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左传》生死观及其叙事表现

发布时间:2017-09-20 13:24

  本文关键词:《左传》生死观及其叙事表现


  更多相关文章: 《左传》 生死观 儒家思想 叙事表现


【摘要】:生与死的问题是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中表现的主题之一,其中不仅探讨为何生以及如何生的问题,还要探讨对死亡本身的看法;所谓生死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先秦时期乃一思想大解放的时代,各种学术思想在此时发端、奠基,由此而形成不同的流派。而《左传》所书写的时代是先秦时期思想文化相当重要的时代,此一时期,人们对生命与死亡的认识和价值等哲学领域的问题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左传》是为了解释《春秋》而作,但是作者左丘明在书中又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在这些再创作和再加工的部分中不仅体现了鲜明的文学性。而且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意识和独到的价值观。故《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宝贵的文学著作,而且也是一部饱含深邃思想的佳作。《左传》之叙事精彩丰富,作者善于描述复杂的人物事件和历史事件,将历史巧妙地故事化。其中结合叙事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通过这些人物塑造和叙事内容,读者能够了解到左丘明在文中传达的个人的生死观,其中既有信命、信鬼神的原始思想影响下的生死观,又有重生轻死、舍生取义、克己复礼等类型的对生命价值观和对死亡的态度,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点概面地了解到整个先秦时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生死观。本文试图突破前人研究《左传》生死观仅限于哲学或历史思想领域的局限,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细致研究。以往人们研究《左传》生死观的内容,只零星而分散地出现在研究先秦文化以及儒家思想的一些论文或论著中,没有出现专门的研究成果,因此也是不完整的。本文将着眼于作品本身并尽可能经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研究《左传》文本为研究对象,站在叙事的角度,结合相关历史典籍及各家的学术观点展开阐述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左传》生死观受到原始巫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后者占主导地位。二、《左传》生死观的形成不仅有深刻的历史背景—混乱的政治背景和严密的宗法制度,而且有特殊的思想文化背景——“神道”向“人道”的转变、礼教思想和儒家“三不朽”思想。三、在《左传》中作者还通过叙事部分的具体内容阐述了自己所认可和提倡的生死观,即乐天知命、舍生取义、大义灭亲等。批判了消极错误的生死观,即生死由天、拒生求死、任性放纵的态度;四、分析在文本中运用的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五、通过中国的丧葬观和士阶层对自我的认识两方面来阐述《左传》中体现的生死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左传》 生死观 儒家思想 叙事表现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6.2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4
  • 一、选题的意义8-9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9-13
  • 三、研究的内容和方法13-14
  • 第一章 《左传》生死观形成背景14-27
  • 第一节 社会时代背景14-16
  • 一、混乱黑暗的政治14-15
  • 二、严密的宗法制度的破坏15-16
  • 第二节 思想文化背景16-27
  • 一、“神道”向“人道”的转型16-17
  • 二、无处不在的礼教思想17-18
  • 三、原始巫文化精神的持续影响18-20
  • 四、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左传》生死观20-27
  • 第二章 《左传》叙事中表现的生死观27-48
  • 第一节 《左传》叙事中的各类生死观28-43
  • 一、生死由命28-31
  • 二、拒生求死31-33
  • 三、任性放纵33-38
  • 四、乐天知命38-40
  • 五、舍生取义40-41
  • 六、大义灭亲41-42
  • 七、宁死不违礼42-43
  • 第二节 生命永恒的追求43-48
  • 一、扬名于世的愿望43-44
  • 二、对死后世界的幻想44-48
  • 第三章 《左传》叙写生死观运用的艺术手法48-61
  • 第一节 重大事件和激烈冲突的描写48-50
  • 第二节 同类人物的对比50-54
  • 第三节 通过特殊介质:梦境54-57
  • 第四节 个性化语言的描写57-58
  • 第五节 通过君子的预言58-61
  • 第四章《左传》叙事中反映的儒家生死观对中国文化的影响61-74
  • 第一节 《左传》叙事中儒家生死观对中国丧葬观的影响61-67
  • 一、《左传》叙事中的祭祖活动61-64
  • 二、厚葬64-67
  • 第二节 《左传》叙事中生死观对中国士阶层的自我认识的影响67-74
  • 一、《左传》中的士67-72
  • 二、士的超越物质的精神追求对后世的影响72-74
  • 结语74-75
  • 参考文献75-79
  • 致谢79-80
  • 个人简历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荣晋;儒家思想与现代儒商[J];石油政工研究;2000年01期

