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术后早期体温恢复对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1 08:24
本文关键词:肝癌术后早期体温恢复对患者康复影响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早期体温恢复对患者麻醉复苏效果、肝功能恢复、免疫功能恢复、术后切口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的影响,为肝癌专科护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以120例采取全身麻醉方法的原发性肝癌术后低体温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B、C、D四组,分别采用电热毯(A组)、保温毯(B组)、电热毯联合保温毯(C组)、棉被(D组)对低体温患者进行复温,每组30例。同时据患者术毕恢复至正常体温所需时间的长短分组,并进行统计分析,体温于20~30min恢复正常为快速复温组(30例)、体温于31~60min恢复正常为缓慢复温组(60例)及体温超过60min恢复正常为延迟复温组(30例)。观察指标包括各组术后PACU停留时间、腹腔引流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寒颤及烦躁等麻醉复苏效果、术后第1、3、5天ALT、AST水平、术后第1、5天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术后第1、2天白介素IL-2、IL-6水平、术后切口愈合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T细胞亚群采用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分析,白介素IL-2、IL-6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进行检测。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非参数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等。 结果:1、复温时间:电热毯联合保温毯组(30min)<保温毯组(45min)<电热毯组(60min)<棉被组(90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麻醉复苏效果:快速复温组、缓慢复温组的PACU停留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除气管插管时间均较延迟复温组缩短,腹腔引流量减少,寒颤、躁动发生率降低(P<0.05);快速复温组麻醉清醒时间分别较缓慢复温组、延迟复温组缩短,(P<0.05)。 3、术后肝功能恢复:缓慢复温组患者术后第1天ALT水平、AST水平及术后第5天ALT水平低于快速复温组及延迟复温组,(P<0.05);快速复温组、缓慢复温组术后第5天AST水平、GGT水平低于延迟复温组,(P<0.05);各组患者术后第1天GGT水平、术后第3天ALT、AST、GG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天延迟复温组ALT、AST水平升高的幅度大于快速复温组及缓慢复温组,(P<0.05);术后第5天各组肝功能,延迟复温组ALT水平较缓慢复温组延长,(P<0.05)。 4、术后免疫功能恢复:○1T细胞亚群:延迟复温组术后第1天CD3+、CD4+水平、CD4+/CD8+比值均低于缓慢复温组,(P<0.05);各组术前与术后第5天T细胞亚群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缓慢复温组术后第1天CD3+、CD4+水平下降程度低于延迟复温组,CD4+/CD8+比值上升程度高于延迟复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因子免疫:术后第1天、第2天IL-2水平及IL-6水平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复温组术后第1天IL-2水平较快速复温组及缓慢复温组低,术后第1天IL-6水平高于缓慢复温组,(P<0.05);术后第2天IL-2水平延迟复温组较快速复温组低,术后第2天IL-6水平延迟复温组较缓慢复温组高,,(P<0.05)。各组术后IL-2水平均降低,缓慢复温组术后第1天IL-2水平下降程度小于延迟复温组;术后第1天IL-6水平缓慢复温组升高程度小于其余两组,(P<0.05);延迟复温组术后第2天IL-2水平、IL-6水平恢复延迟,(P<0.05)。 5、术后其他康复指标:缓慢复温组的切口愈合时间较快速复温组、延迟复温组缩短,(P<0.05);缓慢复温组术后住院时间较延迟复温组缩短,(P<0.05),术后首进食及肛门排气时间比较,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1、术后麻醉复苏期采用电热毯联合保温毯、保温毯及电热毯均能有效复温,缩短低体温患者复温时间。 2、复温时间<60min利于缩短麻醉清醒时间、PACU停留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拔除气管插管时间等改善对患者术后复苏效果,减少复苏期寒颤、烦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机体免疫抑制程度。其中复温时间在31~60min时,肝功能水平受损程度减小,并促进患者切口愈合,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3、复温时间20~30min及复温时间>60min不利于患者麻醉复苏及术后肝功能恢复、免疫功能恢复及患者的切口愈合及延长患者术后住院时间。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低体温 肝功能 免疫功能 康复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73.73
【目录】:
- 英文略缩词表4-5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4
- 材料与方法14-24
- 结果24-39
- 讨论39-47
- 全文小结47-48
- 创新点与局限性48-49
- 参考文献49-56
- 附表56-59
- 综述59-73
- 参考文献67-73
- 致谢73-7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胜云;魏薇;潘芦翎;张增梅;毕慧萍;陈皓;王韫琦;;三种不同保温措施对胃癌根治术患者体温变化影响的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1年09期
2 洪彬源;杨承祥;刘洪珍;李恒;李云;;围术期保温对老年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0年21期
3 林成新;麻醉后寒战[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1998年03期
4 于丁宁 ,李铎;低体温的危害及治疗(文献综述)[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2004年05期
5 吴秀红;张燕文;徐波;;肿瘤患者全麻手术中的保温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0年06期
6 段立新;;围手术期低体温患者的保温护理研究新进展[J];河南医学研究;2009年04期
7 樊嘉;潘奇;史颖弘;;美国、亚太和中国肝癌共识比较[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年04期
8 丁素春;张倩;管燕;谢亚明;姜秀良;;围术期轻度低温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年11期
9 郑娇;;加强保温护理对直肠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年05期
10 张幼丽;陈淑芳;郑琼;;术中保温对剖腹肝胆手术患者围术期低体温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年15期
本文编号:101149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01149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