6 陆畅;“良知”的演进[D];南京大学;2011年
7 延玥;朱熹论礼与理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1年
8 刘勃然;朱子“诚”思想探析[D];河北大学;2011年
9 张卫国;“庆元党禁”视域下之朱子学转向[D];海南大学;2011年
10 袁君华;朱子之“理”的形上诠释[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真德秀文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6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