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花儿与百灵》之重生

发布时间:2014-07-31 06:52

    日前,听新疆沙雅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局长阿米娜介绍,维吾尔古典文学名著《花儿与百灵》已搜集整理完臻,并翻译成汉语送交出版社待审后出版,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花儿与百灵》是维吾尔古典文学中很有影响的长篇叙事诗。成书年代大概在1770~1780年,是维吾尔族诗人、文学家毛拉·艾来木·沙雅尔的代表作。我最早得知该诗是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主编《沙雅县地名图志》,从民国年间当过小学校长,又做过国民时期县政府翻译的吐尔迪先生口中得知的。他说这首长诗是叙事诗,也是抒情诗。用古维吾尔语写的,很美也很长,大意是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天里,百灵鸟在花园里舒展胸臆,倾吐对自由、公正与爱情的渴望。他的心声感动了晨风,就介绍他与美丽、端庄和正直的玫瑰花相知了。百灵与玫瑰相见后互吐了对人生、世俗的认识,也畅谈了各自的追求与抱负,结成了友谊。玫瑰爱慕百灵嫉恶如仇的正义和勇于直言的耿直。百灵也爱上了玫瑰秀美的姿容和纯洁的品德。经晨风从中撮合,他们相互用诗歌唱出心中的真情,做出了愿结同心的誓言。在一个春风明媚的清晨,他们相互拥抱亲近的时候,玫瑰的一根刺触伤了百灵,百灵负痛飞去。玫瑰对自己的失误非常痛心。为寻求医治百灵创伤的灵丹妙药四处奔走,历尽艰辛。她的执着、忠贞和忏悔使晨风大为感动,到处寻找百灵,要向他讲清楚发生误伤的原委和对他的思念、辛劳和真情。终于有一天晨风遇到了百灵,传递了玫瑰对他的关爱和对自己过失的悔恨。百灵被玫瑰的深情感动了,清除了心中的块垒,主动地向玫瑰飞去。就在他忘却一切向幸福飞去的途中,遇到了邪恶的乌鸦、黄鹂等八种鸟的围攻,最后被“麦尔德加罕”(邪恶的凶神本文由笔耕文化传播收集整理)关进了牢笼。百灵在牢中渴望自由、思恋爱情,不吃不喝,悲愤地死去……吐尔迪老哥拿出了残缺不全的手抄本请我看时说:“可惜的是我这个残本不全,七零八碎的,不完整。”
  后来,我听说在新疆大学、喀什师范学院等院校的维吾尔文教科书中,收录这首长诗作为维吾尔古典文学的教材。进一步了解时,方知道这些教材也不是完整的本子,只能仰天长叹岁月的无情,抱怨200多年前印刷技术的匮乏。如今,20多年过去了,执着的沙雅县文化局的工作人员,经过穷力搜寻和挖掘,终于使这件瑰宝完整无缺地回归人间。这是中华民族文库中的瑰宝,也是历史留给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儿与百灵》的作者毛拉·艾来木·沙雅尔于1740年生于沙雅县托依堡镇的英巴格村。他的父亲是一位宗教教职(伊玛目)人员,同时也是鞋匠和农民。与他同时出生的还有一个弟弟,他是双胞胎中的哥哥,比弟弟早出生不到20分钟。作为“伊玛目”的父亲给他起名“艾来木夏”,弟弟名叫“克来木夏”。艾来木夏是武官、武将的意思,而克来木夏是文吏、秀士之意。然而长大以后,“伊玛目”希望的将军、武士却成为满腹经纶的文学家和诗人。因为他富有学识,人们在他的名字前加上了“毛拉”的桂冠,后来又因为他的著作丰厚,就加上他的出生地“沙雅尔”,和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一样,加上了家乡的地名。这既是对家乡的热爱,也是家乡因有了杰出人物的自豪。
  艾来木自幼聪慧,文采过人。青少年时代就显示了他的才华。他17岁时,清廷平定了大小和卓之乱,统一了新疆,并建立了伯克制度,他做了明伯克(千户长)的文书,为伯克起草公文,整理文牍,长达八年之久。长期在官场上厮混,了解到官场的肮脏和相互倾轧的残忍与凶险,洁身自好的他毅然辞去了工作,远行中亚,到布哈拉去学习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又攻读了东方文学和伊斯兰教哲学,熟读了纳瓦衣、福丝里、哈菲兹、阿不都拉赫曼·加米等的名著,尤其是对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情有独钟,深受影响,自此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他写了许多抒情诗、爱情诗、祭祀诗和散文,在渭干河绿洲乃至于天山南部的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学成回归故乡之后,曾被地方乡绅和群众推荐做过喀孜伯克(地方宗教法官),他立志做一位抑恶扬善、除暴安良的好官,实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然而,面对官场的倾轧,权势者的纷争、霸道,他身心憔悴,不得不仰天长叹自己的回天无力而再次辞官。《花儿与百灵》实际上是他用拟人化手法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遭遇的表述。长诗全篇1500多行,共分42章,塑造了弘扬真理、侠肝义胆的晨风,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百灵,美丽善良、忠于情感的玫瑰,也刻画了邪恶凶残、毒害生灵的黑暗势力。这是一首充满斗争精神,给人一种正能量的长诗,同时也是一首悲剧长诗。但悲而奋起,哀而疾呼,以牺牲的代价呼唤着自由与爱情。艾来木用清新的语言、巧妙的艺术技法、真实动人的情感,唱出了人间永恒的爱情悲歌。
  长诗是先人赐给后来者的遗产,是历史留给今人的瑰宝。保护和传承先人留下来的遗产,从中汲取营养使之光大是今人的本分。我敬佩沙雅人民敬畏历史的精神和弘扬古典文化的人文情怀。文明是历史的积淀,历史是文明的源头。当看到这250多年前的鸿篇巨著重显神采的时候,就想到了我们生活的当今时代是多么值得高歌。



本文编号:81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1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7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