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
发布时间:2017-09-17 13:18
本文关键词:论郭绍虞的“保存古人的面目”——作为一种诠释范式
更多相关文章: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历史还原 诠释 范式
【摘要】: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保存古人的面目"一层意思是历史还原。在绝对意义上说,历史是永远无法复原的,而在相对意义上,历史则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无限地切近、把握和还原。郭绍虞"保存古人的面目"是对古人的理论和观念做"原始要终"的客观描述和历史还原。从知识谱系看,"还原"是现象学的中心方法。"保存"同样包含着"理解历史"和"历史理解"两个方面,是历史视域与郭绍虞自身视域(当下视域)的视界融合。此种"历史理解",一方面凸显为"进化论"的历史观,一方面表征为文学观念正—反—合的历史发展过程,它们是一体两面的事。"演进"与"复古"是构成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体系的支撑理念,在他看来,"演进"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进化"的意思。因此,"保存古人的面目"实际意味着一种诠释范式的建构,是"以古释古"与"以今释古"共生的复合话语模式。郭绍虞之"释古",不是死板地、机械地诠释,他是要深入古人内心,与古人交友。"以古释古"和"以今释古",一者是认识过去,是知识认识论;一者是以今人的眼光看过去,两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共同演绎着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问题域。
【作者单位】: 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 历史还原 诠释 范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004)
【分类号】:I206.09
【正文快照】: 众所周知,郭绍虞写作《中国文学批评史》是“想在古人的理论中间,保存古人的面目”。郭绍虞自承其《中国文学批评史》:固然重在材料的论述,然亦时多加以论断的地方。……又所加论断,实际也等于说明,我总想极力避免主观的成分,减少武断的论调。所以对于古人的文学理论,重在说明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楼鉴明;市文联、作协、复旦大学集会庆祝郭绍虞教授执教著述七十周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年01期
2 贺根民;;郭绍虞的文体分类观[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3 ;郭绍虞自传[J];文献;1986年03期
4 徐庆全;;叶圣陶 郭绍虞关于培养中文专业人才的信[J];博览群书;2005年11期
5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的接受史[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何旺生;;郭绍虞学术年表[J];中国韵文学刊;2008年01期
7 贺根民;;论郭绍虞的旧学系统化思想[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袁津琥;读《中国历代文论选》随记三则[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1期
9 刘文忠;;广大精实,会通周密[J];读书;1982年03期
10 ;[J];;年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旺生;郭绍虞中国诗学批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696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69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