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
本文关键词:梁鸿非虚构文学创作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虚构写作 《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 现状 反思
【摘要】:本论文是“非虚构写作”优秀作品的个案研究。论文以《人民文学》“人民大地·行动者”非虚构写作计划为依托,从作品反观非虚构写作文学现象,考察作者介入文学创作的原因、如何介入文本及介入程度、作品当代价值,尝试给出非虚构文学发展状态及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第一章主要分析梁鸿作为批评家为何从事非虚构文学创作。一是作者内在的精神追求,自身文学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她寻找精神的栖息地;二是外部的时代与社会推动力,当代文学的虚无与疲软渴望反映真实社会的作品。第二章、第三章落实到具体文学作品,从当下非虚构写作的发展宏观背景下反思梁鸿作品的创新性与独特性。其一,作品文体特征与叙事策略的独特性,融合了官方、民间、作者的三方叙述;其二,独特的叙事结构,作者以《中国在梁庄》为写作原点,呈现乡村的真实图景,再以《出梁庄记》为线,辐射到在中国各处城市务工的梁庄人,以点到面,反观整个社会。其三,散文化与思辨性语言相结合,写作方式的多元化。第四章通过作品反映的现状做出总结和问题的反思,尝试寻找非虚构怎样介入当下社会现实及发展方向。一方面,非虚构文学样式尚存争议,但一种新的文体成长,必将接受各种考验,理应给出更多的宽容和耐心。另一方面,作者刻意远离和偏离中心话语,用一种多角度重叠的思维模式看待城市化进程中的乡土文明和乡土文学,创造性的将社会学、人类学的调查方式、散文化的文学语言与“非虚构”写作结合在一起,呈现了非虚构乡土文学的“旧内容,新传统”。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 《中国在梁庄》 《出梁庄记》 现状 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三峡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内容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0
- 第一章 探本与溯源:从学术批评到文学创作的转变10-19
- 第一节 内在的精神追求10-15
- 第二节 外部的时代与社会推动力15-19
- 第二章 《中国在梁庄》: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之痛19-29
- 第一节 归乡:走进梁庄的灵魂19-25
- 第二节 作品文体特征与语言风格25-29
- 第三章 《出梁庄记》:现代文明下的乡土挽歌29-38
- 第一节 离乡:梁庄隐形“在场者”的书写29-33
- 第二节 作者的叙述立场与叙述策略33-38
- 第四章 追问与反思:梁鸿非虚构文学的当下价值与意义38-52
- 第一节 人文情怀和社会学价值38-44
- 第二节 非虚构文学的追问44-52
- 结语52-55
- 参考文献55-58
- 后记58-60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部分学术论著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建辉;;非虚构文学的三个维度[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2 丁晓原;;长篇非虚构文学的召唤力[J];中国作家;2010年22期
3 何肖朗;;简论现代英美非虚构文学的“合理虚构”[J];世界文学评论;2006年02期
4 邢军纪;;试论当代中国“非虚构文学”的可能性[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颜超;傅学敏;;“非虚构文学”成为文坛热点原因探析[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房伟;;梁庄与中国:无法终结的记忆——评梁鸿的长篇非虚构文学《出梁庄记》[J];文艺争鸣;2013年07期
7 王晖 ,南平;生活真实与非虚构文学作家的真诚[J];当代文坛;1988年02期
8 吴炫;作为审美现象的非虚构文学[J];文艺争鸣;1991年04期
9 王晖;激变时期的中美非虚构文学[J];外国文学研究;1995年02期
10 高善琴;;非虚构文学与虚构文学真实性散谈[J];文教资料;2010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肖楠;;非虚构文学如何突破媒介包围[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4)[C];2012年
2 何肖朗;;美英非虚构文学后现代发展的历史诠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肖楠;非虚构文学如何突破媒介包围[N];文艺报;2012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钟琳 实习生 袁歆s,
本文编号:731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31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