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核素标记cRGD-USPIO实现乳腺癌的双模态显像及治疗的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放射性核素标记cRGD-USPIO实现乳腺癌的双模态显像及治疗的实验研究 出处:《苏州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125)I标记新型c RGD诊断乳腺癌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人乳腺癌细胞Bcap37的细胞结合实验、荷乳腺癌Bcap37细胞裸鼠的体内分布及SPECT显像,验证~(125)I标记的自行设计的新型二硫键成环的双环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Gly-Asp,c RGD)对乳腺癌的靶向诊断能力。方法:合成自行设计新型双环c RGD,利用氯胺-T实现c RGD的~(125)I标记,测定标记率、放射化学纯度和稳定性;免疫组化测定乳腺癌细胞Bcap37表面的整合素受体ανβ3表达;通过细胞结合验证~(125)I-c RGD对乳腺细胞Bcap37的特异性结合能力;取24只荷瘤雌性裸鼠,经尾静脉注入~(125)I-c RGD注射液0.1m L(370K Bq),分别于1、2、4、8、16和24h处死,收集血液,取出心、肝、脾、肺、胰、肾、胃、肠、肌肉、骨、甲状腺、脑及肿瘤等组织器官,计算各器官组织的每克组织百分注入剂量(%ID/g);在荷瘤裸鼠尾静脉注射18.5MBq ~(125)I-c RGD,并分别于注射后1、2、4、8和24h行SPECT显像,观察荷瘤裸鼠显像情况。结果:自行设计并合成的新型双环c RGD结构式为c(Cys-Arg-Gly-Asp-d Ser-Cys)-Tyr-d Ser-Lys-Tyr-c(Cys-Arg-Gly-Asp-d Ser-Cys),分子量为1798.98,纯度为98.17%;c RGD可被~(125)I标记,标记率为(83.29±5.56)%,纯化后标记物放射化学纯度为(99.24±0.47)%,标记后48h,在生理盐水和新鲜人血清中的放射化学纯度仍均可达到97%以上;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乳腺癌Bcap37细胞表面有整合素受体ανβ3受体的阳性表达;在1、2、4、8及24h,~(125)I-c RGD在Bcap37细胞的结合率分别为(2.89±0.52)%、(3.11±0.15)%、(3.56±0.39)%、(4.35±0.56)%及(4.50±0.68)%,细胞结合率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高,两者呈正相关(rs=0.858,P0.01);体内分布显示尾静脉注射后1h,肿瘤部位放射性摄取最高,达到(2.33±0.41)%,肿瘤部位放射性随时间延长而降低缓慢,24h时,肿瘤部位放射性高于除肾脏部位的其他器官;尾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肿瘤与肌肉的比值T/M比值随时间延长而增高,两者呈正相关(rs=0.652,P0.01);尾静脉注射后24h,T/M比值达到6.13±2.77;SPECT显像示肿瘤部位在注射后1h即可显影,随着时间延长,裸鼠体内本底降低,肿瘤部位显影更清晰,至注射后24h,仍可看到肿瘤部位显影。结论:~(125)I标记的自行设计的新型c RGD可与乳腺癌细胞Bcap37特异性结合,可作为乳腺癌的靶向SPECT显像剂。第二部分~(125)I标记c RGD-USPIO在乳腺癌MRI显像中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细胞实验及荷瘤裸鼠MRI显像验证~(125)I标记的自行设计的双环c RGD偶联的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USPIO)的靶向MRI显像能力。方法:制备cRGD偶联的USPIO,氯胺-T法实现其~(125)I标记,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偶联前的CMD-USPIO和~(125)I标记偶联后的c RGD-USPIO的粒径;测定标记率、放化纯和稳定性;利用普鲁士蓝染色和体外MRI细胞显像验证~(125)I-c RGD-USPIO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特异性聚集;通过荷瘤裸鼠的MRI显像验证~(125)I-c RGD-USPIO在肿瘤部位浓聚情况及T2增强情况;尾静脉注射96h后,电镜检测肿瘤组织中磁性纳米颗粒聚集情况。结果:CMD-USPIO动态粒径为32.61nm,~(125)I-c RGD-USPIO动态粒径为53.67nm;c RGD-USPIO可被~(125)I标记,标记率为(39.14±2.91)%,纯化后标记物的放化纯度为(99.49±0.24)%;普鲁士蓝染色显示~(125)I-c RGD-USPIO可在乳腺癌细胞内特异性聚集;体外细胞MRI显像显示~(125)I-c RGD-USPIO组细胞T2信号值降低,并且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降低;荷瘤裸鼠显像提示尾静脉注射~(125)I-c RGD-USPIO后,4h内,随时间延长,T2值呈降低趋势,至24h轻度增高,随后保持不变;电镜检测发现~(125)I-c RGD-USPIO组坏死肿瘤细胞周围溶酶体内见聚集的磁性纳米颗粒,而CMD-USPIO组未发现纳米颗粒。结论:~(125)I-c RGD-USPIO可在乳腺癌肿瘤部位特异性聚集,MRI显像显示肿瘤部位T2值降低,可作为MRI增强剂。第三部分~(125)I标记c RGD-USPIO在乳腺癌SPECT显像中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细胞结合及荷瘤裸鼠实验验证~(125)I-c RGD-USPIO对乳腺癌的SPECT靶向显像能力。方法:氯胺-T法实现CMD-USPIO的~(125)I标记;比较~(125)I-CMD-USPIO和~(125)I-c RGD-USPIO在乳腺癌Bcap37细胞中的细胞结合率;不同时间点SPECT显像比较~(125)I-CMD-USPIO和~(125)I-c RGD-USPIO在荷乳腺癌Bcap37裸鼠中的显像结果;观察尾静脉注射后不同时间,~(125)I-CMD-USPIO和~(125)I-c RGD-USPIO在荷乳腺癌Bcap37裸鼠的体内分布情况。