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虚构与当代中国文学先锋
本文关键词:元虚构与当代中国文学先锋
【摘要】:元虚构是一种始发于上世纪60年代的西方实验叙事意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大陆之后,被众多作家或有意或无意地应用至后"文革"时期的小说创作中,俨然构成了一次中国的元虚构事件。仅仅从形式审美的特殊性来判断此次事件是对学术历史责任的背弃;将这次事件投掷入"80年代"这个想象历史共同体中,则使中国元虚构的文化身份得以显现:它并没有逃离自"五四"以降,中国知识分子通过仰望西方,求索文化现代性的身份建构轨迹。只不过,它采取了一种极端的否定进路,这一进路赋予了80年代元小说一定的意识形态批判锐度,但也正由于缺少与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对话的意愿,它最终或沦为历史文物,或在文化工业语境中发生异化。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翻译学院;
【关键词】: 元小说 文化身份 时间性 先锋文学
【基金】:省级项目“2015福建省社科青年博士项目”(FJ2015C219)赞助
【分类号】:I207.42
【正文快照】: 一、历史语境对当代中国文学而言,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之所以说它重要,并不简单意味着它达到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高度;它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文学在建构“80年代”这一历史想象共同体过程中所扮演的核心角色。对这一历史想象共同体的建构,是一个仍在进行中的过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六 另一种启蒙[J];小说评论;2000年06期
2 金秋;意义的失落与追寻[J];岭南学刊;2000年04期
3 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八——在强劲的想象中建立真实[J];小说评论;2001年02期
4 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九民间与个人[J];小说评论;2001年03期
5 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十一 隐喻的思维[J];小说评论;2001年05期
6 洪治纲;洪治纲专栏 先锋文学聚焦之十二 轻与重[J];小说评论;2001年06期
7 倪厚玉;“后先锋文学”论[J];孝感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8 陈超;如此指斥是否性急[J];文学自由谈;2002年03期
9 洪治纲;洪治纲专栏:先锋文学聚焦之十三——时间:自由的迷津[J];小说评论;2002年01期
10 洪治纲;人物:符号与代码——先锋文学聚焦之十五[J];小说评论;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超;先锋文学还是个“小伙子”[N];北京日报;2002年
2 金莹;先锋文学:纪念与展望[N];文学报;2007年
3 本报记者 石一宁;“先锋文学”为何沉寂了?[N];文艺报;2006年
4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深圳先锋文学——“文学先锋队”并不孤独[N];深圳特区报;2013年
5 张光芒 徐仲佳;前先锋文学主将先锋不再?[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闫兰娜;先锋文学研究的新起点[N];河北日报;2007年
7 记者 姜小玲;先锋文学要和当下写作沟通[N];解放日报;2007年
8 ;90年代中国先锋文学再思考[N];光明日报;2000年
9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先锋文学不在了 但先锋性必须在[N];深圳特区报;2014年
10 李保平;作家的“思想恐惧症”[N];辽宁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波;先锋及其语境: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2 洪治纲;反叛与超越[D];浙江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洪星球;时尚理论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璞;1980年代“先锋文学”的生产和传播[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3 郭嘉;论中国先锋文学的叙事革命[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耿芳芳;福柯作者理论及其在中国先锋文学中的表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放;中国当代先锋文学之先锋性反思[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6 王云芳;先锋文学与文学期刊[D];山东大学;2005年
7 赵蓉;绝望中的突围[D];安徽大学;2006年
8 段娜;都市生存的理性沉思与人文化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楠;一个人的先锋文学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517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751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