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制作多聚赖氨酸免疫组化黏附载玻片方法的比较
本文选题:多聚赖氨酸 切入点:免疫组织化学 出处:《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正随着病理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免疫组化染色技术以其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将形态和抗原定位结合起来等优点,在临床肿瘤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已广泛应用[1]。免疫组化染色过程中,切片需经长时间在液体中孵育,并要经受高温、高压、抗原修复等步骤的处理,因此脱片现象时有发生,尤其在组织处理不佳时更加明显。本科室采用同一浓度黏附剂的四种不同涂胶方法比较,发现此四种方法制作的涂胶片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无影响,但防脱片效果不尽相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athological techniqu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operation, high sensitivity, strong specificity, and can combine morphology with antigen localization. It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tumor [1] .In the proces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ections need to be incubated in liquid for a long time, and must be treated with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antigen repair and so on. Especially when the tissue was not well treated, the results of four different coating methods with the same concentration of adhesives were compar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four methods had no effect on 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but the effect of anti-stripper was not quite the same.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江苏省镇江市第四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省镇江市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云南省昆明市昆明学院医学院;
【分类号】:R446.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敏,李进;用多聚赖氨酸制备血小板光镜及扫描电镜标本的方法[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2 黄绍辉;张恩礁;周青;王玉新;徐颖;;多聚赖氨酸对胎鼠颌下腺细胞培养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朱诗国,吕红斌,向娟娟,唐珂,张必成,周鸣,谭琛,李桂源;一种新型的非病毒DNA传递载体: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J];科学通报;2002年03期
4 王露;陈俊英;黄楠;;多聚赖氨酸修饰钛氧膜并固定纤连蛋白对内皮细胞生长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8年04期
5 曹兴;张阳德;王吉伟;;多聚赖氨酸氧化铁纳米粒制备与体外转染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年06期
6 牛杰,陈明哲,李伟联,汤健,毛节明,韩启德;多聚赖氨酸包被球囊导管转移基因表达的时相特征[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1999年02期
7 赵肃清,张春艳,黄晓钰,雷红涛;用多聚赖氨酸作载体制备抗甲胺磷抗体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2年06期
8 孙黎;张力;胡晓峰;张辉;罗强;王新生;朱登祥;薄爱华;;多聚赖氨酸和明胶对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7期
9 朱诗国,甘凯,李征,沈守荣,向娟娟,李小玲,范松青,吕红斌,曾朝阳,李桂源;多聚赖氨酸-硅纳米颗粒的生物相容性研究[J];癌症;2003年10期
10 胡小安,张润,卢静;一种防脱玻片的制作方法[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黄绍辉;谭学新;邓春富;周青;王玉新;;多聚赖氨酸对胎鼠颌下腺细胞培养的影响[A];第三次全国涎腺疾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2 郑震寰;张玲;孔丽君;公衍道;赵南明;张秀芳;;壳聚糖/多聚赖氨酸共混膜的表面形貌及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A];第十次中国生物物理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朱义;新型生物防腐剂聚赖氨酸前景广阔[N];中国质量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瑞;多聚赖氨酸诱导大豆种子铁蛋白一维二维自组装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亚芹;多聚赖氨酸—硅纳米制备及体外转染细胞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2 何X;白色链霉菌产生天然防腐剂多聚赖氨酸的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曾武章;葡萄糖酸化多聚赖氨酸对A549细胞转基因效率的实验研究[D];江西医学院;2000年
4 黄莉;ε-多聚赖氨酸高产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研究[D];西华大学;2013年
5 张金红;与多聚赖氨酸结合的脂蛋白(a)病理生理作用初步研究[D];辽宁医学院;2011年
6 翟欣昀;具有血清稳定性的ε-Ply-DMA-MPD刷型转基因载体[D];天津大学;2012年
7 张慧婷;利用MicroBCA法对三种材料表面固定的Fn分子进行定量表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81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58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