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古代文学论文 >

日本中国文学史观的建构:1882-1912

发布时间:2017-09-25 17:45

  本文关键词:日本中国文学史观的建构:1882-1912


  更多相关文章: 日本 中国文学史观 建构


【摘要】:本文以1882年至1912年间日本出版的中国文学史为对象,对其体现的中国文学史观加以考察,指出尽管日本在明治维新后以汲取西方文化为主,但至迟在1912年以前,对儒学的接受仍占较大比重。从儒学的角度把握中国文学的特质,成为明治时期中国文学史的一个显著特征。此外,泰纳的三因素学说、中国古代文论也对明治汉学家产生了影响,并以此构建了明治时期的中国文学史观。与此同时,此时期的中国文学史普遍表现出对先秦思想的重视,以此进行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回顾与追溯,其实质是为日本的本国文学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关键词】日本 中国文学史观 建构
【基金】: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院系自主项目
【分类号】:I206.5
【正文快照】: 1882年至1912年三十年间,日本集中出一、先秦诸子思想与中国文学史观版了20余部中国文学史。由于特定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些中国文学史的出版,不仅标志了19世纪末日本从西方引入“文学史”,当晚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新方法论,同时反映出日清学术尚以训诂与考据为主,日本对中国文学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慧敏;;浅论刘勰的文学史观及其现代启示[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黄念然;;论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殷国明;;文学史观讨论答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1年03期

4 林少雄;多元开放的文学史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5 张晶,白振奎;近年来文学史观与文学史理论讨论述评[J];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01期

6 张童;;从“重写文学史”看当代文学史观的嬗变[J];科学经济社会;2013年04期

7 温潘亚;寻找大树生长的年轮——文学史观论[J];学术交流;2001年06期

8 谭桂林,孔范今,秦弓,朱国华;对文学史观念的再认识(笔谈)——兼评吴炫的文学史观[J];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04期

9 王齐洲;“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文学史观的现代意义[J];文艺研究;2002年06期

10 马立新;论文学史的构成方式与文学史观[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德发;;一份“文学史观讨论”的答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2 曾庆瑞;;我们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文学史观[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3 王敏;;他山之石:论宇文所安之翻译文学史观——以唐“寻访不遇诗”和“相期不遇诗”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谢颖;聚焦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史观的交融[N];人民政协报;2013年

2 庄来来;面向新世纪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崔命 自由撰稿人;夏志清:中国新文学史观的拓荒者[N];华夏时报;2014年

4 苏尤格;编写文学史,,必须有正确的文学史观[N];中华读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瑜;现代文学史观及其书写实践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胡希东;1950-1980新文学史著作文学史观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陈正敏;意识形态与范式转换[D];复旦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莉;想象文学史的方法[D];鲁东大学;2016年

2 许劲松;新时期文学史观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7年

3 刘永强;颠覆与重构:论胡适的新文学史观[D];青岛大学;2010年

4 张鑫桓;世界文学视野下的20世纪中国文学史观[D];西南大学;2011年

5 贺阳阳;王瑶文学史观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邱光华;沈约文学史观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薇;陈思和的文学史观念及实践初探[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0年

8 姚文晗;闻一多“大循环”文学史观探讨[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9 佟永波;《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及其接受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年

10 魏文鑫;司马长风与唐_"文学史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187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9187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0d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