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审丑”观研究

发布时间:2016-07-19 00:00

  本文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审丑”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西大学》 2012年

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审丑”观研究

高丽娟  

【摘要】:“审丑”是20世纪末期中国文学中的重要现象,它的出现,引发了学界对美丑问题的重新思考,特别是对美的优势地位的质疑,开启了“丑学”研究的闸门。近三十年来,丑学的发展有目共睹,然而在研究成果的总结过程中却存在一个问题:批评家对“审丑”的研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有鉴于此,论文将从“审丑”的历史渊源及当代凸显、当代“审丑”批评的话域、三种价值评价及其理论价值与反思四个方面深入探讨当代批评家的审丑观。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研究“审丑”的历史渊源及其当代凸显。从词源学上讲,丑和恶互训,与怪、异、惧、怖等字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存在意义上的交叉和重合。丑并不是我国古代的文学活动所重点关注的对象,直到清代,丑才于刘熙载的《艺概》中第一次被作为文学批评的术语提出。随着当代文学写丑的现象愈来愈突出,“审丑”逐渐走向前台,为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审丑”观念也由遮蔽丑的“化丑为美”说转为承认丑独立性的“以丑为美”说。 论文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当代“审丑”批评的话域。批评家从“审丑”的创作心理和接受心理出发,分析了“审丑”的内在情感构成;从认知发展视角出发分析了“审丑”和人类认知发展的关系;从小说语言、叙事视角出发认为“审丑”写作构成了对传统叙事和修辞的颠覆。另外,“情感的零度”也被批评家作为“审丑”的区别性特征予以重点强调。 论文第三部分的研究重点是当代“审丑”批评的三种价值评价。批评家对“审丑”做出的价值评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肯定审丑,认为审丑别具一格,有独特的美学魅力,如南帆、孙绍振等;二是否定审丑,认为审丑是黑暗的帮凶、会导致道德的论丧;如李建军、谢有顺等;三是兼顾两方面,既肯定审丑对传统文学的反叛意义,也指出它对道德底线和写作逻辑的冒犯,如洪治刚、孙郁等。 最后的第四部分从理论价值与反思两方面对当代“审丑”批评进行研究。笔者认为“审丑”批评为证明“丑学”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有力支撑,是“丑学”研究兴起的契机;影响了作家“审丑”写作由非理性向理性的转变;激发了读者对人性否定性一面以及人类生存状态的反思。但在审丑概念的界定以及审丑评价标准的提出方面,符方讨论则略显薄弱。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I206.09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绍振;;散文:从审美、审丑(亚审丑)到审智——兼谈当代散文理论建构中历史的和逻辑的统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1期

2 孙绍振;;建构当代散文理论体系的观念和方法问题——在大连“散文理论创新研讨会”上的发言[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2期

3 谢有顺;历史时代的终结:回到当代──论先锋小说的转型[J];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02期

4 孙绍振;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的互相渗透——新诗的第一个十年研究之一[J];东南学术;2002年03期

5 祝敏青;林钰婷;;从解构到重建——孙绍振幽默散文的审美内核[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6 孙郁;《海土》的意义[J];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01期

7 孙绍振;传统理论的当代意义──评张德林的《审美判断与艺术的假定性》[J];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06期

8 南帆;;论"纯文学"——在常熟理工学院“东吴讲堂”上的讲演[J];东吴学术;2010年03期

9 张太兵;;论寻根文学经典文本的缺陷[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陈思和 ,石曙萍 ,陈晓兰 ,郑坚 ,聂伟 ,刘恋 ,荣挺进;惊心动魄的审丑艺术——关于长篇小说《乌鸦》的讨论[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天水;;论冯梦龙的“情教”说[J];蒲松龄研究;2008年04期

2 闵顺琴,卢和乐;《诗集传》词语训释商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李占伟;;视觉霸权反思与多重审美感知重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彭邦本;;禹韵羌风:上古岷江流域的水文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7 陈建新;;李白艺术与人生的“现代性”解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8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9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方守金,李扬;“现实主义冲击波”与新时期文学探索的终结——对20世纪90年代一种小说潮流的审视与批判[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则远;;略论“物感说”之“感”:文学创作的本源[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海燕;王秀萍;刘仲华;;中国传统茶禅美学思想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任岩;;甘肃安多藏族民居装饰图纹的构成形式[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5 张浩;;论情感、意志与创造性思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6 舒携溺;舒挽溺;;人类精神是艺术创新之魂——兼论形象思维与艺术形象[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7 吴克明;;网络文化的政治哲学审视[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马正平;;“美”字“六书”与“本义”研究述评[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赵伶俐;;审美认知:美学与认知心理学的联姻[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丁媛;张如青;汤晓龙;;论出土简帛文献中的病因思想[A];中国庆阳2011岐黄文化暨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学术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舜立;自然审美:川端康成的文学世界[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3 杨婧;从西方绘画中的“丰满”女性形象看艺术夸张[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鲁京京;古史辨派对《史记》中先秦史料评判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8 王英娜;《淮南子》“道”论及其文艺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高世江;论两汉士人风貌及文学精神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金城;从审美到审丑:莫言小说的美学走向[J];北方论丛;2000年01期

