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
本文关键词: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护理结局分类 抑郁障碍 修订 应用研究 抑郁自我控制 心境稳定 睡眠
【摘要】:目的:从NOC中筛选出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通过修订使其成为符合本土文化的、临床可行的、适于护士用来评估抑郁障碍患者常见护理问题的测评工具,通过在抑郁障碍住院患者的初步应用,检验其信效度、反应性和可行性,得出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得分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相应护理措施的有效性。旨在为护理人员评估抑郁障碍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有效性提供标准化工具,为护理重点和护理措施改进目标提供方向。方法:(1)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第一,文献查阅法,确定抑郁障碍相关的护理诊断;第二,专家排序法,选取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43名,对抑郁障碍相关的14个护理诊断按常用程度排序,得出5个最常用的护理诊断;第三,再次进行文献查阅法,确定5个最常用的护理诊断相链接的护理结局;第四,问卷调查法,选取精神科临床一线护士44名,确定5个最常用的护理诊断相链接的护理结局的重要性。以其结果筛选出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2)8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修订:第一,专家咨询法,选取专家39名,采用专家咨询表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对8个护理结局的结局名称、结局定义、结局指标的表述方式进行调整,完成指标的删除、合并或增加;第二,预调查,选取抑郁障碍住院患者20名,听取意见,发现并调整难以理解或有歧义的条目,最终完成8个核心护理结局的修订。(3)3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初步应用:选取某1三甲医院精神卫生科经ICD-10诊断为抑郁障碍的住院患者100例,以经过修订的“抑郁自我控制”、“心境稳定”、“睡眠”结局为调查工具,由1名已取得护士资格证的研究者进行调查。结果:(1)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依据“是最常用的护理诊断所链接的,且该护理结局的重要性均数"g4.50”,共筛选出8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心境稳定”、“抑郁水平”、“抑郁自我控制”、“自杀自我克制”、“自伤行为克制”、“攻击行为自我控制”、“睡眠”、“认知”。(2)8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修订:(1)两轮专家咨询的积极系数分别为100.00%、94.87%,权威系数分别为0.71、0.84;2个护理结局的结局名称、7个护理结局的度量尺度进行了表述方式的调整,共51项指标进行了删除、合并、增加或表述方式的修订。(2)预调查发现8个护理结局更适于他评,结局“自杀自我控制”、“自伤自我控制结局”、“攻击行为自我控制”不适宜无自杀、自伤和攻击观念的抑郁障碍患者,8个核心护理结局同时调查时间过长、可行性差。(3)3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初步应用:(1)结局“抑郁自我控制”、“心境稳定”、“睡眠”的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39、0.843、0.838;分半信度分别为:0.765、0.793、0.910;内容效度好;具有反应性和可行性。(2)3个核心护理结局中共有6个指标在出入院时得分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指标和各结局总分在出院前一天均较住院第一天得分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抑郁自我控制”结局中,不同学历、婚姻状况分组的患者结局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年龄与结局总分呈负相关;“心境稳定”结局中,不同临床诊断分组的患者结局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睡眠”结局中,除了有或无伴随疾病分组的患者结局总分相差较小外,其他一般资料分组的结局总分相差较大,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结局“抑郁自我控制”、“心境稳定”总分与hdma、hama得分呈负相关、与nosie得分呈正相关。结论:筛选出的8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能反映出最常见护理问题的解决情况、又最具有重要性,能够捕捉到精神专科抑郁障碍疾病的护理实践本质,筛选核心护理结局的方法为国内其他专科疾病选择其临床护理结局的方法提供了借鉴。在临床应用前对8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进行修订和预调查是有必要的,修订后的结局形成了适于本土文化使用的、具有积极引导作用的、用于临床护士或研究者来评估抑郁障碍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及相应护理措施有效性的测量工具。“抑郁自我控制”、“心境稳定”、“睡眠”结局可信可靠、具有反应性和可行性,抑郁障碍患者在其住院期间所接受的临床路径下的护理措施,对改善患者的抑郁自我控制能力、心境稳定水平和睡眠情况是有效的,学历、婚姻状况、年龄是抑郁自我控制的影响因素,抑郁障碍的临床类型是心境稳定的影响因素,通过3个核心护理结局得分水平、出入院得分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为护理重点和护理措施改进目标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护理结局分类 抑郁障碍 修订 应用研究 抑郁自我控制 心境稳定 睡眠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73.74
【目录】: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1 引言13-27
-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13-15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5-23
- 1.3 研究方法23
- 1.4 数据来源与处理23-24
- 1.5 论文框架24-26
- 1.6 论文的创新点26-27
- 2 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27-33
- 2.1 研究步骤与方法27-28
- 2.2 结果28-31
- 2.3 讨论31-33
- 3 8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修订33-39
- 3.1 对象与方法33-34
- 3.2 结果34-37
- 3.3 讨论37-39
- 4 3个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初步应用39-55
- 4.1 资料与方法39-41
- 4.2 结果41-50
- 4.3 讨论50-55
- 5 结论与讨论55-57
- 5.1 研究结论55
- 5.2 对策(建议)55-56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56-57
- 参考文献57-66
- 附录66-81
