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中的经济书写
发布时间:2017-09-24 01:22
本文关键词:论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中的经济书写
更多相关文章: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浙江作家 经济书写 现代性悖论
【摘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中国经济内忧外患的二十年:传统的小农经济尚未完全解体,资本主义工商业又在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中岌岌可危,尤其是物产丰富的浙江地区。随着浙江作家的崛起,这种剧烈的社会阵痛在他们的小说中得到了生动地展现。无论是个人层面的生存书写,还是社会层面的阶级分析,经济都参与了人物性格的塑造、小说题旨的深化、故事情节的安排,这在主题学和叙事学上奠定了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经济书写的意义。第一章梳理了经济书写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独特的地理风貌、经济发展水平及作家生活经历与小说中的经济元素的生成关系。通过遴选直观的经济物和代表性的四类“经济人”,系统地阐述了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中的经济话语的存在形态。第二章主要考察经济对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主题的影响。即经济元素对“五四”启蒙思想的消解与重构,农村经济破产与农民“革命”的关系,消费和生产衍生而出的现代都市想象。从大时代中的人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验证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以及经济对文学的作用力。第三章分析经济书写对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叙事的影响。从梦呓式的金钱心理和网状式的互动结构论述叙事空间的延展性。从数字化的表达方式、经济术语,逼真而生动的经济细节三方面分析小说语言的精细化,在艺术审美层面论证经济叙事的合理性及现代性。第四章通过与岭南、湖南等地作家的比较,反思浙江作家经济书写的独特性及历史局限性。浙江作家致力于从多维度、多领域剖析经济话语的时代内涵,但是这一书写难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较量与冲突。四十年代以后,经济话题经过国家意志的整合,彻底走上了政治化的道路,经济书写虽然没有在浙江文学中发展壮大,但在八十年代后的当代文学中重新绽放光彩。
【关键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浙江作家 经济书写 现代性悖论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207.4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导言7-12
- 一、研究现状与问题8-10
- 二、研究思路10-12
- 第一章 二三十年代的浙江经济与小说创作12-22
- 第一节 二三十年代浙江经济文化素描12-14
- 第二节 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中的经济元素14-22
- 第二章 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主题的经济考察22-34
- 第一节 经济元素联系的启蒙思想22-26
- 第二节 农村经济再生的“革命”主题26-29
- 第三节 经济意识构建的都市想象29-34
- 第三章 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小说中的经济叙事34-41
- 第一节 叙事空间的延展性34-37
- 第二节 叙事语言的精细化37-41
- 第四章 二三十年代浙江作家经济书写的反思41-46
- 第一节 经济的区域性与文学差异41-43
- 第二节 现代浙江作家经济观念的局限性43-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1
- 后记51-52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52
本文编号:9085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90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