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萨希毛孢子菌和头状地霉菌血流感染的鉴别诊断初探
本文选题:血流感染 切入点:阿萨希毛孢子菌 出处:《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为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建立少见类酵母样真菌血流感染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临床资料分析,形态学检查、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阿萨希毛孢子菌和头状地霉菌血流感染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结果病例1和病例2类酵母样真菌血流感染均发生于患者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病情严重,相似度高。挑取病例1、2血平皿上培养菌落进行革兰染色镜检,前者可见菌丝、关节孢子和小分生孢子,菌丝分枝分隔粗细不等,关节孢子长短不一,多呈矩形和桶型;后者可见中隔透明的菌丝断裂成关节孢子,呈长方形,不产生芽生分生孢子。API 20C AUX鉴定,提示分别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头状地霉菌。所得序列在NCBI上进行比对,结果分别为阿萨希毛孢子菌、头状双足囊菌-头状地霉菌的有性期。结论综合应用多种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类酵母样真菌血流感染诊断的准确性。将毛孢子菌和地霉菌鉴定到种水平有利于提高临床对该类少见真菌感染的认识,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和改善预后。
[Abstract]:Objective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infrequent yeast-like fungal blood flow infection in clinical microbiology laboratory. Methods the methods of clinical data analysis,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biochemical reaction and molecular biology were used. Th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of Asaxia and Trichoderma cephalis were carried out. Results both cases 1 and 2 of yeast-like fungal blood flow infection occurred during the period of leukemic chemotherapy-induced granulocytosis, and th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was seriou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ycelium, articular spores and microconidia could be detected by Gram staining. The mycelium, articular spores and microconidia could be found in the first case. The mycelium branching was different in thickness, the length of the articular spores was different, and most of them were rectangular and barrel type. In the latter, the transparent septum mycelium breaks into articular spores, which is rectangular and does not produce budding conidia. API20C AUX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Asahashi sporozoites and cephalic fungi, respectively. The obtained sequences were compared on NCBI. The results were asaxia, Conclusion the comprehensive application of various techniques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diagnostic accuracy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of yeast-like fungi. Identification of Trichosporum and Trichoderma to the seed level is beneficial to the extraction of mycetes. High clinical understanding of this rare fungal infection, Rational selection of antifungal drugs and improvement of prognosis.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01425)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艳;华川;;血流感染诊断的研究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年14期
2 黄晓燕;陈丽丹;王露霞;;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新技术[J];广东医学;2013年05期
3 陶风英;李革;赵日敏;;化疗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引起血流感染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年07期
4 Pad Mead;;感染预防与控制对改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作用[J];上海护理;2010年01期
5 Zhiyong Hong;MD;DrPH;Jun Wu;MD;PhD;Crystal O'Leary;BHSc;Clem Tisdell;PhD;James Gomes;PhD;Shi-Wu Wen;MD;PhD;Howard Njoo;MD;李洪超;;2004年加拿大预防血透病人医院血流感染的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0年01期
6 周志美;张磊;吴尚为;;对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的最新认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07期
7 黄朝梅;罗英;何力;;新生儿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流感染因素分析[J];护理学报;2013年10期
8 梁小利;;153例血流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10期
9 杨益群;乔美珍;赵鑫;刘维露;佟伟军;;干预组合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效果[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年17期
10 郭建;吴文娟;;血流感染分子诊断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军;;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与治疗[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六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王志远;董琳;刘琳;徐月波;;儿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血流感染的病例对照研究[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3 任健康;;血流感染实验室诊断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4 董宝坤;;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医院感染新进展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汤瑾;王坚镪;庄亦晖;陈瑜;;双套血培养对提高血流感染检出率和鉴别污染的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6 刘逸文;廖燕;;预防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新进展[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温妙云;;降钙素原鉴别急诊血流感染患者菌种的意义[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金中淦;葛平;徐蓉;陈蓉;宣瑛;刘学杰;王庆忠;;16S rRNA,16S-23S rRNA,rpoB基因测序分析对血流感染的作用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9 叶兴文;;2011年美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A];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医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长城危重病论坛论文汇编[C];2013年
10 朱永定;史煜波;;2006年至2008年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分布及耐药监测[A];2009年浙江省危重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朱国旺;规范血培养 让血流感染治疗不再盲目[N];中国医药报;2009年
2 记者 乔宁;正压无针输液接头或致血流感染[N];健康报;2013年
3 曾利明;专家呼吁规范血培养[N];保健时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朱国旺;警惕导管无针接头使用风险[N];中国医药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黎;血流感染回顾性临床研究及患者免疫功能与预后的基础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付路;重症患者血流感染的回顾性临床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4年
2 邢欢;15株血流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同源性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3 杜雪;血流感染的病原学和临床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4 王凯飞;降钙素原及血培养阳性时间对念珠菌血流感染的诊断价值及近平滑念珠菌的快速鉴定[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2年
5 李国华;降钙素原与血培养在诊断血流感染中的方法学比较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6 罗运山;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7 张志春;ICU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4年
8 赵林芳;应用导管干预策略集束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的效果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592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559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