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宣鼎《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女性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1 10:10

  本文关键词:宣鼎《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女性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宣鼎 《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 女性形象 女性美 妇女观


【摘要】:《夜雨秋灯录》及《夜雨秋灯续录》(以下简称为《夜雨秋灯录》)是晚清时代诞生的两部文言小说集。作者宣鼎在小说中塑造了大量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比较客观完整地展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妇女的生存图景、心路历程、精神诉求,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人文魅力,也从侧面反映了处于晚清社会转型期的下层文人知识分子的彷徨与追求。绪论部分,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搜集大量的学术论文,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夜雨秋灯录》的研究状况。在把握《夜雨秋灯录》的整体研究现状之后,重点梳理、分析有关《夜雨秋灯录》女性形象方面的文献资料,从而发现学界对于《夜雨秋灯录》的女性问题较少关注,现有的研究也比较零散。第一章“《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形象概说”,主要是从小说文本出发,梳理、剖析《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形象。第一节“《夜雨秋灯录》中女性形象的总体介绍”,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夜雨秋灯录》女性形象的描写情况做一个大致的勾勒。第二节“《夜雨秋灯录》中女性形象的身份地位”,一是从人与非人的角度对《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归类;二是从清代社会女性阶层的角度对《夜雨秋灯录》中女性形象进行分类。第三节着重分析《夜雨秋灯录》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第二章“《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美”,是论文的核心章节。笔者将《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之美概括为容貌之美,性情之美,品格之美,才义之美,抗争之美五个方面,同时将《夜雨秋灯录》中女性美的特点放置于清代社会尤其是晚清社会转型期的具体语境中予以宏观透视。第三章“宣鼎的妇女观”,主要阐述宣鼎在《夜雨秋灯录》中表现出来的进步女性观。本章立足于男女平等,着重从反思男尊女卑的道德传统、倡导自由平等的婚恋观念、提出妥协折中的缠足理论三个方面进行重点解读。与此同时,在肯定宣鼎进步妇女观的同时,也要剖析他的缺点与不足。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归纳主旨。
【关键词】:宣鼎 《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 女性形象 女性美 妇女观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1
  • 第一章 《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形象概说11-21
  • 第一节 《夜雨秋灯录》中女性形象的总体介绍11-12
  • 第二节 《夜雨秋灯录》中女性形象的身份地位12-16
  • 一、现实女性形象与超现实女性形象12-13
  • 二、社会中层女性形象与社会下层女性形象13-16
  • 第三节 《夜雨秋灯录》中女性形象的文化内涵16-21
  • 一、揭橥男权社会下的女性生存困景16-18
  • 二、讴歌女性对爱情婚姻的热烈追求18-19
  • 三、彰显理想女性形象的健全人格19-21
  • 第二章 《夜雨秋灯录》中的女性美21-33
  • 第一节 外表之美21-24
  • 一、容貌之丽21-23
  • 二、妆饰之宜23-24
  • 第二节 性情之美24-26
  • 一、母性之爱24-25
  • 二、女媳之孝25-26
  • 第三节 品格之美26-28
  • 一、贞节之盛26-27
  • 二、贞节之烈27-28
  • 第四节 才义之美28-30
  • 一、才智之能28-29
  • 二、侠义之奇29-30
  • 第五节 抗争之美30-33
  • 一、对家长的抗争30-31
  • 二、对命运的抗争31-33
  • 第三章 宣鼎的妇女观33-39
  • 第一节 反思男尊女卑的道德传统33-34
  • 第二节 倡导自由平等的婚恋观念34-36
  • 一、主张婚姻自主权利35-36
  • 二、提倡新的择偶观念36
  • 第三节 提出妥协折中的缠足理论36-39
  • 一、金莲崇拜的社会风尚36-37
  • 二、有限度的反缠足论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芳;;试论《夜雨秋灯录》的末世风度[J];成功(教育);2007年12期

2 于师号;;《夜雨秋灯录》本事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8年04期

3 于师号;;《夜雨秋灯录》本事再考[J];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03期

4 曹光甫;;《夜雨秋灯录》和《夜雨秋灯续录》初探[J];明清小说研究;1986年02期

5 宋欣;杨蒲;;《夜雨秋灯录》、《夜雨秋灯续录》[J];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01期

6 薛洪R,

本文编号:6037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037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