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纳米粒子信号放大电化学阻抗细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10-29 06:43
细菌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其中致病菌对我们的生命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近年来,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疾病种类不断增加,造成的损失也在全球范围内不断上升。其中,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是最严重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它主要能引起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疾病,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患者死亡。因此,对于大肠杆菌0157:H7检测方法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致病菌在样品中的浓度较低,需要采用高灵敏度的方法检测。纳米材料因其具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已被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使目标物检测的灵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众多的检测细菌的方法中,电化学阻抗法由于具有快速、灵敏、能耗低等优点引起了研究者的重视。本论文的研究是以抗体作为分子识别物质,以金纳米粒子作为信号放大物质,利用金纳米粒子与目标物大肠杆菌0157:H7之间很强的结合能力,分别采用电化学阻抗法和示差脉冲伏安法对大肠杆菌0157:H7进行了高灵敏度的检测。本论文包括四章:第一章绪论本章首先对致病菌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介绍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0157:H7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性;接着对致病菌...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致病菌的概述
1.1.1 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性
1.1.2 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
1.2 致病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致病菌检测的传统方法
1.2.2 致病菌检测的新方法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1.3.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1.3.2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的概述
1.3.2 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在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
1.4 纳米材料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结合程度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的方法
2.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2.5 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2.6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结合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2.3.2 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2.3.3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结合前后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信号放大EIS细菌传感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的方法
3.2.5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的结合
3.2.6 EIS细菌传感器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3.3.2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结合前后的表征
3.3.3 金纳米粒子与大肠杆菌O157:H7结合比例的考察
3.3.4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结合时间的考察
3.3.5 细菌传感器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3.3.6 细菌传感器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
3.3.7 细菌传感器的QCM特性
3.3.8 电化学阻抗细菌传感器的线性范围
3.3.9 电化学阻抗细菌传感器的选择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金纳米信号放大安培型细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的制备过程
4.2.4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的SPCE的形貌
4.3.2 SPCE的电化学表征
4.3.3 PDA-SPCE的循环伏安表征
4.3.4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3.5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法科研人员发现肠道细菌控制人体对抗癌药反应[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03)
[2]Selective DNA detection at Zeptomole level based on coulometric measurement of gold nanoparticle-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across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J]. WANG Wei,YUAN XiaQing,LIU XuHui,GAO Qiang,QI HongLan,ZHANG ChengXiao.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3(07)
[3]传感器在致病菌检测上的应用[J]. 张杰,刘永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7)
[4]金纳米粒子探针的合成及应用[J]. 马立娜,刘殿骏,王振新. 分析化学. 2010(01)
[5]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30年来的热点研究及主要进展[J].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04)
[6]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 蒋雪松,王剑平,应义斌,李延斌. 农业工程学报. 2007(05)
[7]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李玉珍,林亲录,肖怀秋.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6(03)
[8]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电化学阻抗谱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 张灯,陈松月,秦利锋,李蓉,王平,Li Yanbin. 传感技术学报. 2005(01)
[9]酶联免疫技术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J]. 张也,刘以祥. 食品科学. 2003(08)
硕士论文
[1]电化学原位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表征[D]. 陆枫.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4165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致病菌的概述
1.1.1 大肠杆菌O157:H7的生物学特性
1.1.2 大肠杆菌O157:H7的致病性及临床表现
1.2 致病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致病菌检测的传统方法
1.2.2 致病菌检测的新方法
1.3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概述
1.3.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1.3.2 电化学阻抗谱技术的概述
1.3.2 电化学阻抗生物传感器在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
1.4 纳米材料在细菌检测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2章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结合程度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
2.2.2 仪器
2.2.3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的方法
2.2.4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2.5 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2.2.6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金纳米粒子的结合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2.3.2 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2.3.3 大肠杆菌O157:H7与不同功能化的金纳米粒子结合前后的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金纳米粒子信号放大EIS细菌传感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
3.2.2 仪器
3.2.3 金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细菌的培养和计数的方法
3.2.5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的结合
3.2.6 EIS细菌传感器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金纳米粒子的表征
3.3.2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结合前后的表征
3.3.3 金纳米粒子与大肠杆菌O157:H7结合比例的考察
3.3.4 大肠杆菌O157:H7与金纳米粒子结合时间的考察
3.3.5 细菌传感器的电化学阻抗特性
3.3.6 细菌传感器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表征
3.3.7 细菌传感器的QCM特性
3.3.8 电化学阻抗细菌传感器的线性范围
3.3.9 电化学阻抗细菌传感器的选择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金纳米信号放大安培型细菌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
4.2.2 仪器
4.2.3 丝网印刷碳电极(SPCE)的制备过程
4.2.4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制备的SPCE的形貌
4.3.2 SPCE的电化学表征
4.3.3 PDA-SPCE的循环伏安表征
4.3.4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3.3.5 电化学细菌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
4.4 结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法科研人员发现肠道细菌控制人体对抗癌药反应[J].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4(03)
[2]Selective DNA detection at Zeptomole level based on coulometric measurement of gold nanoparticle-mediated electron transfer across a self-assembled monolayer[J]. WANG Wei,YUAN XiaQing,LIU XuHui,GAO Qiang,QI HongLan,ZHANG ChengXiao. Science China(Chemistry). 2013(07)
[3]传感器在致病菌检测上的应用[J]. 张杰,刘永生.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7)
[4]金纳米粒子探针的合成及应用[J]. 马立娜,刘殿骏,王振新. 分析化学. 2010(01)
[5]我国食品卫生微生物学30年来的热点研究及主要进展[J]. 刘秀梅.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9(04)
[6]用于食品安全检测的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 蒋雪松,王剑平,应义斌,李延斌. 农业工程学报. 2007(05)
[7]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李玉珍,林亲录,肖怀秋.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6(03)
[8]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电化学阻抗谱生物传感器的研究[J]. 张灯,陈松月,秦利锋,李蓉,王平,Li Yanbin. 传感技术学报. 2005(01)
[9]酶联免疫技术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J]. 张也,刘以祥. 食品科学. 2003(08)
硕士论文
[1]电化学原位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及其表征[D]. 陆枫.苏州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464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346416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