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化培训在新入职护士中的实施效果评价
本文关键词:规范化培训在新入职护士中的实施效果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医疗水平和医学科学的不断进步,先进的医学成果和医疗技术在医学领域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应用。原有的护理模式、护理理念已经不适用于现代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转变护理管理模式,革新护理理念是大势所趋。《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关于护理事业发展的策略中提出:“要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和护士的知识储备情况、技术、能力和态度的要求,形成适合护理工作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规范化体系”。全面提高新入职护士的综合素质是现阶段医院管理者和护理管理者积极探讨的热点话题和研究热点。规范化培训是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新入职护士职业胜任能力的途径之一。本研究主要从多个维度与角度比较分析两种不同培训方式的新入职护士对培训的实施效果的评价,进而明确现有的规范化培训的优势与不足,同时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实施规范化培训,旨在提高新入职护士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并根据调查研究结果对现有的规范化培训方式加以改进,为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方法: 本研究通过查阅国内外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等,广泛查阅了关于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文献,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和方法依据。 本研究主要以《护士基本能力评价量表》和《新入职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量表》为调查工具。量表主要包括新入职护士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聘用形式)、护理基本临床能力(临床处置能力、沟通能力、健康教育、科研能力、教学和管理能力、职业心理素质为培训)及培训满意度(教学态度、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本研究分别对经过传统方式培训的护士和经过规范化方式培训的护士进行调查研究。 利用Epidate3.0建立数据库,数据录入采用双录入的方法,使用SPSS18.0进行数据处理,首先,对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在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的前提下,两组均数的比较应用t检验进行处理;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均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两年的新入职护士的一般资料显示,女性显著多于男性,年龄段集中于23-25岁之间,以大专学历和未婚的护士居多,大部分护士的聘用形式是合同制,两年新入职护士各项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014年经过规范化培训方式的新入职护士的理论成绩(75.35±6.98)和操作成绩(83.04±4.89)显著高于2012年经过传统培训方式的新入职护士的理论成绩(69.82±8.46)和操作成绩(86.36±4.1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 3.2014年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新入职护士自我评价情况 2014年经过规范化培训后新入职护士的所有评价指标中得分最高的前5项分别为:管理物品的能力(8.67±0.93)、求知欲(8.67±0.97)、落实护理制度的能力(8.55±0.98)、制定健康教育计划的能力(8.14±0.56)、实践教学能力(8.14±0.56)。所有评价指标中得分最低的前5项分别为:撰写论文的能力(2.90±0.76)、科研设计能力(2.90±0.76)、文献检索能力(3.80±0.90)、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7.02±1.38)、反馈健康教育效果的能力(7.28±1.09)。 4.经过两种不同培训方式的新入职护士的比较分析 2014年经过规范化培训之后的新入职护士的的采集病史能力、病情观察能力、发现护理问题的能力、制定护理方案的能力、专科护理操作的能力、心理护理的能力、处理医嘱的能力显著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培训方式的新入职护士的评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14年经过规范化培训之后的新入职护士的制定健康教育方案的能力及反馈健康教育的能力显著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培训的新入职护士评分,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4经过规范化培训之后的新入职护士的科研设计能力显著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培训的新入职护士的评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14经过规范化培训之后的新入职护士的实践教学能力评分显著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培训的新入职护士的评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14经过规范化培训之后的新入职护士的管理环境的能力的评分显著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培训的新入职护士的评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14经过规范化培训之后的新入职护士的自主学习评分显著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培训的新入职护士的评分(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5.两种不同培训方式对培训满意度的比较分析 2014年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新入职护士对带教老师能够因材施教情况、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教学内容注意更新、所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过程的满意度显著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方式培训的新入职护士(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14年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新入职护士对培训能够提高学习兴趣的满意度高于2013年经过传统方式培训的新入职护士(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013实施传统方式培训的新入职护士的整体满意度为71.6%,2014年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新入职护士对培训效果的整体满意度为83.0%,2014年实施规范化培训的新入职护士对培训的整体满意度高于2013年实施传统培训方式的新入职护士(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本研究发现规范化培训能够显著提高新入职护士的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护理处置能力、护理健康教育能力、护理科研设计能力、护理实践操作教学能力、护理环境管理能力和新入职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同时规范化培训能够显著提高新入职护士对带教老师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满意度。因此,医院管理者和护理管理者应该根据本次调查研究结果,综合地从多角度丰富和完善现阶段规范化培训模式。
【关键词】:新护士 规范化培训 效果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73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第1章 研究背景13-17
- 1.1 相关概念13-14
