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碳青霉烯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患者全因死亡的Meta分析
本文选题: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 + 全因死亡 ; 参考:《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12期
【摘要】:目的 :评价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患者全因死亡风险。方法 :检索Pubmed数据库、Embase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检索时间为2001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纳入同时含有碳青霉烯耐药肠杆科细菌(CRE)及碳青霉烯敏感的肠杆菌细菌(CSE)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的研究。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并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发表偏倚。结果:16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包括2 916例患者(CRE感染797例,CSE 2 119例)。根据纳入研究的设计类型分为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根据感染患者细菌检出的标本类型分为血流感染组亚组、综合感染类型亚组(包括尿液、血液、痰等)。队列研究组的CRE感染全因死亡的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为2.44(95%CI:1.96~3.03,I2=16.1%,P_(heterogeneity)=0.312);血流感染亚组的RR为2.07(95%CI:1.59~2.69,I2=0.0%,P_(heterogeneity)=0.511);综合感染类型亚组的RR为3.35(95%CI:2.25~4.99,I2=0.0%,P_(heterogeneity)=0.868)。病例对照组的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30(95%CI:1.49~3.55,I2=53.5%,P_(heterogeneity)=0.018);血流感染亚组的OR为2.85(95%CI:1.66~4.90,I2=60.8%,P_(heterogeneity)=0.018);综合感染类型亚组的OR为1.46(95%CI:0.73~2.90,I2=25.2%,P_(heterogeneity)=0.261)。结论 :CRE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CSE患者,血流感染与患者死亡是密切相关的。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sk of all cause death in patients with carbacylacillin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Methods: retrieving Pubmed database, Embase database, and supplementing literature traceability, manual retrieval, and retrieval time from January 1, 2001 to December 31, 2015. The inclusion of carbapenem 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 and carbapenem sensitive Enterobacteriacea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bacteria (CSE) were analyzed with Stata14.0 software, and the stability and publication bias of the results of Meta analysis were evaluated. Results: 16 studies wer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inclusion criteria, including 2916 patients (797 cases of CRE infection, and 2119 cases of CSE). According to the study, the samples were divided into subgroup of blood flow infection group, subgroup of comprehensive infection type (including urine, blood, phlegm, etc.). The relative risk of CRE infection (risk ratio, RR) in the cohort study group was 2.44 (95%CI:1.96~3.03, I2=16.1%, P_ (heterogeneity) =0.312), and the RR of the blood stream infection subgroup was 2.07 (95 %CI:1.59~2.69, I2=0.0%, P_ (heterogeneity) =0.511); RR in the subgroup of comprehensive infection type was 3.35 (95%CI:2.25~4.99, I2=0.0%, P_ (heterogeneity) =0.868). The ratio Ratio of the case control group was 2.30. Eneity) =0.018); the OR of the subgroup of comprehensive infection type was 1.46 (95%CI:0.73~2.90, I2=25.2%, P_ (heterogeneity) =0.261). Conclusion: the mortality of CRE patient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SE patients, and the blood flow infection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ath of the patients.
【作者单位】: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夏云;苏小燕;梁珍珍;;碳青霉烯类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基因与分子流行病学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2 史芳静;黄文祥;杨均均;辛小娟;刘成伟;李崇智;;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十一届全国化疗药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潘世扬;;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俞云松;;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流行现状及防治对策[A];2012年浙江省医学会肝病、感染病学学术年会暨浙江省感染科医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陈昭丽;王霆;;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曲松耐药趋势的国内文献分析[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6 乔登嫣;邢福军;梁勤;;甘肃省常见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7 罗鹏;张莉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肠杆菌科细菌的临床分布及敏感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院协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临床检验实验室管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8 陈贤君;李克诚;韩立中;陈慧红;倪语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基因型研究[A];2006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孙英姿;王华强;孙颖;梁冰;;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其耐药分析[A];第十届全军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10 方志军;周虹;方金峰;刘耀煌;;肠杆菌科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素的耐药率分析[A];湖北省微生物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分析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第四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专家 北京协和医院 徐英春;肠杆菌科细菌耐药十分明显[N];健康报;2008年
2 ;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二)[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3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4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肖永红;医院抗感染:新型抗菌药走上前台[N];医药经济报;2011年
5 ;脓胸[N];农村医药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蔡加昌;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吕月蒙;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特征、耐药机制及药物发现[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3 陈淑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王鹏;肠杆菌科细菌中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外膜蛋白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胡付品;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机制及其所致医院感染控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马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磷霉素的耐药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春娟;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NDM-1基因分析[D];华北理工大学;2015年
2 仉英;转座子和质粒对碳青霉烯酶基因bla_(KPC-2)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水平播散的作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王云娟;细菌耐药性分析及耐碳青酶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娟;抗生素管理及手卫生对新生儿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影响[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5 李渊婷;Carba NP试验检测CRE菌株的临床应用及CRE感染相关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6 杨春;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7 邢海群;肠杆菌科细菌显像剂氟-18 2-脱氧-2-氟山梨醇(~(18)F-2-fluorodeoxy sorbitol)临床前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8 林庆安;上海地区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情况及药敏监测[D];第二军医大学;2000年
9 姚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离鉴定,,抗生素耐药性分析以及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童先丽;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情况分析及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00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800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