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夜》对1930年中国民族工业危机反映的真实性
本文关键词:论《子夜》对1930年中国民族工业危机反映的真实性
【摘要】:茅盾的《子夜》以其大视野地反映了1930年的民族工业的困境而得到以往学界的充分肯定。然而近年来有学者认为1930年的民族工业处于轻度繁荣状态,因而质疑《子夜》反映历史的真实性,并以此作为论证茅盾创作主题先行的前提。本文从整体上考察了1930年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并重点分析了缫丝业、火柴业、棉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五个行业的具体发展情况,说明193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确处于危机之中,因此本文认为《子夜》对1930年中国民族工业危机的反映是真实的。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茅盾 《子夜》 年 民族工业 危机
【正文快照】: 《子夜》以对缫丝业、火柴业的重点描写,反映了1930年中国民族工业的困境。对于《子夜》反映这一社会现象的客观性,以往曾经亲历过那段历史的文学评论者,无论是左翼还是非左翼,都不曾提出过疑义,其真实性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曾被视为是无需论证的。但是,近年来伴随着对左翼政治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卫平;;从接受美学看《子夜》的价值取向[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2 江腊生;;《子夜》中“三个世界”的阐释及其意义[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李振坤;;对《子夜》几点细节的疑义[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4 罗宗义;;关于《子夜》中的共产党员形象[A];茅盾研究(第四辑)[C];1990年
5 刘小中;;瞿秋白与《子夜》[A];茅盾研究(第六辑)[C];1995年
6 贾振勇;;《子夜》:感性生命力和理性生命力的纠结[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7 张颂南;;从美学角度探索《子夜》[A];茅盾研究论文选集(下册)[C];1983年
8 苏敏逸;;政治理念与小说形式的结合:论《子夜》模式[A];茅盾研究(第11辑)[C];2011年
9 曾镇南;;尽传其精神,重现其堂庑——电视连续剧《子夜》观后[A];茅盾研究(第七辑)[C];1999年
10 李丹;;近代经济史视野下的《子夜》文学创作——以南京国民政府早期发行公债为例[A];中国近代史及史料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甄明;《子夜》的原名[N];人民政协报;2003年
2 周惠斌;《子夜》出版的前前后后[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吴娜 本报通讯员 龚晨;文学要反映社会[N];光明日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张倩;对《子夜》中空间形象的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李巧智;《子夜》的现代性追求及多重缺失[D];辽宁大学;2013年
3 刘晓敬;试论茅盾《子夜》的语言艺术[D];河北大学;2007年
4 崔莉;文学想象历史—重读《子夜》及“农村三部曲”[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黄贤君;跨越时空的承袭[D];暨南大学;2012年
6 张伟涛;革命语境中的上海叙事[D];延边大学;2013年
7 王颖;多维视野下的民族工商叙事[D];海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王芬芬;论茅盾《子夜》对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的创造性接受[D];南昌大学;2013年
9 鞠新泉;时代、个人与主体价值的艰难选择[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9194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daiwenxuelunwen/919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