- 1.2 国内外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现状14-16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6-17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17-22
- 2.1 研究方法17-18
- 2.1.1 文献调研法17
- 2.1.2 问卷调查法17
- 2.1.3 调查工具17-18
- 2.2 四平市某三甲医院对护士的培训方式18-20
- 2.2.1 传统的培训方式18
- 2.2.2 规范化培训方式18-20
- 2.3 质量控制20-21
- 2.4 资料分析21-22
- 第3章 结果22-30
-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描述22-23
- 3.1.1 2012年和 2013 年新入职护士一般资料的比较22-23
- 3.2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后护士理论成绩和操作成绩的比较分析23
- 3.3 规范化培训后护士自评得分最高的前 5 项23
- 3.4 规范化培训之后护士自评得分最低的前 5 项23-24
- 3.5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后新入职护士临床处置能力的评分比较24-25
- 3.6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护士沟通能力的评分比较分析25
- 3.7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护士健康教育的评分比较分析25
- 3.8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护士科研能力的评分比较分析25-26
- 3.9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教学能力的评分比较分析26
- 3.10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护理管理能力的评分比较分析26-27
- 3.11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职业心理素质的评分比较分析27
- 3.12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教学态度满意度比较分析27-28
- 3.13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对带教老师的教学实施的满意度比较分析28-29
- 3.14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对培训效果的满意度比较分析29
- 3.15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对培训效果的总体满意度的比较分析29-30
- 第4章 讨论30-35
- 4.1 理论成绩与操作成绩的变化与比较分析30-31
- 4.2 实施规范化培训之后护士自评分数较低的条目分析31-32
- 4.3 规范化培训之后自评的变化32-33
- 4.3.1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的护理临床处置能力的评分比较分析32
- 4.3.2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护士健康教育的评分比较分析32
- 4.3.3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护士科研能力的评分比较分析32-33
- 4.3.4 传统培训方式和规范化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教学和管理能力的评分比较分析33
- 4.4 两种不同培训方式新入职护士对规范化培训的满意度评价分析33-35
- 第5章 对策和建议35-39
- 5.1 提高新入职护士的临床处置能力方面35
- 5.2 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沟通技能方面35-36
- 5.3 提高新入职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方面36
- 5.4 提高新入职护士的科研能力方面36-37
- 5.5 提高新入职护士的教学和管理能力方面37-38
- 5.6 提高新入职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方面38
- 5.7 提高新入职护士的评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方面38-39
- 第6章 结论39-40
- 参考文献40-43
- 附录43-47
- 作者简介47-48
- 致谢4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计算机模拟医学培训[J];医学教育;2005年06期
2 李巍;荆斌;张鹏;唐剑飞;刘晨;;应急救援分队虚拟医疗设备使用培训系统的设计[J];中国医学装备;2013年12期
3 黄荔红 ,林丹;对军队聘用护士实施规范化培训的实践[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4 吴文胜;论培训教学设计[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年01期
5 孙亚丽;董营;宋长平;杨洋;刘薇;;虚拟静脉注射培训系统在护理教学中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9年14期
6 孙亚丽;宋长平;董营;刘微;杨洋;;虚拟静脉注射培训系统的功能及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7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伟民;;电力系统现场培训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刘忠明;;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现状与思考[A];华东地区农学会学术年会暨福建省科协第七届学术年会农业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3 展锦程;;基于计算机的一体化电站培训系统[A];2001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4 徐杭伟;刘亦农;;作为一种模式“开放—自主”培训具有普遍的实践性和灵活的操作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5 徐杭伟;刘亦农;;作为一种模式“开放—自主”培训具有普遍的实践性和灵活的操作性[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浙江卷)[C];2010年
6 孙方;杨跃军;;煤矿固定设备安装维修三维可视化培训系统的研究[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21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第3届中国煤矿信息化与自动化高层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童纯洁;刘冬梅;;省、地调同步计算的调度员培训仿真系统[A];第十九届输配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于国强;;加强培训战略,建设学习型企业[A];2001中国电子教育研究论文集[C];2001年
9 杨建强;;TFDS应用技能培训系统的维护及故障处理[A];《河南铁道》2011年第2期[C];2011年
10 王珏;;校外科技教育项目培训体系化的策略研究[A];科学教育的实践与探索[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建航邋华佳;镇江局开发电子汇兑培训新系统[N];中国邮政报;2007年
2 王明毅;独石化选用英维思操作工培训系统[N];中国石油报;2007年
3 记者 陈波;重庆军转培训赢得同行赞誉[N];重庆日报;2010年
4 郝新军;培训让员工展翅高飞[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5 邹;书店培训中的四大误区[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6 邓海平;谨防企业培训“后遗症”[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5年
7 李明昊晟;涟水:技能培训为劳务经济强筋壮骨[N];农民日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罗致平 通讯员 李丹;培训系统:让教与学变得轻松起来[N];中国税务报;2009年
9 乔法铭 张怀志;《宁夏国税网络学习培训系统》日均点击1600多人次[N];宁夏日报;2006年
10 王sュ逡拚
本文编号:449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449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