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女性诗学探微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女性诗学探微
【摘要】: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及其理论批评历史悠久,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古代女性文学思想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很好的研究。本文从概念分析入手,对先秦两汉女性诗学进行系统梳理和挖掘,以补充中国古代女性文学及其理论批评的研究。论文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对本课题研究背景和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在以上基础上具体提出论文的研究思路结构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对“妇女文学”、“女性文学”、“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等几个易混淆的概念进行辨析,以确定本文“先秦两汉女性诗学”的研究对象和主体。第三章研究先秦女性诗学,从《诗经》中的女性诗歌入手,对中国古代诗论中著名的“美刺”与“言志”说,从女性诗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并结合“女子善怀”说进行探究。第四章研究两汉女性诗学,对汉代女性诗人和诗论、《悲愤诗》以及《孔雀东南飞》的诗学思想进行了重点分析,尤其是对《孔雀东南飞》诗学成就的研究是本文的特色之一。第五章是结语,通过先秦两汉诗学思想的梳理,总结出中国古代女性诗学的特点,并指出其在中国古代文学诗学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关键词】:女性 诗学 先秦 两汉 文学思想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2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第一章 绪论8-13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现状8-10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10-13
- 第二章 相关概念辨析13-20
- 第一节 “妇女文学”与“女性文学”13-16
- 第二节 中国女性主义文学16-17
- 第三节 “女性意识”与“女性诗学”17-20
- 第三章 先秦女性诗学20-30
- 第一节 《诗经》的女性诗歌20-22
- 第二节 “美刺”与“言志”22-26
- 第三节 “女子善怀”说26-30
- 第四章 两汉女性诗学30-41
- 第一节 汉代女性诗人和诗论30-32
- 第二节 《悲愤诗》及其诗学思想32-34
- 第三节 《孔雀东南飞》的诗学成就34-41
- 第五章 结语41-46
- 第一节 女性诗学的特征41-43
- 第二节 女性诗学的地位43-46
- 参考文献46-49
- 致谢49-51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苗建华;先秦两汉琴论的美学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0年02期
2 张旋;论先秦两汉散文兴盛之因[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何世剑;喻琴;;先秦两汉时期古典美学“丽”范畴论[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邵炳军;郝建杰;;第五届海峡两岸先秦两汉学术研讨会论文综述[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5 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的梦境及生命沟通[J];学术论坛;2007年08期
6 李炳海;;先秦两汉散文人物形貌描写的地理依据[J];河北学刊;2008年01期
7 钟金雁;;先秦两汉时期儒家的贫富观及贫富调整思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张东杰;;先秦两汉时期的女性文学心理创作特点[J];群文天地;2011年20期
9 刘小祺;谢芳;;末技与大道——谈先秦两汉俳优表演中的滑稽[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10 郑方;;试探先秦两汉文、文学、文章之关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王愿;;先秦两汉时期导引内涵与地位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2007年
2 魏建震;;先秦两汉文献中的九州[A];燕赵历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历史文化论丛[C];2009年
3 刘宗庆;;在已动之性与未动之情间问学——评魏家川《先秦两汉的诗学嬗变——从“〈诗〉云”“子曰”到“子曰诗云”》[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4 赵敏俐;;音乐对先秦两汉诗歌形式的影响[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刘毓庆;;先秦两汉诗经著述考[A];诗经研究丛刊(第二辑)[C];2002年
6 刘敏;;先秦两汉自然观发展轨迹描述[A];中华美学学会第五届全国美学会议论文集[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萍庵;何谓“卖重”?[N];中华读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夏秀荣;先秦两汉时期的导引术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凤霞;先秦两汉诗歌的生命意识及其艺术显现[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琨;先秦两汉诗歌的狂欢化色彩[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D];河北大学;2014年
6 任树民;先秦两汉抒情文学的诗性特质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孙玲;先秦两汉题材通俗小说及其传播研究[D];苏州大学;2014年
8 轩小杨;先秦两汉“和”的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辽宁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文文;先秦两汉女性诗学探微[D];山东大学;2016年
2 吴冰;先秦两汉同题寓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3 周龙霞;先秦两汉神仙形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张立兵;论先秦两汉的颂、赞、箴、铭[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维振;先秦两汉隐语类诗文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6 龚长春;先秦两汉书信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7 高畅;先秦两汉妇女的经济、政治、宗教行为对构建女性文学形象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夏静;礼乐传统中的先秦两汉文论[D];四川大学;2003年
9 郭猛;先秦两汉《说文解字》互训常用词义位的衍生性演变[D];广西大学;2006年
10 汶莹莹;先秦两汉弃妇诗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18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18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