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
本文关键词: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传统 创造性转化 理论渊源 文体辨析
【摘要】:在现代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西维度长期受到推崇,古今维度则有所偏废。新时期以来,林毓生、李泽厚、陈平原等海内外学人明确倡导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这是重建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以百年来现代中国各体文学创作而言,小说和散文在创造性地转化中国文学传统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更高,而新诗因与古典诗词时相对抗而成就有所不足,话剧因与中国戏曲传统断裂而尚未真正地民族化。现代中国小说在第一个三十年里主要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或言志传统以及中国文言小说或文人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及至第二个三十年转而主要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载道传统和中国古代白话通俗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而到了第三个三十年里,在回归言志传统的前提下,小说文体创化愈益复杂。如果说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传统的创造性转化,那么90年代以后则集中出现了转向明清文人世情写实长篇小说叙事传统的倾向,由此成就了贾平凹的沉郁型、莫言的狂放型、刘震云的拧巴型、王安忆的分析型等四种闲聊体叙事形态。现代中国白话散文在第一个三十年里偏重于对中国古代言志派"古文"传统的转化,而在第二个三十年里偏重于对中国古代载道派"辞赋"传统的吸纳,到了第三个三十年里出现了多元趋势:除了言志派美文和言志派杂文相继复兴之外,又涌现了言志派辞赋体"大散文"新形态。中国新诗在第一个三十年里主要是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言志传统、自由体传统和高雅文人传统,而在第二个三十年里转向了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载道传统、格律体传统和通俗民间传统的转化,及至第三个三十年里,中国新诗主潮又重新返回了言志传统、自由体传统和高雅文人传统,所谓"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两大诗潮其实貌离神合。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中心;
【关键词】: 现代中国文学 古代文学传统 创造性转化 理论渊源 文体辨析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民国旧体诗词编年史稿”(项目号:13BZW11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中国现当代旧体诗词编年史”(项目号:CCNU14Z0201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206.6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的理论基础与学术源流 毋庸讳言,中国学界长期以来习惯于从中西维度研究现代中国文学如何受到外国文学(主要是西方文学)的显在影响而发生所谓文学现代化转型,而相应地忽视了从古今维度探究中国古代文学传统在 这场百年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所发生的潜在影响(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2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3 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4 王培敏;;略论胡适诗歌的“言之有物”及叙事成分——兼及元稹、白居易与乐府民歌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5 李本军;;论陈垣与梁启超二家校勘方法论异同及渊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魏梓轩;;从五四知识分子的婚恋看五四时期的人性解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7 苗永;;白话的表征:中国现代文学的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8 周游;;浅谈钱大昕哲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9 王瑜;;进化论中国传播的语境与选择[J];安康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寇鹏程;;陈独秀学术思想“蜕变”的现代性思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陈勇军;严复的制度与国民性互动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崔英姬;中韩家族小说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黄晓通;近代东北高等教育研究(1901-1931)[D];吉林大学;2011年
6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9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迟蕊;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先飞;;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的形而上之思——中国现代文学思想传统略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2 马立新;;现代中国文学的几大问题[J];理论学刊;2007年03期
3 彭涛;叶琼琼;;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03期
4 ;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问题研究[J];江汉论坛;2008年05期
5 ;《现代中国文学》出版[J];文学与文化;2010年01期
6 高旭东;;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阶段性及经验教训[J];中国比较文学;2011年01期
7 贺昌盛;;“现代中国文学”:学理依据与学科定位[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8 杨四平;;现代中国文学在日本的传播与接受[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陈晓明;现代中国文学思潮流变论[J];学术研究;1998年03期
10 蒋济永;“现代中国文学的中国古代文学资源”会议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罗岗;;现代“文学”在中国的确立——以文学教育为线索的考察[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编写的时空经纬[N];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特约撰稿 李钧;重绘“现代中国文学”学科版图[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 杨四平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西方传教士与现代中国文学译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王泽龙邋张晋业;现代中国文学学科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综述[N];光明日报;2007年
5 ;中日文坛新生代群像素描[N];中华读书报;2007年
6 岳凯华;“新月”露“新颜”[N];社会科学报;2004年
7 ;断裂还是延续:近现代中国文学的变折[N];文汇报;2012年
8 白睿文;危机重重的中英文学翻译[N];中国艺术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亮;海外体验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宫爱玲;现代中国文学疾病叙事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彭松;欧美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向度和张力[D];复旦大学;2008年
4 王勇;《东方杂志》与现代中国文学的发生[D];南开大学;2012年
5 张伟忠;现代中国文学话语变迁与中学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白春超;再生与流变[D];河南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茜茜;论现代中国文学中民族资本家形象及其当下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晓文;20世纪现代中国文学同性恋叙事的文化阐释[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19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19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