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文化语境与新世纪文学的图像转向
本文关键词:视觉文化语境与新世纪文学的图像转向
【摘要】: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有着深刻的联结,这导致文学发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图像转向。这种转向不再是传统文学形式的一种简单延续或推进,或文学写作素材与主题的某种扩展,而意味着整个文学存在形态的一次"典范的转移"。这种"转移"表现在这样几个层面:文学经验的媒介化,文学感知方式的图像化与文学叙述空间的虚拟化。由于这种"图像转向"仍处于一种现在进行时中,因此对其的描述带有试探性质,而对其进行价值判断也为时过早。
【作者单位】: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关键词】: 新世纪文学 图像转向 视觉文化
【基金】: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BA287) 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5C1145;12C0310) 吉首大学人才引进项目(jsdxkyzz201003)
【分类号】:I206.7
【正文快照】: 一、新世纪文学与视觉文化语境对文学的理解无法将这种文学所置身其间的历史语境隔离开来,我们只有从历史语境变化的角度来理解文学史阶段的变化。如果说新世纪文学确实出现了某种新的东西,那么这种文学书写的变化必定可以还原到历史语境的某种变化。对21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中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峥嵘,刘彦武;新世纪文学走势研讨会综述[J];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01期
2 杨扬,王鹏飞,王京芳,李相银,邓集田,韩袁红;影响新世纪文学的几个因素[J];文艺争鸣;2005年02期
3 张颐武;李祖德;张冲;赖洪波;师力斌;刘稀元;史静;魏薇;;关于“新世纪文学”[J];文艺争鸣;2006年01期
4 张未民;;中国文学的“时间”——关于“新世纪文学”论述的一个逻辑起点[J];南方文坛;2006年05期
5 雷达;任东华;;“新世纪文学”:概念生成、关联性及审美特征[J];文艺争鸣;2006年04期
6 白烨;;新的裂变与新的挑战——我看“新世纪文学”之二[J];文艺争鸣;2006年06期
7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8 宋炳辉;;开放的经典教育与新世纪文学生态[J];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02期
9 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我为什么主张“新世纪文学”的提法[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10 程光炜;;新世纪文学“建构”所隐含的诸多问题[J];文艺争鸣;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2 雷达;;论“新世纪文学”——我为什么主张“新世纪文学”的提法[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3 杨晶;;新世纪文学:过去、现在与未来——“新世纪文学十年”学术研讨会纪要[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4 张未民;;新世纪以来的文学进程[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5 ;年会小组讨论情况 第一小组举行了关于“新时期、新世纪文学的命名及总体研究”的讨论[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张未民;;新世纪文学的发展特征[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李红秀;;新世纪文学与大众传媒[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雷达;任东华;;新世纪文学初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的走向[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5.4)[C];2005年
9 谭光辉;;新世纪文学家的失约与失信[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1)[C];2007年
10 吴思敬;;“新世纪文学”,还是“世纪初文学”?——关于当下文学命名的思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2)[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一宁;“新世纪文学研究”渐成气候[N];文艺报;2006年
2 李林荣;新世纪文学新在哪里[N];文艺报;2008年
3 傅逸尘;“新世纪文学”是否该终结[N];文艺报;2014年
4 文波 小石;“新世纪文学”呼之欲出[N];文学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江湖;“新世纪文学”和“文学新世纪”[N];文艺报;2005年
6 刘洋;新世纪文学的“新表现”[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谭光辉 唐小林 白浩;从新时期文学到新世纪文学[N];文艺报;2006年
8 张未民;呼吁开展新世纪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7年
9 于文秀;“新世纪文学”的空泛能指与文化想象[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朱寿桐 澳门大学中文系;新世纪文学走势与传媒决定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豪杰;苦难中的人性呈现与困境中的精神坚守[D];兰州大学;2015年
2 黄金;从《第七天》看新世纪文学的体制运作与意义生成[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修;数字媒介与新世纪文学[D];温州大学;2015年
4 李岩;论新世纪文学中的“80后一代”[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吕晓春;数字化环境与新世纪文学[D];鲁东大学;2011年
6 谢莹;新世纪文学发展和困境之思[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7 舒侠;新世纪文学的道德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董亮;新世纪文学的哲学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仁娟;新世纪文学的思想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闻彦;新世纪文学的政治性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323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32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