结果:CMD-USPIO可被~(125)I标记,标记率为(30.79±15.02)%,放射化学纯度为(98.25±0.71)%,~(125)I-CMD-USPIO加入新鲜人血清后放射化学纯度缓慢降低,加入生理盐水组后放射化学纯度下降较人血清组明显;细胞结合实验显示,~(125)I-c RGD-USPIO组中,细胞结合率在孵育后4h与1h时分别为(11.65±1.28)%和(1.37±0.30)%,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8h至24h,细胞结合率下降,随后保持稳定;~(125)I-CMD-USPIO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细胞结合率保持稳定,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25)I-CMD-USPIO组在各个时间点的细胞结合率均明显低于~(125)I-c RGD-USPIO组,两组之间在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PECT显像显示~(125)I-CMD-USPIO组中,放射性主要聚集在肝脾内,肿瘤部位未见明显放射性浓聚;~(125)I-c RGD-USPIO组中,注射后1h,放射性主要聚集于胸部(心脏、肺部)、腹部(肾脏、肝脏、脾脏等)和膀胱内,肿瘤部位可见淡影;随着时间延长,胸部、腹部和膀胱内放射性减低,裸鼠本底降低,肿瘤部位逐渐清晰,至注射后96h,肿瘤部位放射性明显高于其他器官;体内分布实验显示,尾静脉注射~(125)I-c RGD-USPIO后1h,肿瘤部位放射性分布较低,低于除脑以外的其他脏器,但是肿瘤部位放射性在4h较1h增高,达到(8.08±0.30)%ID/g,随后缓慢下降,至96h时,肿瘤部位仍达到(0.48±0.14)%ID/g,高于全身其他部位;随着时间的延长,肌肉内放射性随时间延长而降低迅速,肿瘤部位放射性下降缓慢,T/M随时间延长而升高,至96h时,达到9.46±4.03。结论:~(125)I-c RGD-USPIO在体循环中长时间滞留,在肿瘤部位可特异性浓聚,在肿瘤部位先增加后降低,可作为乳腺癌的SPECT/MRI双模态显像剂。第四部分~(131) I标记c RGD-USPIO靶向治疗乳腺癌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细胞及荷瘤裸鼠实验验证~(131) I-c RGD-USPIO对乳腺癌的靶向内照射治疗作用,并通过免疫组化测定肿瘤部位CD31表达证实其对肿瘤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用氯胺-T法实现c RGD-USPIO的~(131) I标记;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验证~(131) I-cRGD对乳腺癌细胞Bcap37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组加入~(131) I-c RGD,按产品的放射性活度计算产品中~(131) I和c RGD的含量,设~(131) I、cRGD和~(131) I混合c RGD三组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通过MTT法和流式细胞仪验证~(131) I-c RGD-USPIO对乳腺癌细胞Bcap37的生长抑制作用,实验组加入~(131) I-c RGD-USPIO,按产品的放射性活度计算产品中~(131) I和c RGD-USPIO的含量,设~(131) I、c RGD-USPIO和~(131) I混合c RGD-USPIO三组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药物均给药作用4h后换液;验证对荷瘤裸鼠的治疗作用,实验组尾静脉注射~(131) I-c RGD-USPIO,按产品的放射性活度计算产品中~(131) I和c RGD-USPIO的含量,设~(131) I和c RGD-USPIO两组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阴性对照组;注射两周后重复注射一次;HE染色和免疫组化测定未治疗和治疗后肿瘤标本中的Ki67和CD31表达情况。结果:MTT实验中,加入不同药物后,OD值均较生理盐水组减低;加入药物后48h,~(131) I-c RGD-USPIO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与24h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随着时间延长,细胞生长抑制率减低,两个时间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h时,生理盐水组、~(131) I、c RGD-USPIO组、~(131) I联合c RGD-USPIO组及~(131) I-c RGD-USPIO组OD值分别为0.84±0.07、0.75±0.04、0.72±0.01、0.67±0.06和0.35±0.20,~(131) I-c RGD-USPIO组与其他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显示,~(131) I、c RGD-USPIO及~(131) I联合c RGD-USPIO作用于Bcap37细胞后24h,细胞凋亡率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1) I-c RGD-USPIO作用于Bcap37细胞24h后,细胞凋亡率较其他各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瘤治疗前,各组之间肿瘤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8天,对照组、~(131) I组、c RGD-USPIO组及~(131) I-c RGD-USPIO组肿瘤体积分别为(9803.95±665.52)mm3、(9935.05±1200.37)mm3、(6827.49±606.83)mm3和(5597.65±724.15)mm3,对照组与~(131) I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其余各组两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c RGD-USPIO组抑制率为(26.12±8.37)%;~(131) I-c RGD-USPIO组抑制率为(43.07±3.74)%;治疗组HE染色显示肿瘤治疗后坏死区域增大,肿瘤细胞坏死胞质浓缩,体积缩小,呈圆形或不规则形;与未治疗组比较,~(131) I-c RGD-USPIO治疗后,Ki67及CD31表达均降低。结论:~(131) I-c RGD-USPIO可对乳腺癌细胞生长起抑制作用,其作用大于~(131) I或c RGD-USPIO的单独作用,对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形成有关。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37.9;R730.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志敏,刘刚;乳腺癌器官亲嗜性转移的分子机制[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4年02期
