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伤科患者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基因型分布
本文选题:医院感染 切入点:烧伤科 出处:《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了解烧伤科患者肠杆菌科细菌分布、耐药性及基因型分布,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烧伤科患者送检标本类型、分离的肠杆菌科细菌及药敏结果,抽取2013年分离的106株肠杆菌科细菌进行ESBLs和AmpC酶表型确认试验,并利用PCR技术检测ESBLs和AmpC酶等耐药基因,对初筛亚胺培南的菌株进行改良Hodge试验及EDTA协同抑制试验,并对碳青霉烯酶耐药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2010-2014年烧伤科患者共分离出肠杆菌科细菌568株,标本来源主要以脓液及分泌物为主占90.1%;分离菌中以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分别占33.5%、23.1%和15.7%;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吡肟和头孢替坦等保持了较低的耐药率,肠杆菌科细菌中ESBLs和AmpC酶表型阳性率分别为30.2%和8.5%,基因型阳性率分别为34.0%和24.5%。结论烧伤科患者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仍较为严重,医护人员需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的发生。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stribution of Enterobacteriaceae bacteria, drug resistance and genotypes of enterobacteriaceae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 in order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clinical anti-infective therapy.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0 to December 2014, the types of specimens of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analyzed. In 2013, 106 strains of Enterobacteriaceae strains isolated from the family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selected for ESBLs and AmpC enzyme phenotypic identification tests, and ESBLs and AmpC resistant genes were detected by PCR technique. The strains of imipenem were tested by modified Hodge test and EDTA co-inhibition test. Results 568 strains of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isolated from patients with burn from 2010 to 2014. The samples were mainly from pus and secretions (90.1%), Enterobacter cloacae, Escherichia coli and Klebsiella pneumoniae were the main isolates, accounting for 33.52.1% and 15.70.Enterobacteriaceae was responsible for imipenem, amikacin, piperacillin / tazobactam. Cefepime and cefetitan maintained a low drug resistance rate. The phenotype positive rates of ESBLs and AmpC in Enterobacteriaceae were 30.2% and 8.5, respectively, and the positive rates of genotype were 34.0% and 24.50.Conclusion the drug resistance of Enterobacteriaceae in burn patients is still serious. Medical staff should be strictly sterile to prevent nosocomial infection.
【作者单位】: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宁夏临床病原微生物重点实验室;宁夏医科大学检验学院;
【基金】:宁夏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Z1233,N215278) 宁夏医科大学基金资助项目(XM201464,XM2015092,XM2014116)
【分类号】:R644;R44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李刚;赵慧铮;贾伟;赵梅;周晓燕;马红;王琳琳;李莎莎;董辉;师志云;;7315株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年06期
2 刘颖;张会英;葛艳玲;王艳;孟昭阳;;烧伤患者创面1246株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3年06期
3 石苗苗;赵冬梅;汪强;程君;马泰;徐元宏;徐庆连;李家斌;;烧伤病房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刘军;郑碧英;赵祖国;林华胜;王欣;杨维青;;基于实际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6年06期
2 师志云;赵慧铮;李彩云;李刚;陶佳;李莎莎;姚瑶;贾伟;;烧伤科患者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与基因型分布[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12期
3 冯丽娜;李从荣;潘月华;杨勇文;;3206株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海南医学;2016年02期
4 沈江涌;王文;李刚;马强;吴银生;杨智斌;贾伟;姚明;;烧伤病房病原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15年11期
5 张涛;唐公杰;王新波;;莫匹罗星软膏治疗中小面积烧伤患者创面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临床疗效[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年12期
6 张艳红;付建荣;刘群;阎峻;林秀云;;烧伤病房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及耐药基因分析[J];中华烧伤杂志;2015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复;朱德妹;胡付品;蒋晓飞;胡志东;李全;孙自镛;陈中举;徐英春;张小江;王传清;王爱敏;倪语星;孙景勇;褚云卓;俞云松;林洁;徐元宏;沈继录;苏丹虹;卓超;魏莲花;吴玲;张朝霞;季萍;张泓;孔菁;胡云建;艾效曼;单斌;杜艳;;2012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年05期
2 陈晓;杨青;张伟丽;孔海深;陈云波;魏泽庆;沈萍;肖永红;李兰娟;;Mohnarin 2011年报告:西北地区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年22期
3 胡付品;朱德妹;汪复;蒋晓飞;杨青;徐英春;张小江;孙自镛;陈中举;王传清;王爱敏;倪语星;孙景勇;俞云松;林洁;单斌;杜艳;徐元宏;沈继录;张泓;孔菁;卓超;苏丹虹;张朝霞;季萍;胡云建;艾效曼;黄文祥;贾蓓;魏莲花;吴玲;;2011年中国CHINET细菌耐药性监测[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2年05期
4 张丽;张小兵;张丽华;张菊芬;朱学海;朱凯欣;周静;;890株临床分离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和耐药性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10期
