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研究 出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2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临床分布 耐药性
【摘要】:目的探讨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趋势的变化,为临床合理选择抗菌药物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2014年经实验室检测、临床确诊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Pa)感染的非重复135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疾病情况、抗菌药物使用及菌株对抗菌药物耐药性等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数据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mPa菌株检出数和对各种药物体外药敏试验的耐药率均呈增长趋势,特别是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已高达40.00%;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仍保持较高的敏感性,耐药率均3.00%;未出现多黏菌素耐药菌株。结论针对mPa感染患者,临床治疗选药时必须参考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结果,结合在体内存在有生物膜的影响因素,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distribution of mucinou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the trend of drug resistanc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clinical rational selection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nosocomial infection. The clinical data, disease status, antimicrobial us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of 135 cases of non-repeated infection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WHONET 5.6 software. Results the detection number of mPa strain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of drug sensitivity test in vitro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especially for levofloxacin.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s of ciprofloxacin and piperacillin were as high as 40.00g. The sensitivity to imipenem and meropenem remained high, and the drug resistance rates were 3.00; No polymyxin resistant strains were found. Conclusion the drug sensitivity tes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n vitro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clinical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mPa infec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sence of biofilm in vivo factors, timely adjustment of drug delivery.
【作者单位】: 莱芜市人民医院检验科;泰安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ZR2013HM009)
【分类号】:R446.5
【正文快照】: 铜绿假单胞菌(PA)是引起慢性支气管肺炎、支气管扩张并感染等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从菌落形态上PA可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非黏液型PA在渗透压较高、氯化钠较多、磷酸盐较少等环境下容易转化为黏液型。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Pa)黏附于黏膜表面,在菌体周围产生大量黏液性物质-多糖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晓 ,陈美云 ,林其昌 ,陈公平;222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J];现代医药卫生;2002年10期
2 王炳华;王炳云;;106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04年06期
3 黄志强;李丽君;卢娟;;肺结核病合并感染铜绿假单胞菌的药敏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9期
4 封尊玉;;铜绿假单胞菌的治疗策略[J];海南医学;2010年21期
5 刘萍;张志伦;倪丹妮;吴杰红;;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3期
6 吴丽娟,熊尔阳,邓光贵;聚合酶链反应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6年06期
7 周铁丽,曹建明;一种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的新方法[J];陕西医学检验;1997年04期
8 朱小平;78株铜绿假单胞菌药敏结果的初步探讨[J];江苏临床医学杂志;1999年05期
9 孙东华,边瑞岩,孙跃军,王庆敏;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矿泉水调查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年04期
10 张文英;86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调查[J];华夏医学;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方莉;许媛;黄义山;蔡燕;唐中;杨明辉;廖涛;;铜绿假单胞菌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的检测[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2 周明明;周铁丽;李超;吴庆;陈栎江;吴莲凤;彭定辉;;主动外排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中的作用研究[A];2009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陈邦;王琰;苟晓峰;陈林;;嘧霉胺对铜绿假单胞菌基因的调节[A];第六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朱丹;李欣;;对亚胺培南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药敏分析[A];2005年浙江省呼吸系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5 洪波;贡联兵;;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徐海茹;田彬;岳娜;胡志东;;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结果分析[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赵书平;姜梅杰;;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铜绿假单胞菌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8 张杜超;方向群;;微重力对铜绿假单胞菌毒力影响及与肺部感染关系[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李春梅;钟晓祝;;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监测分析[A];中华预防医学会消毒分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熊娟;梁丽红;;尿液中分离出产红脓素的铜绿假单胞菌[A];2012全国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俞云松;铜绿假单胞菌耐药全国流行[N];健康报;2008年
2 李曙平;铜绿假单胞菌 老年病房的主要致病菌[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3 王振岭;铜绿假单胞菌耐药问题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2年
4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检验科 胡志东;关注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N];健康报;2009年
5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瑞琴;氟喹诺酮类药物诱导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及分子机制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2 曹振辉;铜绿假单胞菌裂解性噬菌体的筛选、鉴定及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苏甜甜;铜绿假单胞菌鞭毛及生物膜调控蛋白FleQ和糖苷水解酶PslG的结构与功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张明亮;铜绿假单胞菌F_(190-342)-I_(21-83)基因重组鼠伤寒沙门菌的构建及实验免疫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5 蔡双启;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耐药变迁及差异蛋白组学和比较基因组学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16年
6 倪磊;铜绿假单胞菌蹭行运动和表面感知机制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张秋勤;生鲜鸡肉中腐败菌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张若文;烧伤病房耐碳青霉烯类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张亚妮;谷胱甘肽与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及抗生素抗性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陈林;铜绿假单胞菌内在耐药性相关基因的筛选及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苏敏;光动力疗法抗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2 贾子中;黄连素对烧伤创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干预试验及自制中药临床应用观察[D];内蒙古大学;2015年
3 王颖;新型抗耐药革兰氏阴性菌药物的筛选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4 马超;无机镓化合物抗菌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5 李九龙;PA0861在铜绿假单胞菌PAO1中作用的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5年
6 梁红梅;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7 胡凡;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5年
8 王国旗;负压创面疗法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创面的相关机制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9 饶慧华;clpP基因在铜绿假单胞菌毒力中的作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姚远;乳酸钠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优化建模及其对猪肉持水力和蛋白质的影响[D];上海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202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420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