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赋比兴_诗经中的比兴_《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6-16 11:07

  本文关键词:《诗经》比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华中师范大学》 2007年

《诗经》比兴研究

陈英姿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一直非常重视比兴问题,但传统的研究多只关注到比兴的某一特质。本文就《诗经》比兴进行研究,其前提是认定比兴是表现手法,进而探讨比兴的理论,分析其文化内涵,估价其深远影响。 全文分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引言着重阐明选题的缘由及意义;结论是对全文论述的总结;正文分四章阐述。 论文第一章以比兴的定义为切入点,以一种动态的眼光将比兴从汉代到现当代进行纵向梳理,以求获得一个总的认识;第二章从文艺理论的角度审视、探讨比兴。比兴是诗歌的创作手法,而中国古代诗歌的概念和性质的定论,最有影响的是“诗言志”和“诗缘情”,比兴一开始就受到这两种观念的影响。在比兴定义的内在各因素中,一直还有着比兴难辨的矛盾,问题主要集中在兴是否是“譬喻”,其实质区别在于兴具有深层审美意义;第三章探究比兴中物象和意义之间的关联,这一章从文化学、民俗学的角度入手,以《诗经》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物象进行文化意义的追寻,就此得出比兴所依赖的文化基础;第四章结合古代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探讨比兴对后世文学产生的影响,首先谈它在美学范畴内的衍义,丰富了美学思想;其次讲它本身内涵各个层次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通过系统的论述,将诗歌比兴的理论、创作实践以及文化蕴涵放到传统诗学的构架中,进行了梳理和重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诗学概念的理解,并不能以某一种简单的定义和视角所能穷尽,对《诗经》比兴的研究强化了我们对传统诗学进行研究时所坚持的历史意识、广阔的视角,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审美文化的精神内核。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引言7-9
  • 第一章 历代《诗经》比兴研究综述9-16
  • 第二章 《诗经》比兴理论研究16-24
  • 第一节 比兴美刺与缘情感兴16-19
  • 一、比兴与“诗言志”16-17
  • 二、比兴与“诗缘情”17-19
  • 第二节 比兴定义流变中的内在矛盾19-24
  • 一、比兴之别19-21
  • 二、关于“兴全不取义”21-24
  • 第三章 《诗经》比兴物象解读24-31
  • 第一节 西周、春秋社会——《诗经》产生的根基24-26
  • 第二节 原始宗教与兴象26-28
  • 第三节 物候、时令与兴象28-31
  • 第四章 《诗经》比兴的影响31-39
  • 第一节 兴的衍义31-34
  • 第二节 比兴在古代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应用34-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平;“诗六义”学术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洁莎;《诗经》的哲学意蕴[D];天津大学;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江舟群;陆机“诗缘情”的美学阐释[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杨述;原始宗教与诗经兴象建构[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王问靖;;“兴”法八面比较论[J];船山学刊;2005年04期

    4 谭勇民;论刘勰的《诗经》学思想[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黄志浩;论常州词派的比兴理论[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袁济喜;论“兴”的审美意义[J];文学遗产;2002年02期

    7 赵国乾;“兴”与中国传统诗歌的美学精神[J];许昌师专学报;1997年04期

    8 余群;试论文学范畴“兴”的含义[J];学术交流;2005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梅梅;;《论语》孔门感发之“兴”义[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王薇;;隐喻: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人的言说方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建;;古代文论中的言意关系与意境论之形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张振龙;;邺下文学集团内部活动与兴、观、群、怨的文学观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周和军;曹艳春;;“自由联想”与“兴”的可通约性[J];前沿;2010年05期

    6 李梅梅;;《毛传》“独标兴体”的讽喻意蕴[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张晶;孟丽;;感兴:审美价值的实现历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2期

    8 曹建国;;回眸百年《诗经》宗教学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年03期

    9 王一川;;中国现代文论中的若隐传统——以“感兴”论为个案[J];文艺争鸣;2010年05期

    10 蔡树才;;先唐“形似”考论[J];中国文化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家梅;言意之辩与中国美学[D];暨南大学;2003年

    2 苏状;“闲”与中国古代文人的审美人生[D];复旦大学;2008年

    3 邓伟龙;中国古代诗学的空间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樊淑敏;审美视阈中的土地崇拜文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王薇;先秦言意观的发展及其对唐前文学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平;“诗六义”学术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婷;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袁芬;《文心雕龙》引《经》书考[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建军;《诗经》与周代宗教文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4 蔡树才;《文心雕龙》语词考释[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高欣荣;何其芳早期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传统[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磊;《诗经》兴象的文化探源[D];延边大学;2006年

