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嗜水气单胞菌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8-05-27 02:24

  本文选题:嗜水气单胞菌 + LAMP ; 参考:《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6年01期


【摘要】:目的建立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对嗜水气单胞菌检测的方法,并用临床标本对该方法进行评价。方法根据嗜水气单胞菌desA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参考质粒评价该检测体系的灵敏度;用30种其他肠道致病菌及院内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评价该检测体系的特异性;用粪便模拟样本以及临床样本评价该检测体系的临床检测的可行性。结果 LAMP检测体系对嗜水气单胞菌重组质粒的检测灵敏度为1×102拷贝/反应体系;LAMP检测体系在检测30种其他肠道致病菌及院内感染中常见的致病菌时未出现假阳性;LAMP检测体系在粪便模拟标本中的检测下限为5×103 CFU/g;通过与qPCR技术相比较,LAMP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以及更优秀的临床标本的检测能力。结论本研究建立的LAMP方法是首次将LAMP技术运用到了嗜水气单胞菌的检测,所需仪器设备简单,可作为一种快速的筛查方法在临床检验和基层实验室应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method for the detection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evaluate it with clinical specimens. Methods specific primers were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ed sequence of desA gene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and the sensitivity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was evaluated by reference plasmid. The specificity of the detection system was evaluated with 30 other intestinal pathogens and common pathogens in hospital infection, and the feasibility of clinical detection was evaluated with fecal simulated samples and clinical samples. Results the sensitivity of LAMP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recombinant plasmids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was 1 脳 10 ~ 2 copies / reaction system. The detection limit of lamp in fecal simulated samples is 5 脳 10 ~ 3 CFU / g. Compared with qPCR technique, lamp has higher sensitivity and better detection ability of clinical samples. Conclusion the LAMP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time to apply the LAMP technique to the detection of Aeromonas hydrophila. The instrument and equipment required are simple and can be used as a rapid screening method for clinical examination and basic laboratory.
【作者单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 传染病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2013ZX10004-101)资助~~
【分类号】:R446.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恩全;自腹水分离1株嗜水气单胞菌[J];江苏医药;1985年08期

2 赵占春,仲淑英,田广有;一株弱毒嗜水气单胞菌报告[J];临床检验杂志;1987年02期

3 王素敏;王馨;;小儿嗜水气单胞菌肠炎5例[J];河北医药;1988年02期

4 吴乐;;嗜水气单胞菌毒素的临床和生化意义[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88年02期

5 陈瑞英;嗜水气单胞菌的特征——动物性食物分离株[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0年03期

6 陈会,郭薇媛;嗜水气单胞菌引起婴儿败血症一例报告[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1年03期

7 陆元兴;从一胆汁同时培养出催娩克雷伯菌和嗜水气单胞菌[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2年04期

8 黄启荣;金淑清;刘喜林;;健康体检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1992年02期

9 雷德龙,张淑杰,沈源;从咽分泌物和血液同时分离出嗜水气单胞菌[J];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3年03期

10 陈代鸿;吴国辉;;嗜水气单胞菌引起败血症死亡的病例报告[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199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卢洁;林鹏;郭松林;冯建军;王艺磊;;嗜水气单胞菌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法的初步研究[A];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王远微;汤承;于学辉;王英;岳华;;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双重Real-Time PCR方法的建立[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林桂芳;鄢庆枇;覃映雪;;病原性嗜水气单胞菌黏附特性及黏附分子机制的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4 郭睿;刘年锋;江小斌;张善霹;王伟;郑晨晖;杨小强;;鱼源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子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序列分析[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5 杜娜;罗宇良;顾泽茂;;嗜水气单胞菌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6 付乔芳;邱军强;胡鲲;杨先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种特性及毒力基因检测[A];2010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郭松林;关瑞章;冯建军;杨求华;王玉;;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对欧洲鳗鲡免疫功能的影响[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钱爱东;单晓枫;;嗜水气单胞菌拮抗菌的筛选[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周秋白;刘胜高;周宇;张锦华;邬向东;肖鸣鹤;刘昌林;;嗜水气单胞菌防控技术研究进展[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10 杜娜;罗宇良;顾泽茂;;嗜水气单胞菌气溶素的重组表达及其多克隆抗血清的制备[A];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季术;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主要危害江豚[N];中国渔业报;2013年

2 曹海鹏 张祥 孙修云 宫子慧;腮腺炎引发甲鱼大量死亡[N];中国渔业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朱大玲;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及基因工程疫苗[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6年

2 卢春霞;复方植物提取物对嗜水气单胞菌抑菌作用的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3 付立霞;嗜水气单胞菌非质粒依赖性菌蜕疫苗的研制及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储卫华;嗜水气单胞菌侵袭机制及其胞外蛋白酶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2年

5 胡风庆;嗜水气单胞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合成调控的初步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05年

6 宋学宏;嗜水气单胞菌诱导的草鱼肠道炎症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罗晓松;鱼源嗜水气单胞菌aopB~- aopD~- aroA~-缺失株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肖鹏;鱼类疫苗的研究:Ⅰ:海水鱼类病原菌乳化口服疫苗的研究;Ⅱ:迟缓爱德华氏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疫苗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艳丽;嗜水气单胞菌毒力基因检测及其在锦鲤组织中的分布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2 史雪灿;嗜水气单胞菌胁迫下东北林蛙TLR4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张星;抗独特型单克隆抗体制备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4 王春瑞;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其两种分型方法的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5 王文东;鱼类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检测方法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2001年

6 张国军;鳜病毒和嗜水气单胞菌二联疫苗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7 肖丹;射阳盐场地区鲫源嗜水气单胞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

8 罗志飞;江苏地区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分子分型及弱毒株生物学特性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9 蒋启欢;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控制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叶诗尧;嗜水气单胞菌分离鉴定、分型及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9400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19400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a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