2 葛荣晋;儒家思想与现代儒商[J];石油政工研究;2000年02期

3 李彬;儒家思想对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4 刘新峰;儒家思想的生命情怀[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寇玉芳;;“仁” 儒家思想的精髓[J];中国公证;2003年02期

6 黄钊;论儒家对构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7 哲思;“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韩国;2004年04期

8 陈冰;张小伟;;儒家思想对中国婚姻家庭制度的影响[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6期

9 ;“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J];人文杂志;2005年01期

10 王子科;儒家思想中的“诚”、“信”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在“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A];《中国长城博物馆》2008年第1期(许嘉璐会长文化论谈专辑)[C];2008年

2 信广来;;儒家思想中的纯洁和与沉静(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郭佩惠;;儒家的经济公正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沈海梅;;明代儒家思想在云南传播的主要途径——官学教育[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5 苏庆祥;;系统论在儒家思想中的体现[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杜维明;;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与市民社会[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7 于波;;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科技的近代命运[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熊黎明;;现代经济发展对儒家思想的扬弃[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李槐;;社会转型与儒家思想[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10 邵鸿;;儒家思想及其现代价值[A];“卧龙人生”文化讲演录(第二辑)[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爱军;试析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N];吉林日报;2011年

2 史学博士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心理学系主任 博士生导师 翟学伟;儒家思想与中国人的关系行为[N];解放日报;2011年

3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经济学教授 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 赵红军;儒家与自由贸易思想[N];东方早报;2012年

4 北京文化学者 叶匡政;儒家也有“幽暗意识”[N];深圳特区报;2012年

5 北京大学哲学系 王中江;儒家“民意论”的真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深圳商报见习记者 苏兵;儒家智慧可指导我们解决难题[N];深圳商报;2013年

7 记者 曹典 段菁菁;各种不同文明儒家都可配套[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8 陈来;世界意义的儒家[N];中华读书报;2013年

9 丁锐;从儒家经典中汲取法治营养[N];人民法院报;2014年

10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潘家铮;正视儒家思想对科技发展的负作用[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关万维;先秦政治与伦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晨捷;论儒家思想对西汉社会风尚的影响[D];山东大学;2009年

3 陆自荣;和谐合理性[D];上海大学;2006年

4 梁振杰;走近原始儒家—战国楚简儒家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5 赵玉;道家与儒家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6年

6 崔存明;荀子与儒家六艺经典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武宇嫦;礼与俗的演绎[D];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

8 金美玉;关于朝鲜中世时期儒象经典谚解的语言学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磊;儒家经济伦理与市场经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03年

2 吴娜瑛;韩国儒家孝观念及其实践的变迁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3 徐舒舒;基于儒家思想的SH银行企业文化构建研究[D];湘潭大学;2014年

4 宫龙楠;儒家思想传播的历史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D];鲁东大学;2016年

5 王福娟;儒家“仁爱”思想对大学生友善观培育的借鉴价值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6 赵李媛;大学生儒家天命应对思想量表的初步编制[D];贵州师范大学;2015年

7 满方方;中国辞赋对朝鲜朝崔演辞赋的影响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8 王文;儒家“诚”论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9 李富强;紧张与亲和: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D];山东大学;2016年

10 王丽娜;《儒家思想概况》(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郑州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883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8883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91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