2 程广源;乳腺癌标志物的临床意义[J];癌症进展;2004年05期
3 王蓓,郑昭景,徐瑞龙,王朝明,李曙光,徐熙善,厉军,骆健生,丁丰盛,洪中武;乳腺癌耐药蛋白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J];中国肿瘤;2005年05期
4 袁們,徐兵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在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J];癌症进展;2005年03期
5 ;可减少乳腺癌发生的食物[J];家庭护士;2006年03期
6 蔡春友;姚智;;乳腺癌细胞核因子κB活化及其在增殖与演化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综合临床;2006年05期
7 杜丽莉;韩存芝;刘秀英;荆洁线;赵先文;田保国;谢燕红;;血清瘦素水平及体质指数与乳腺癌发生的相关性研究[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05期
8 吴荣兴;;32例炎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J];肿瘤研究与临床;2006年05期
9 林授;林德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与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07期
10 任丽;陈瑛;李丁;;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检测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J];中国肿瘤临床;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玲;;乳腺癌生物学及临床研究进展[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C];2006年
2 殷玉琨;李静蔚;;乳腺癌中医辨证与预后因子相关性研究概况[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前军;司徒红林;林毅;;早期乳腺癌系统辅助治疗概述[A];第十一届全国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乳腺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利红;韩宏丽;张晓静;王春凤;张琦炜;;ER PR C-erbB-2 P~(53)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乳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5 陈衍;刘文超;秦鸿雁;韩骅;;人脂肪酸合成酶启动子对乳腺癌细胞的靶向转录活性分析[A];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刘蕾;王斌;糜漫天;张乾勇;;重庆市妇女血浆脂肪酸组成谱及其与乳腺癌的相关性研究[A];中国西部第六届营养与健康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不同分子量肝素对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转移能力的影响(英文)[A];第十一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8 刘卫国;盛雅娟;蓝天;金洪传;毛伟敏;王晓稼;;重楼皂苷Ⅱ对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A];2012·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第三次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董良;李海金;;乳腺癌新型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研究进展[A];2013年第六届国家级分子靶点药物治疗新进展学习班暨浙江省肿瘤化疗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汲振余;李懿;范丹丹;;膜骨架蛋白4.1N负调控乳腺癌细胞的粘附、迁移及侵袭[A];2013医学前沿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肿瘤药理与化疗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詹建;乳腺癌饮食 两个时期不一样[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2 辛君;乳腺癌扩散基因“浮出水面”[N];大众卫生报;2009年
3 王乐 沈基飞;我科学家发现导致乳腺癌耐药的新标志物[N];科技日报;2011年
4 刘霞;一种天然分子能阻止乳腺癌恶化[N];科技日报;2011年
5 通讯员 王乐 沈基飞;乳腺癌耐药新标志物被发现[N];光明日报;2011年
6 伊遥;乳腺癌药新旧交替[N];医药经济报;2012年
7 记者 郑晓春;以发现可促使乳腺癌细胞扩散的蛋白[N];科技日报;2007年
8 李国军;三地肿瘤专家共商乳腺癌治疗良策[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实习生 蒋洪涛;激素治疗应慎重,别让乳腺癌瞄上你[N];科技日报;2010年
10 谭毅挺 佘晓蓉 李虹辉;靠自摸防查早期乳腺癌悬![N];大众卫生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聂建云;组蛋白去乙酰化调控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2 吴艳萍;细丝蛋白A调控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活性在乳腺癌发病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3 何文山;细胞周期蛋白E同乳腺癌的预后及分子靶向治疗相关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s,
本文编号:13509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350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