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多部位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毒力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肺炎克雷伯菌 + 多部位感染 ; 参考:《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年21期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多部位感染的临床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特点,为后续相关工作提供帮助。方法收集2008年-2014年由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血流感染合并其他部位感染(腹腔感染或泌尿系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对分离到的肺炎克雷伯菌进行同源性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采用PCR方法分析肺炎克雷伯菌的荚膜血清型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果 68例(85%)患者的多部位感染是由同一克隆的肺炎克雷伯菌引起;这些菌株间的同源性较小;仅有44.1%的菌株具有高粘液表型;仅有16.2%和13.2%的菌株属于克隆复合体23(CC23)和克隆复合体65(CC65);有32.4%的菌株为K1/K2荚膜血清型,而32.4%和35.3%的菌株分别属于K5/K20/K54/K57和其他血清型。结论引起多部位感染的肺炎克雷伯菌多数为非K1/K2血清型的菌株且不具有高粘液表型。因此,以此标准鉴定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株存在较大误差。除目前已知的毒力因子,其他的机制可能在肺炎克雷伯菌引起的多部位感染中起重要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virulence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used by multi-site infection. Methods from 2008 to 2014, 80 cases of blood stream infection caused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combined with other infection (abdominal infection,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o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collected. The homology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isolated Klebsiella pneumoniae were analyzed by 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 and 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and the capsule serotype and virulence gene carrying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were analyzed by PCR method. Results the multisite infection of 68 patients was caused by the same cloned Klebsiella pneumoniae, the homology among these strains was relatively small, only 44.1% of the strains had high mucus phenotype. Only 16. 2% and 13. 2% of the strains belonged to clone complex 23 (CC23) and clone complex 65 (CC65), while 32. 4% of the strains belonged to K1/K2 capsule serotype, while 32. 4% and 35. 3% belonged to K5/K20/K54/K57 and other serotype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Klebsiella pneumoniae which caused multiple site infection were non-K1/K2 serotype strains and had no high mucus phenotype. Therefore, there is a great error in the identification of Klebsiella pneumoniae by this standard. In addition to known virulence factors, other mechanisms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multisite infection caused by Klebsiella pneumoniae.
【作者单位】: 解放军总医院微生物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572056)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万珊;费樱;杨焕婕;刘宝;;1051株临床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年20期
2 雷德龙,沈源;134株肺炎克雷伯菌的分离与药敏分析[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年04期
3 熊一平,余显书,曹何,胥飚;147株肺炎克雷伯菌引起医院感染调查和药敏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04年02期
4 褚斌斌,杨珊明,邬硕平,张素惠;188株肺炎克雷伯菌的抗菌药物敏感试验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05年08期
5 唐惠君;;肺炎克雷伯菌的药敏解析[J];职业与健康;2006年05期
6 郑宗富;黄丹;;肝脓液中培养出肺炎克雷伯菌2例[J];广东医学;2007年01期
7 李红敏;;肺炎克雷伯菌感染328例检测与分析[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6期
8 刘学勇;程洛青;韩晓燕;;肺炎克雷伯菌139株的药敏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年03期
9 张庆文;李磊;吕晓慧;王泽球;;肺炎克雷伯菌耐药菌谱的变迁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8年01期
10 刘应武;马峻;樊毅;;肺结核继发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万珊;费樱;杨焕婕;刘宝;;1051株临床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第十八届全国医院感染管理学术年会论文资料汇编[C];2011年
2 王德春;王瑞莲;;196株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3 刘玲珑;毛文祥;丁汀;;临床分离肺炎克雷伯菌体外耐药的动态观察[A];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廖维维;吕火祥;胡庆丰;沈蓓琼;袁武锋;;尿液中分离出菌落形态完全变异的肺炎克雷伯菌[A];2008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陈建江;陈国英;;住院患者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和流行状况分析[A];2011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马峻;樊毅;江丽萍;詹学峰;;肺结核患者感染肺炎克雷伯菌药敏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陈敏;朱张国;沈先丽;;76株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及耐药性的分析[A];贵州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第三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陈亚红;姚婉贞;周庆涛;刘振英;张晓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变化[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呼吸病学术会议暨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6年
9 华杰;李艳霞;;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监测[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潘玫;陈山;刘伟;吴国英;;41株肺炎克雷伯菌耐药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齐艳;产KPC型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分子分型及传播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赵丽娜;基层医疗机构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氟喹诺酮耐药分子流行及遗传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3 李君杰;产KPC酶肺炎克雷伯菌对磷霉素耐药及传播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玲霞;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分离及耐药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6年
2 崔琳;儿童医院肺炎克雷伯菌流行状况及耐药性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0年
3 冉艳;肺炎克雷伯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和临床应用[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李静;肺炎克雷伯菌β-内酰胺酶基因型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5 王云英;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6 刘建辉;医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的脉冲场电泳分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7 李坤;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李彬;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耐药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9 赵倩;2009-2011重庆某综合三甲医院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分析[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10 顾丹霞;不同人群肠道肺炎克雷伯菌毒力及耐药情况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1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79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