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韩非子》“说林”、“储说”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26 23:05

  本文关键词:《韩非子》“说林”、“储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郑州大学》 2013年

《韩非子》“说林”、“储说”研究

马一禾  

【摘要】:“说林”、“储说”是《韩非子》一书中的两部专集,共有文章8篇,包含故事三百多则,在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以“说林”上下两篇和“储说”六篇为研究对象,以文本为研究依据,分析“说林”、“储说”的故事内容、艺术成就及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共为四章。 第一章,“说林”、“储说”的“说”。本章主要探讨两部专集中“说”的具体涵义,指出“说”这一词语是一个发展的动态的概念,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意义。“说”在《说文解字》中有“解释”和“谈说”两种意义,后来渐渐的演化为一种文体,即先秦广泛存在的一种文体形式“说体”。“说林”、“储说”的“说”正是先秦“说体”的代表,其“说”所代表的历史传说、轶闻故事与叙述文学有着密切关系。同时,对“寓言”一词进行辨析,联系中国古代文学的真实状况指出中国从先秦时期就有寓言,并且在漫长的文学史上不乏对寓言的研究,并将“说林”、“储说”两部专集界定为寓言专集。 第二章,“说林”、“储说”的文本内容及故事取材。“说林”、“储说”作为寓言故事集,内容丰富,依据故事来源不同可以分为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三大类型。其中,历史故事所占分量较重,故事来源广泛,且多经过韩非的改造,故本章将“说林”、“储说”的历史故事与其他子书、史书的记载内容相比较,分析异同。 第三章,“说林”、“储说”的艺术展现。“说林”、“储说”作为战国“说”体文和先秦寓言专集的典范,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叙事艺术。本章主要分析了“说林”、“储说”的现实主义总风格和作为寓言专集体现出来的精致宏大的“寓言群”结构以及出色的叙事艺术。 第四章,“说林”、“储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说林”、“储说”作为两部寓言专集极具特色,它是中国寓言走向独立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后世寓言有着重要影响;另外,作为较早的一种叙事文体,表现出了出色的叙事艺术,对后世叙述文学特别是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说林”、“储说”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探讨其文本内容和艺术特点,从而理清它的文学自觉程度,探讨分析其文学史意义。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207.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谭家健;《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色[J];河北学刊;1986年01期

2 白本松;试论中国寓言的产生及其早期的发展[J];河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2期

3 徐克谦;论先秦“小说”[J];社会科学研究;1998年05期

4 赵逵夫;;论先秦寓言的成就[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郑良树;;韩非子研究的回顾[J];文献;1993年02期

6 叶岗;中国小说史的起点问题——小说发生期研究举要[J];文学遗产;2004年04期

7 廖群;;“说”、“传”、“语”:先秦“说体”考索[J];文学遗产;2006年06期

8 常森;;中国寓言研究反思及传统寓言视野[J];文学遗产;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晓梅;战国匕首——韩非子寓言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稔穰,姜良存;蒲松龄对两种文化传统的继承与整合[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2 伏涤修;寓神学的自为于文学的自觉——蒲松龄《聊斋志异》神道观评判[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3 常金莲;世情与狐鬼——从《金瓶梅》到《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4 王恒展;已始“有意为小说”——《幽明录》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2年04期

5 郑红翠;浅谈《聊斋志异》故事类型与大团圆结局方式[J];蒲松龄研究;2003年01期

6 黄晶;“异史氏”的“心灵史”——论《聊斋志异》中的压抑与幻想[J];蒲松龄研究;2004年01期

7 史少博;《聊斋志异》借“鬼怪”之妙[J];蒲松龄研究;2004年03期

8 王慧;《聊斋志异》叙事时间[J];蒲松龄研究;2004年04期

9 闫月英;《聊斋志异·嫦娥》对嫦娥形象的重写[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10 孙海平,杨永洁;浅析《婴宁》的叙事技巧[J];蒲松龄研究;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杰;;试析明代学者对经史关系的探讨[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王锦贵;;远览《太史公书》 近用刘歆《七略》——《汉书·艺文志》产生背景钩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3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博;;经典、经典化与经典的危机[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腊永红;鲁西龙;王振华;;《黄帝内经》与道家思想略论[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6 仇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的繁荣——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文化差异和冲突[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奥运精神与世界和谐”奥林匹克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7 宋超;;“先农”与“神农炎帝”——以里耶、周家台秦简为中心的讨论[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8 王敦琴;;张謇“中体西用”的女子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金尚理;;逍遥:庄子人学思想解读[A];《国学论衡》(第四辑)[C];2007年

