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测Tissue Factor、CRP、炎性因子预防肿瘤患者PICC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发布时间:2020-12-18 22:16
目的:通过检测PICC置管肿瘤患者血浆中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炎症因子(IL-1β、IL-6、IL-8),了解TF与CRP、炎症因子对预防PICC静脉血栓形成中的监测作用。方法:采用目的抽样的方法收集50例首次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在患者置管前、置管后的48~72小时(第一次化疗后)、第二次化疗后、末次化疗后分别抽取清晨空腹血2ml,用ELISA实验方法检测血清中的TF、IL-1β、IL-8、IL-6、CRP的表达水平。另外于体检中心收集50例健康人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患者置入PICC导管前、第一次化疗后、第二次化疗后及末次化疗后,TF各时间点的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逐渐升高;CRP各时间点的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升高的趋势;IL-1β各时间点的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升高的趋势;IL-6各时间点的浓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呈升高的趋势;IL-8各时间点的浓度变化差异无统计...
【文章来源】:滨州医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CRP浓度标准曲线??
滨州眹7:院2014级硕1:7:位论文??次治疗(418.90±10.39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丨L-ip浓度(17.91±1.25ng/L)与末次治疗(28.05±0.74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〇)。IL-6、IL-8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的浓度与末次??治疗后浓度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IL-6浓度低于末次治疗后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1(3.36-7.81%)VS8.70??(7.38-9.丨4%)?,?P=0.00),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IL-8浓度与末次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62.72(?737.44-1376.00%?))VS?1091.81?(978.46-1343.1??7%),P>0.05)。见表?3。??
IL-8?浓度(ng/L)??1000?r??800??—???600?????400?????200?????0??1?1?1?1?1??0?0.5?1?1.5?2?2.5??O??D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组织因子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卢彦霖,范理宏. 现代肿瘤医学. 2015(05)
[2]两种不同封管液预防PICC血栓形成和导管堵塞效果的Meta分析[J]. 曾丽吟,吴燕妮. 护理研究. 2013(12)
[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 李晓强,王深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03)
[4]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赵锐祎,申屠英琴,陈春芳,李爱萍,江南. 中华护理杂志. 2012(11)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C-反应蛋白、IL-6、IL-8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研究[J]. 徐余兴,刘斌,朱化刚,余昌俊,叶雨生,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04)
[6]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预防脑血管病患者PICC血栓形成的作用[J]. 张振香,王艳丽,张伟宏,徐晖,郑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06)
[7]组织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J]. 刘运宝,李素芹,邓莉.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01)
[8]PICC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 吴坤,蔡永兰.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02)
[9]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预防PICC堵管的效果观察[J]. 刘夕珍,史广玲,方英. 护理学杂志. 2011(19)
[10]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 冯智超,张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26)
硕士论文
[1]人血浆中IL-1β表达水平与DVT的相关研究[D]. 唐旺君.昆明医科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4692
【文章来源】:滨州医学院山东省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2?CRP浓度标准曲线??
滨州眹7:院2014级硕1:7:位论文??次治疗(418.90±10.39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丨L-ip浓度(17.91±1.25ng/L)与末次治疗(28.05±0.74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〇.〇〇)。IL-6、IL-8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的浓度与末次??治疗后浓度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IL-6浓度低于末次治疗后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1(3.36-7.81%)VS8.70??(7.38-9.丨4%)?,?P=0.00),实验组第一次治疗后IL-8浓度与末次治疗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62.72(?737.44-1376.00%?))VS?1091.81?(978.46-1343.1??7%),P>0.05)。见表?3。??
IL-8?浓度(ng/L)??1000?r??800??—???600?????400?????200?????0??1?1?1?1?1??0?0.5?1?1.5?2?2.5??O??D值??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组织因子在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卢彦霖,范理宏. 现代肿瘤医学. 2015(05)
[2]两种不同封管液预防PICC血栓形成和导管堵塞效果的Meta分析[J]. 曾丽吟,吴燕妮. 护理研究. 2013(12)
[3]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2版)[J]. 李晓强,王深明.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03)
[4]PICC相关性血栓形成后保留导管患者的观察与护理[J]. 赵锐祎,申屠英琴,陈春芳,李爱萍,江南. 中华护理杂志. 2012(11)
[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C-反应蛋白、IL-6、IL-8及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研究[J]. 徐余兴,刘斌,朱化刚,余昌俊,叶雨生,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2(04)
[6]肝素联合尿激酶封管预防脑血管病患者PICC血栓形成的作用[J]. 张振香,王艳丽,张伟宏,徐晖,郑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06)
[7]组织因子在肿瘤中的作用[J]. 刘运宝,李素芹,邓莉. 广东医学院学报. 2012(01)
[8]PICC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 吴坤,蔡永兰.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02)
[9]预充式导管冲洗器预防PICC堵管的效果观察[J]. 刘夕珍,史广玲,方英. 护理学杂志. 2011(19)
[10]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防治进展[J]. 冯智超,张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26)
硕士论文
[1]人血浆中IL-1β表达水平与DVT的相关研究[D]. 唐旺君.昆明医科大学 2014
本文编号:29246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292469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