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渐进式阻力训练对乳腺癌患者康复促进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术后渐进式阻力训练对乳腺癌患者康复促进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研究目的探索术后渐进式阻力训练对乳腺癌患者上肢功能、生活质量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及渐进式阻力训练在我国临床应用中的安全性,从而为乳腺癌患者早日康复提供科学有效的方法。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临床随机对照实验。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化疗的乳腺癌患者6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n=33)和对照组(n=33)。从术后4-6周患者第一次入院化疗开始,对干预组患者进行每周3-5次,每次2-3组,共12周的渐进式阻力训练,训练形式为住院化疗期间监督指导锻炼和化疗间期居家锻炼;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无阻力训练;同时,对所有患者进行相同内容的健康教育。为提高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指导干预组患者每次锻炼结束时记录锻炼日记,并在居家锻炼期间每周进行一次电话随访。分别在术前1天、术后4-6周患者第一次入院化疗时、12周结束患者第五次入院化疗时3个时间点对患者的握力和肩关节活动度(肩关节外展、前屈、后伸的最大角度)进行测评;术前1天和每次化疗(3周一个化疗疗程)入院时对患者的双臂臂围进行测评以观察上肢淋巴水肿的发生情况;在第一次化疗和第五次化疗两个时间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FACT-B,V4.0)和创伤后成长水平(PTGI)进行测评。结果1.干预组和对照组患侧的患侧上肢握力(P=0.005)、患侧肩关节外展活动度(P=0.006)、患侧肩关节前屈活动度(P=0.003)随着时间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束时干预组患者的患侧握力、患侧肩关节外展活动度和患侧肩关节前屈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2.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生理状况(P=0.032)、社会家庭状况(P=0.001)、情感状况(P=0.002)和附加关注(P=0.004)四个维度干预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3.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创伤后成长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5);其中与他人关系(P=0.030)、新的可能性(P=0.011)两个维度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4.研究期间两组均无患者发生淋巴水肿,淋巴水肿发生率为0%。结论1.本研究证实了渐进式阻力训练能有效促进乳腺癌患者患侧上肢生理机能的提高,改善上肢功能。2.渐进式阻力训练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创伤后成长水平。3.渐进式阻力训练对于乳腺癌患者是安全可行的,不会引起淋巴水肿等不良反应。
【关键词】:乳腺癌 渐进式阻力训练 功能锻炼 阻力训练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73.73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前言12-15
- 对象和方法15-21
- 1. 研究对象15
- 2. 研究方法15-17
- 2.1 干预方法15-17
- 2.2 资料收集方法17
- 3. 研究工具17-19
- 3.1 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17
- 3.2 生理指标测评工具17-18
- 3.3 心理、社会状态测评工具18-19
- 4. 伦理原则19
- 5. 统计分析方法19
- 6. 质量控制19-21
- 结果21-27
- 1. 两组患者均衡性的比较21-23
- 2. PRT对乳腺癌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23-25
- 2.1 PRT对乳腺癌患者握力的影响23-24
- 2.2 PRT对乳腺癌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影响24-25
- 3. PRT对乳腺癌患者社会、心理状态的影响25-26
- 3.1 PRT对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25-26
- 3.2 PRT对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26
- 4. PRT对乳腺癌患者不良反应的分析26-27
- 讨论27-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7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37-38
- 综述38-46
- 参考文献43-46
- 附录46-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2-53
- 致谢53-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继文;陈丽军;李江;;先天性巨型淋巴水肿1例[J];皮肤病与性病;2010年02期
2 陈宝莹;于军;;如何鉴别肿瘤直接引起的淋巴水肿?[J];医学争鸣;2010年02期
3 陈振光;何同群;何泽霖;顾洁夫;张明元;李义贵;;深、浅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四肢淋巴水肿(附24例报告)[J];武汉医学杂志;1984年03期
4 Savage RC;鲁泽清;金山;;淋巴水肿的手术处理[J];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85年04期
5 辛时林;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疗效观察[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86年04期
6 赵启明;张元龙;朱毓琪;朱唯力;潘勇;;显微淋巴管静脉吻合术治疗下肢淋巴水肿——8例报告[J];皖南医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7 辛时林;;淋巴水肿外科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1990年06期
8 张涤生;评《现代淋巴水肿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年01期
9 张强,刁彦鹏;淋巴水肿[J];辽宁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10 沈文彬,耿万德,吴国富,孙迎宪,孙宇光,夏松;恶性肿瘤引发淋巴水肿18例报告[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杰;吕勃川;赵钢;;药物治疗淋巴水肿的进展[A];2010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高杰;吕勃川;赵钢;;药物治疗淋巴水肿的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袁志斌;金常青;于建芳;丁慈德;陆汉魁;朱继芳;朱瑞森;;核素淋巴显像在诊断淋巴水肿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4年
4 陈朝霞;;乳腺癌患者淋巴水肿的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肿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袁志斌;金常青;于建芳;丁慈德;陆汉魁;朱继芳;朱瑞森;;核素淋巴显像在诊断淋巴水肿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核素显像及治疗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6 张彦骅;刘青;;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及放疗后淋巴水肿的治疗现状及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妇产科学术会议妇科肿瘤会场(妇科肿瘤学组、妇科病理学组)论文汇编[C];2012年
7 马志芳;李慧芳;;乳腺癌手术治疗后淋巴水肿的观察及护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7年
8 宋奎全;;陈柏楠治疗下肢淋巴水肿经验[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9 朱力;牛星焘;马勇光;秦荣生;薛宏宇;陈曼;李健宁;;应用皮瓣桥接治疗阴囊及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观察[A];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学庆;蒋朝华;刘宁飞;;VEGF-C基因局部注射治疗阻塞性淋巴水肿的实验研究[A];第四届华东六省一市整形外科学术会议暨2007年浙江省整形、美容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身体周刊记者 屠俊;刘宁飞:中西医治疗淋巴水肿[N];东方早报;2013年
2 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淋巴水肿诊疗学组组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淋巴中心 刘宁飞;淋巴水肿诊疗 单独成立学组[N];健康报;2014年
3 刘宁飞;“烘绑”治肢体淋巴水肿[N];健康报;2004年
4 朱立明;淋巴水肿可能是肿瘤转移复发的早期表现[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放射科博士 陈宝莹 整理 朱立明;淋巴水肿预警肿瘤转移或复发[N];健康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手术减肥”告别30年“象腿”[N];保健时报;2007年
7 刘平;“截流”“分流”为淋巴管畅流[N];健康报;2004年
8 张涤生;此“淋巴按摩”非彼“淋巴按摩”[N];健康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郑颖t
本文编号:4067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4067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