2 胡秀丽;莫言近年中短篇小说透视[J];当代文坛;2002年05期

3 王莉;张延松;;当前底层文学的悲剧精神解读[J];当代文坛;2006年01期

4 孙绍振;余秋雨:从审美到审智的“断桥”——论余秋雨在中国当代散文史上的地位[J];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06期

5 李静;不冒险的旅程——论王安忆的写作困境[J];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01期

6 孙绍振;;世纪视野中的当代散文[J];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01期

7 丁帆;;新世纪文学中价值立场的退却与乱象的形成[J];当代作家评论;2010年05期

8 韩少功;人情超级大国(一)[J];读书;2001年12期

9 陈众议;;下现实主义与经典背反[J];东吴学术;2010年01期

10 董小玉;论当今文学创作中审美与审丑的失衡[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昭琪;邢夫人:一个审丑艺术的杰作[J];山东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5期

2 隋清娥,宋来莹;《阿Q正传》与《围城》的审丑艺术比较[J];山东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3 王洪;;谈《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审丑艺术[J];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08期

4 韩江;;彷徨在十字路口的批评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3期

5 ;“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授奖辞[J];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06期

6 周思明;;批评的魅影与去魅[J];扬子江评论;2010年03期

7 种衍璋;丑中现美 性中显人——《金瓶梅》第27、79回谈[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Z1期

8 饶先来;;当代文学批评的缺失[J];理论与创作;2006年03期

9 鲁杰;王宗杰;;略论《河童》中的审丑艺术[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化丑为美”的关键在于创作主体的审美导向[J];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洪志;;文学批评的批判品格:失落与寻求[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98年年会论文集[C];1998年

2 朱安玉;;论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潮流[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程光炜;;当代文学学科的认同、分歧和建构[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06卷[C];2006年

4 张胜冰;;批评家的角色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曹万生;;当代学院批评的困境与出路[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桂荣;;90年代文学的媒体批评[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7 刘士林;;文学批评的终结[A];“都市文化学科建设论坛暨都市文化原理编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杨光祖;;批评的底线伦理与批评家理论主体的建构[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6)[C];2005年

9 杨义;;学科的尴尬与学者的自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10 李国华;;“首先做一个有德行的人”—略论市场经济下文艺批评家的品德人格修养[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建法;[N];人民日报;2005年

2 林建法 黄发有;[N];辽宁日报;2006年

3 路英勇 吴义勤;[N];文艺报;2006年

4 谢有顺;[N];文艺报;2007年

5 冉茂金;[N];中国艺术报;2006年

6 周保欣;[N];文艺报;2004年

7 刘阳;[N];人民日报;2008年

8 余三定 朱供罗;[N];文艺报;2006年

9 施战军;[N];北京日报;2008年

10 张学昕;[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春燕;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王青;中国现代印象批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晖;从单柄眼镜到戒尺——论圣伯夫的批评方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潘慧琼;南朝文学批评意识的两个维度[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雪松;世纪之交的文学批评新潮[D];吉林大学;2009年

7 曹莹;傅雷文艺批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肖海鸥;批评家的作为:罗杰·弗莱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

9 陈榕;成人审视的牺牲品[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10 齐成民;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批评[D];复旦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丽娟;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审丑”观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2 肖毅;审丑的残雪[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永刚;《醒世姻缘传》审丑艺术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4 骆海燕;生命之河在黑暗中流淌[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晓晖;张爱玲与苏童小说中女性审丑形象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6 杨光洲;大众文化时代的媒体批评[D];暨南大学;2006年

7 彭梅蕾;批评生态与话语权力[D];暨南大学;2006年

8 张秀莲;守护艺术的翅膀[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彭倪;消费语境下的大众传媒与虹影写作[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袁琳;论巴赫金对话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当代文学批评中的“审丑”观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730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30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c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