- 致谢81-82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82-83
- 个人简历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勇贵 ,张心保 ,李箕君 ,张宁 ,张石宁 ,吴爱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临床特征的对照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2年04期
2 姜可伟,王杉,李嘉,尹慕军,杜如昱;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伴发抑郁障碍的现况调查[J];中华外科杂志;2002年11期
3 周华琳,王清芳,陈玲;抑郁障碍的识别与治疗[J];中国全科医学;2004年19期
4 于建军,苏坤;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与单纯抑郁障碍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04年09期
5 林汉生;呼吸内科老年患者抑郁障碍及其治疗[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11期
6 许毅;减少抑郁障碍的全球负担:世界14个地区抑郁障碍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7 余慧珠;王祖兵;卢伟;;职业紧张与抑郁障碍[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5年06期
8 王祖新;;抑郁障碍的临床表现和检查手段[J];中国社区医师;2006年02期
9 任夫乔;;抑郁障碍罪犯的心理干预[J];浙江临床医学;2006年04期
10 徐斐;王晨阳;李解权;王民洁;徐斌;梁亚琼;王志勇;柯晓燕;刘辉;;南京地区中学生抑郁障碍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豫;王翔;;抑郁障碍对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初探[A];继往开来 与时俱进——2003年康复医学发展论坛暨庆祝中国康复医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2 陈葵;王得新;潘映辐;伍文清;许春伶;;癫痫合并抑郁障碍的临床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3 熊娜娜;洪霞;朱丽明;柴晚星;蒋静;王智凤;魏镜;;抑郁障碍患者的胃肠功能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王燕;曹晓华;李建英;张爱霞;张克让;;氟西汀对首发抑郁障碍患者情感加工相关脑机制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5 朱紫青;;抑郁障碍的研究进展[A];全国精神疾病新进展高级论坛资料汇编[C];2009年
6 孙海燕;;抑郁障碍的早期识别及健康教育[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7 孙红梅;陈大才;刘秋香;范健;冯悠;;老年人焦虑与抑郁障碍共病的临床研究[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雅绚;张二仝;;中西医结合治疗抑郁障碍[A];第九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精神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陈实;;综合医院老年患者抑郁障碍临床对照研究[A];2011全国老年痴呆与衰老相关疾病学术会议第三届山东省神经内科医师(学术)论坛论文汇编[C];2011年
10 虢周科;;郁乐治疗抑郁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A];第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超群;范晓莉;抑郁障碍研究取得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5年
2 陈金雄;抑郁障碍的中西医诊治现状[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3 驻京记者 金丰杰;抑郁障碍就在身边[N];医药经济报;2003年
4 本报记者 韩明华;抑郁障碍要及早治疗[N];保健时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董毅然;京城60万人抑郁障碍为何六成没就医[N];北京科技报;2005年
6 范华锋 蒋廷玉;近15%的中学生患抑郁障碍[N];新华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程国媛;抑郁障碍研究新思路[N];山西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鹏;可调节抑郁障碍发病风险的基因被发现[N];健康报;2010年
9 卫健;应重视精神健康[N];北京科技报;2003年
10 姬薇;抑郁病患者正呈增多之势[N];工人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乔冬冬;中国汉族人群HTR3B基因多态性与抑郁障碍及其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孙宁;抑郁障碍外周血miR-34b/c调控紊乱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3 徐素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抑郁障碍血浆生物标志物的探讨及预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丽娜;抑郁障碍患者冗思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2 丁伟军;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抑郁障碍的HAMD各因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陈建淮;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抑郁障碍患者脑白质网络拓扑属性特征及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D];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
4 邵琳琳;基于脑病科门诊的高血压共病抑郁障碍临床分析及病机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李莉;常用抑郁量表筛查青少年抑郁障碍效度比较[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孟惠;抑郁障碍患者核心护理结局的筛选、修订及初步应用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7 张玉欣;MiR-34b/c与抑郁障碍认知功能的关联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8 史文宗;大连市抑郁障碍患病率及相关因素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8年
9 钟平;抑郁障碍患者应激知觉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10 李黎黎;发育和健康状况评定量表应用于抑郁障碍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04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10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