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为情而造文” “为文而造情” “风雅”传统 文学自觉
【摘要】:《情采》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中的核心篇章,不仅《文心雕龙》下篇称为“割情析采”,而且本篇提出的“情采”说是全书基本创作原则之一。在论述情与采关系时,刘勰提出了两种对立的文学创作理论,即“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并认为“情经辞纬”,充分肯定了“为情而造文”,而对“为文而造情”则予以严厉的批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情采》篇的主旨以及刘勰的态度鲜有歧见,因此,有关研究较其他篇章相对而言薄弱许多。而且,研究的内容主要是肯定刘勰的观点与态度,并做理论上的阐述和发挥。然而,近些年来有个别学者对“为文而造情”提出了辩解,认为其重要性与意义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因而提出要对“为文而造情”重新加以认识和评价。其实,无论是“为情而造文”还是“为文而造情”都有着特定的内涵,对两者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后,就能发现“为情而造文”固然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作用,但是它未必是一个完美的创作理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而“为文而造情”也不全是刘勰所批评的一无是处,而有其特殊的意义与存在的必然性。因此,本文试图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不同思考角度,使用新的研究方法,对“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进行深入、系统和全面的比较研究。从对这两种不同理论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刘勰对这两种文学创作理论的论述贯穿于《文心雕龙》的全书,由此亦能探得刘勰文学创作理论的复杂与矛盾之处。本文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绪论部分。介绍论文创新之处,梳理关于“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研究现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其尚可挖掘与研究的空间,最后说明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其次,文章主体部分,共三章。第一章,论述“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各自不同的内涵,分别从两者的“情”以及“情”与“文”关系的内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然后比较两者内涵的差异之处。第二章,阐释刘勰对“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以及两者形成原因的比较。“为情而造文”源于文质观的演变与发展,以及刘勰吸收前人成果的总结。“为文而造情”形成的原因,一是个体意识的觉醒;二是创作主体的变化;三是对为文形式美的自觉追求。刘勰对两者态度截然不同的原因,是由于深受儒家思想影响,齐梁文坛讹滥文风的现状,以及“文如其人”思想的影响。第三章,对“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评价论辩。虽然“为情而造文”继承了文学真实的优良传统,引导文学关注社会,反映现实,对当时靡丽浮夸文风针砭时弊。但其不足之处,则在于夸大了儒家经书的作用,过分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一味地强调文学的绝对真实。而“为文而造情”的理论,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淫靡文风的形成,但从文学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它的意义不可忽视。因为,这一理论促进了文学的真正独立,同时,它也拓宽了文学的功能,丰富了文学的题材。对于这两者不同的评价比较研究后,由此可以看出刘勰复杂矛盾的文学观。最后,文章的结尾部分。通过对“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比较研究,指出它对我们当今的文学创作具有积极意义,以及我们应辩证、全面地对待传统文化。
【关键词】:“为情而造文” “为文而造情” “风雅”传统 文学自觉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2
- 绪论12-16
- 一、“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内涵比较16-32
- 1、“为情而造文”的内涵16-22
- 1.1“为情而造文”“情”的内涵16-21
- 1.2“为情而造文”“情”与“文”的关系21-22
- 2、“为文而造情”的内涵22-32
- 2.1“为文而造情”“情”的内涵22-28
- 2.2“为文而造情”“情”与“文”的关系28-32
- 二、“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形成分析32-44
- 1、“为情而造文”的形成32-35
- 2、“为文而造情”的形成35-40
- 2.1 个体意识的觉醒35-37
- 2.2 创作主体的变化37-38
- 2.3 对为文形式美的自觉追求38-40
- 3、刘勰的认识和态度40-44
- 3.1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40-41
- 3.2 齐梁文坛讹滥文风41-42
- 3.3“文如其人”思想影响42-44
- 三、“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评价论辩44-58
- 1、“为情而造文”的否定评价44-47
- 1.1 对《诗经》以偏概全44-46
- 1.2 过于追求文学绝对真实46-47
- 2、为文而造情的肯定评价47-54
- 2.1 促进学科独立48-52
- 2.2 拓宽文学功能52-53
- 2.3 丰富内容,扩大题材53-54
- 3、刘勰文学观的矛盾性54-58
- 余论58-60
- 参考文献60-63
- 致谢63-64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孔静怡;;“文学自觉说”浅议[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2 朴英爱;;论中国文学自觉观念的本土化[J];新西部(下半月);2009年02期
3 黄漫玲;;浅论“文学自觉说”——由文学诗意而发生[J];教师;2010年23期
4 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兼与张少康、李文初先生商榷[J];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5 徐国荣;中国文学自觉的契机及其代价[J];学术研究;2002年04期
6 曾晓峰;从汉乐府作者的变迁看文学自觉意识的增强[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7 马_g;徐志摩:由政治自觉到文学自觉[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8 杜红亮;曹氏父子文学功用观与文学自觉[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陆承刚;;辩文学功利之与文学自觉[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10 李艳峰;;“文学自觉”再思考——以诗、骚、赋为重点[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卫平;;“文学自觉”问题论争评述[A];第一届全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科研与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王一川;;中国人想象之中国——20世纪文学中的中国形象[A];东方丛刊(1997年第1、2辑 总第十九、二十辑)[C];199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记者 黄璐 实习生 何梦玲;文学创新,文学自觉必不可少[N];湖北日报;2013年
2 胡旭;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N];文艺报;2004年
3 刁生虎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庄子:中国文学自觉的先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4 郑翔;哲贵的任务[N];文学报;2013年
5 宇文;骈文研究的新突破[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永祥;《左传》文学论稿[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俞文喜;“文学自觉时代”论[D];南昌大学;2015年
2 史学玲;魏晋南北朝女性意识自觉与文学自觉[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3 潘晓侃;“为情而造文”与“为文而造情”的比较研究[D];温州大学;2016年
4 李秀琴;“文学自觉”新辩[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周西宁;文学史意义上的“文学自觉”再探讨[D];武汉大学;2005年
6 肖德昶;从文字时代的“文学自觉”到图像时代的“新文学自觉”[D];温州大学;2012年
7 秦莹莹;论西汉文学群体与“西汉文学自觉”[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3年
8 张圆;汉魏晋文人拟作与文学自觉[D];湖南大学;2010年
9 徐菲;“文学自觉魏晋说”再探讨[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裴媛媛;突变与渐变的历史机缘[D];聊城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176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176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