10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5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立光;“说岳”题材小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云;晚清立宪派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桂峰;传统民本思想的理论品质与现代转型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宋文志;《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王经芹;中西义利观及其对外交政策影响的比较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学鸿;;《庄子》寓言连类相次的结构艺术[J];北方论丛;2007年01期

2 谢捷;先秦寓言的心理学透视[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3 康清莲;深峭劲急的《韩非子》[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4 云弓;;韩非子为何笑“郑人”?[J];文史天地;2008年09期

5 张秉政,赵家新;《郁离子》对先秦寓言的继承和发展[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6 曹文心;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对比研究[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7 郝建国;关于中国早期寓言的文学独立性[J];河北学刊;1999年04期

8 徐克强;试论《韩非子》的谏说艺术[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张伟明;;《韩非子》寓言论析[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10 马世年;论《韩非子·说林》的性质与文体学意义[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民苏;;白居易诗《琵琶行》之我见[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1年01期

2 邵旭东;;开拓:挑战面前的抉择——论高尔斯华绥的叙事艺术[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3 张娇媛;赵丽;;《创世纪》的叙事艺术——浅析《创世纪》中的公开型叙事者[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23期

4 董靖历;;海明威叙事艺术对其前辈的师承和超越[J];名作欣赏;2009年06期

5 曾思艺;;叙事艺术的继承与创新——试论《秦妇吟》的艺术成就[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张庆山,宋承荣;论《韩非子》法治观的性格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7 孙淑红;浅析近代小说的叙事艺术[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8 武玉欣;略论《周易》的文学之思[J];长春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9 郗雪蓉;;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的叙事艺术[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8期

10 陈红;张爱雄;;奥齐克的小说叙事艺术与主题意义探微[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传鸿;;《韩非子》“性急”解[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張覺;;历代《韩非子》研究述评[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3 陈晓清;;试论红楼梦词之叙事艺术[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王颖;;酒与《水浒传》的叙事艺术[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5 屈海燕;;马原与毛姆的叙事艺术比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6 刘谦功;;《左传》叙事艺术新探[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中国古代文学阅读要目[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2)[C];1999年

8 董务刚;;试论托马斯·哈代诗歌的艺术成就[A];终结与起点——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C];2002年

9 杜贵晨;;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中国古代文学与21世纪随想[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谌东飚;;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如何面向未来[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庆瑞;[N];人民日报;2001年

2 范雪飞;[N];文艺报;2005年

3 庄南燕;[N];厦门日报;2007年

4 叶茂中;[N];中国经营报;2007年

5 首席记者 史洪斌;[N];盘锦日报;2008年

6 要力石;[N];中华读书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杨宁舒;[N];黑龙江日报;2006年

8 宗俊伟;[N];文艺报;2011年

9 向兵;[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本刊记者 张亚萌;[N];中国艺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霄;乔治·鲁奥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2 刘洋;阐释与重构—《韩非子》研究新论[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薇;海明威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3年

4 车淑娅;《韩非子》词汇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孟根娜布其;《蒙古秘史》叙事艺术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6 吴庆军;《尤利西斯》的叙事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7 马世年;《韩非子 》的成书及其文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李红梅;伍尔夫小说的叙事艺术[D];苏州大学;2006年

9 张莉;卡夫卡与20世纪后期中国小说[D];苏州大学;2006年

10 池大红;俄苏文学在中国的两副镜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一禾;《韩非子》“说林”、“储说”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2 李琳;梦幻与抗争[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世元;《聊斋志异》叙事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4 伍雪平;“三言”、“两拍”叙事艺术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传顺;《白鲸》的叙事艺术[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吕继红;《木兰诗》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7 李艳芳;《项狄传》及其叙事策略[D];吉林大学;2007年

8 申朝晖;《聊斋志异》叙事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通;《西游补》思想与叙事艺术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10 严慧仁;《吉姆爷》的叙事艺术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韩非子》“说林”、“储说”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20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620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