    7 张海婷;先秦时期“感物”说的研究[D];郑州大学;2007年

    8 李梅梅;从文化到文学:《诗经》“兴”原始义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静;审美世界与伦理世界的互动与反动[D];暨南大学;2007年

    10 黄晓丹;早期常州词派与毗陵张氏家族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宗文;试论古诗之流——赋[J];安徽大学学报;1986年02期

    2 惠嘉;户晓辉;;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3 梅运生;试谈古代文论中的赋、比、兴问题[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01期

    4 梅运生;常州派“比兴”说词纵析[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

    5 丁放;《乐府补题》主旨考辨──兼论“比兴寄托”说词论在清代以来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乔东义;;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褚斌杰 ,章必功;《诗经》中的周代天命观及其发展变化[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6期

    8 李健;比兴思维与意境的创造[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王齐洲;游夏文学发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葛晓音;屈赋比兴的性质及其作用的转化——兼论“雅”与“骚”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东影;“变风变雅”考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包丽虹;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张国安;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5 何海燕;清代《诗经》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应宪;清代吴派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立兵;论《毛诗正义》的学术成就[D];扬州大学;2007年

    8 云国霞;元代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9 李冬梅;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郭素红;明代经学的发展[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玉婷;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柳明;周代礼乐文化与《诗经·大雅》颂美诗[D];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

    3 索祖翠;王昌龄的诗论及其创作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4 吕君丽;试论谢榛对严羽诗论的继承和开拓[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洁;《诗经新义》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6 刘波;《诗经·商颂》创作年代考述[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潇;《诗经》中的伦理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胡远远;《二十四诗品》论诗方法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9 马亚芳;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10 李梦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马育良;儒门《诗》学中的“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2 黄志浩;论常州词派理论之流变[J];广东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3期

    3 康金声;谐音双关:诗“兴”义探赜一隅[J];文学评论;2003年06期

    4 张文勋;刘勰论《诗》、《骚》[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1984年01期

    5 王运熙;;刘勰论风骨[J];当代修辞学;198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理群;在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中国古代诗歌及诗论[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1992年02期

    2 张木苓 ,柳滨生;中国古代诗歌文学时空艺术的分析[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01期

    3 卞良君;;再论《诗经》对中国古代诗歌题材类型的开拓与建构[J];东疆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许茂林;红衣翠袖诗中笑——中国古诗对女性笑的描写[J];阅读与写作;1998年07期

    5 陈斌;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及时行乐”主题[J];宁夏社会科学;1999年01期

    6 吴振华;也谈韵、律与中国古代诗歌的繁荣——与张中宇先生商榷[J];中国韵文学刊;2005年02期

    7 江子;;暗处之美——读林莉的诗[J];创作评谭;2008年04期

    8 褚树荣;;化个为类 以点带面——《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浅见[J];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11期

    9 曾小月;;中国古代诗歌用典的符号学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唐燕飞;;无言之美:中国古代诗歌的意境[J];考试周刊;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毅青;;梁启超解释学接受美学的情感论构造[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2 毛宣国;;梁启超的《诗经》研究[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3 杨志学;;诗歌的限制性与屠岸的“十四行”写作[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王泽龙;;科学思潮与现代汉语诗歌的形式选择[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5 陈卫;;含混与现代汉诗写作:以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为例[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梁海;;“小说是这样一种庄重典雅的精神建筑”——作家阿来访谈录[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洽;[N];中国文化报;2001年

    2 沈文凡(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文系);[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葛景春;[N];中华读书报;2011年

    4 萧东发 陈光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沈文凡;[N];人民政协报;2003年

    6 左东岭;[N];中国财经报;2003年

    7 ;[N];鄂尔多斯日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王玉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

    9 熊佑平;[N];中国教师报;2005年

    10 ;[N];光明日报;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乌琼;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选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林少雄;“兴”与“象征”辨析[D];西南大学;2012年

    3 刘然;汉语古诗英译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陈晓;江山之助:地理环境对艺术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5 张同杰;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选修教材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6 孙芳;唐代思乡诗之意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7 詹志红;唐代亲情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3年

    8 姜骁纹;20世纪西方作曲家中国古诗配曲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肖花兰;高中选修课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开设的反思与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10 范琼;《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法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诗经》比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78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578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b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