5 吕媛;李耘;崔兰卿;;2010年度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监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4期
6 李耘;刘健;薛峰;张秀珍;胡云建;王桂兰;褚云卓;胡志东;杨敬芳;赵旺胜;顾兵;胡必杰;俞云松;杨健;李艳;刘文恩;周玲;杨亚静;府伟灵;徐修礼;裴凤艳;杨滨;孟灵;季萍;郝凤兰;钟巍;王琪;李曼宁;齐慧敏;;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2007-2008年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年05期
7 李峰;柴家科;常东;蒋伟;;烧伤监护病房与普通烧伤病房创面细菌感染的临床与耐药性对比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9期
8 蔡培泉;王春新;过毅;糜祖煌;秦玲;黄支密;;阴沟肠杆菌质粒型AmpC酶基因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4期
9 罗燕萍;张秀菊;徐雅萍;田芳;沈定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及其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年01期
10 张帮献,王莉宁,梁小英,葛益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和深部真菌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相关性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慧文;;471株肠杆菌科细菌的鉴定及结果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10期
2 王慧;;肠杆菌科细菌快速鉴定管(Ⅱ型)[J];湖南医学院学报;1979年03期
3 诸培明;用微机检索肠杆菌科细菌[J];临床检验杂志;1987年02期
4 冯明年,刘志琛,,李世福;肠杆菌科细菌的计算机鉴定[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5 周海凤,晏秀英,宫志芳;应用三种编码与常规法鉴定肠杆菌科细菌的结果对比分析[J];陕西医学检验;1995年02期
6 姜杭华,吴振安;肠杆菌科细菌糖快速生化反应实验探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3期
7 刘丽文,赵延昌,李森,陈正荣,王艳华;对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耐药表型的研究[J];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2001年S1期
8 于建华,闫文婧;肠杆菌科细菌编码微量鉴定管使用中的注意事项[J];临床军医杂志;2002年03期
9 王志刚;电脑智能在肠杆菌科细菌分析鉴定中的应用[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2年06期
10 徐岷,王玉萍,冯羡菊;肠杆菌科细菌684株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云;苏小燕;梁珍珍;;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史芳静;黄文祥;杨均均;辛小娟;刘成伟;李崇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潘世扬;;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俞云松;;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感染科医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陈昭丽;王霆;;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趋势的国内文献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乔登嫣;邢福军;梁勤;;甘肃省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罗鹏;张莉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敏感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贤君;李克诚;韩立中;陈慧红;倪语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基因型研究[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孙英姿;王华强;孙颖;梁冰;;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耐药分析[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方志军;周虹;方金峰;刘耀煌;;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分析[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徐英春;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十分明显[N];健康报;2008年
2 ;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二)[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肖永红;医院抗感染:新型抗菌药走上前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脓胸[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蔡加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吕月蒙;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特征、耐药机制及药物发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陈淑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鹏;肠杆菌科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胡付品;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所致医院感染控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马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磷霉素的耐药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NDM-1基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仉英;转座子和质粒对碳青霉烯酶基因bla_(KPC-2)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水平播散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王云娟;细菌耐药性分析及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娟;抗生素管理及手卫生对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林庆安;上海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及药敏监测[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6 姚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抗生素耐药性分析以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D];吉林大学;2007年
7 童先丽;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解春宝;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2年
9 安淑娟;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实验室研究及耐药性变迁[D];兰州大学;2014年
10 张成宪;肠杆菌科细菌产碳青霉烯酶菌株的检测及同源性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12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612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