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张爱玲小说中的婚姻家庭伦理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6:23

  本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中的婚姻家庭伦理观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张爱玲 婚姻 家庭 伦理观 道德


【摘要】:张爱玲少年时代父母反目、命运多舛的生命体验和人生际遇,形成了生活中记忆的积淀。她生活在中西文化冲突激烈的旧上海,而她的小说也多以这个城市的家庭作为蓝本。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刻画和对人物的撰写,体现了张爱玲的婚姻家庭伦理观。论文试图从张爱玲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家庭氛围及经历以及个人情感遭遇来剖析张爱玲的创作动因,对张爱玲的创作著述进行梳理,发现张爱玲自身经历与小说创作的内在联系,并对张爱玲在她创作的小说中所反映出来的婚姻家庭伦理观进行分析,概括出张爱玲婚姻家庭伦理观的特点,挖掘对当今社会的启发意义。张爱玲的笔触客观冷酷,但这正体现了真正的爱。她注重父慈子孝的孝亲观,渴求温暖的亲子关系,讽刺畸形的变态亲情;追求平等自由的婚姻观,向往理想纯粹的婚姻关系,鄙视金钱至上的男女关系;主张互敬互爱的兄弟关系,推崇和谐友爱的兄弟关系,揭露利益主导的扭曲亲情。张爱玲纵使才情至高,也丢不下对于家的依恋,内心一直对家有着深切的呼唤。她渴望得到家的温暖,被家人爱护,在家人的拥抱中享受家的爱。张爱玲小说不但给读者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导致的家庭伦常失范的典型,也体现她以爱为原则,追求个体平等独立,共同进步的婚姻家庭伦理观。主张夫妻双方有权利保持维护各自的个性和实现各自的理想,满足各自的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所必须的那些需求,且不企图用自己的个性去改造对方的个性。对于当今社会来说,张爱玲婚姻家庭伦理观的积极意义在于提醒我们:要进一步提倡和谐的亲子关系,兄弟友爱,并将爱情作为建立婚姻的基石,同时提高家庭道德情感的修养。
【关键词】:张爱玲 婚姻 家庭 伦理观 道德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绪论10-16
  • 一、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0
  • 二、研究现状10-13
  • 三、研究方法13
  • 四、研究思路13-14
  • 五、创新之处14-16
  • 第1章 张爱玲的家庭背景及人生经历16-26
  • 1.1 动乱的时代16-17
  • 1.2 冷漠的父爱17-19
  • 1.3 遥远的母爱19-21
  • 1.4 坎坷的情爱21-22
  • 1.5 传奇的作品22-26
  • 第2章 张爱玲小说中的婚姻家庭伦理观的内容26-38
  • 2.1 注重父慈子孝的孝亲观26-30
  • 2.1.1 渴求温暖的亲子关系26-27
  • 2.1.2 讽刺畸形的父子关系27-29
  • 2.1.3 否定森严的亲子关系29-30
  • 2.2 追求平等自由的婚姻观30-33
  • 2.2.1 向往理想纯粹的婚姻关系30-31
  • 2.2.2 鄙视金钱至上的男女关系31-32
  • 2.2.3 批判奴性落后的婚姻实质32-33
  • 2.3 主张互敬互爱的兄弟关系33-38
  • 2.3.1 推崇和谐友爱的兄弟关系33-34
  • 2.3.2 唾弃男尊女卑的兄妹关系34-35
  • 2.3.3 揭露利益主导的兄弟关系35-38
  • 第3章 张爱玲小说中的婚姻家庭伦理观的特点38-46
  • 3.1 强调爱情至上38-40
  • 3.1.1 践行彼此相长的爱情38
  • 3.1.2 选择主宰自我的爱情38-39
  • 3.1.3 构筑核心地位的爱情39-40
  • 3.2 维护人格平等40-42
  • 3.2.1 摒弃变态陈腐的礼教40
  • 3.2.2 重塑崩塌扭曲的人格40-41
  • 3.2.3 保持自爱平等的人格41-42
  • 3.3 尊重个性发展42-43
  • 3.3.1 完善美好的自我价值42
  • 3.3.2 结合完整的独特个性42-43
  • 3.4 讲求德行育人43-46
  • 3.4.1 胸怀真诚美好的品德43
  • 3.4.2 营造和谐幸福的氛围43-46
  • 第4章 张爱玲小说中的婚姻家庭伦理观的现代启示46-52
  • 4.1 倡导养亲教子的亲子关系46-47
  • 4.2 倡导真诚相爱的婚姻关系47-48
  • 4.3 倡导互爱互助的兄弟关系48-49
  • 4.4 倡导和谐淳厚的良好家风49-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8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58-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晓梅;张爱玲及其作品述评[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2 赵君哲,徐美勤;走近张爱玲──从人格心理谈起[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陆璐;;众声喧哗——“张爱玲现象”多元化解读[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2期

4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10年01期

5 袁良骏;;《张爱玲论》跋[J];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04期

6 杨青泉;;张爱玲研究的“关键词”——张爱玲研究回顾[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柳星;;海外张爱玲研究现状述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朱文斌;;“张爱玲神话”及其反思[J];文艺研究;2011年01期

9 陈亚明;;张爱玲译事年表[J];新文学史料;2011年01期

10 庞莉芹;;海内外张爱玲研究比较综述[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书评人 谢其章;重读张爱玲的新发现[N];中华读书报;2009年

2 陈子善;私语:张爱玲与宋淇夫妇之间[N];东方早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赵永颜;诞辰90周年纪念张爱玲的世界为何历久弥新?[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丽琼;张爱玲 一个不老的文化符号?[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温儒敏;“张爱玲热”的兴发与变异[N];中华读书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舒晋瑜;佚文遗作双问世 再度惹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续鸿明;张爱玲著作如何翻越版权“万重山”[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袁良骏;满城都是张爱玲[N];人民政协报;2008年

9 闵良臣;“一身俗骨”张爱玲[N];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

10 续鸿明;内地多家出版社被诉侵权 张爱玲版权归属扑朔迷离[N];中国文化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梅;张爱玲的小说传统与文学中的日常叙事[D];暨南大学;2005年

2 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冯晓艳;跨越时空的文学唱和[D];山东大学;2007年

4 杨雪;多元调和:张爱玲翻译作品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林莺;张爱玲文学语言中的隐喻[D];复旦大学;2010年

6 赵欣;上海都市文化与上海女作家写作[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进;流亡异邦的中国文学:张爱玲的启示[D];复旦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建荣;论张爱玲的文化历史意义[D];华侨大学;2005年

2 石晓蕊;“张爱玲现象”的当代接受[D];辽宁大学;2011年

3 王芳芳;一个人的五四:张爱玲文化心理的两难[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1年

4 王侃;都市文化的影像化呈现[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5 李新慧;张爱玲经典化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5年

6 潘莉;女性审美视角下张爱玲创作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王怀昭;艾米莉·勃朗特与张爱玲“自然主义”风格之比较[D];西南大学;2015年

8 孟芳芳;张爱玲的生存际遇与叙事策略[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李淼然;张爱玲晚期自传小说与“晚期风格”[D];中央民族大学;2015年

10 吴依涵;张爱玲独特女性观下创作美学的呈现[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3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13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78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