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
本文关键词:急诊创伤团队的护理时效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团队模式下急诊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护理时效指标变化。方法选取9项护理操作,将其操作时间作为指标,追踪记录2015年1—5月于某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急诊就诊的82例Ⅰ级多发伤的患者数据,回顾性查阅2014年同时期85例患者的数据作为对照组,进行一般资料及相关指标的比较。结果两组性别、年龄、修正创伤评分、受伤时间和受伤机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护理团队到达时间、颈托及脊柱板的使用时间、血常规和血型送检时间、第一次CT检查时间、止血药使用及复温时间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诊创伤团队模式能明显缩短护理救治时间,保障了患者安全。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急诊抢救室;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理部;
【关键词】: 创伤 护理 急诊室 医院
【分类号】:R473.6
【正文快照】: 创伤是一门极具社会价值的新型专业[1],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第一大公害[2],是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3]。在中国,创伤死亡已成为第5位死亡原因[4]。多发伤是指在同一伤因的打击下,人体同时或相继有2个或以上组织或器官受到严重创伤。如何更好的管理多发伤患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湘江;邓惠文;庄骏;周日光;岳秀玲;;城市化进程中急诊创伤调查及相关公共安全对策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年01期
2 孙明寅;李海山;;创伤评估法在急诊创伤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0年03期
3 彭力平;;创伤发病规律初探(附急诊创伤21970例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1993年06期
4 黄彩亚,吕岳娟;浅谈急诊创伤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中国基层医药;2001年06期
5 王淑娟,高丽华;整形技术在急诊创伤中应用的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年08期
6 瞿炬,邵哲人,王海华,姚晓聪,徐剑君;13008例急诊创伤患者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年11期
7 应春,徐向红;断肢(指)急诊创伤病人的术前护理[J];浙江临床医学;2004年12期
8 王顼;顾基伟;徐罗刚;范文慧;;急诊创伤中辅助检查的合理性分析[J];江西医药;2007年02期
9 周立新;姚君强;高翔;王玉梅;;急诊创伤误诊死亡8例教训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年04期
10 吕美珍;常永蓝;韩霜枫;刘春芬;;急诊创伤病人的心理特点及其护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国庭;谭军;刘中民;;急诊创伤外科新进展和挑战[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孙明寅;;创伤评估法在急诊创伤的临床应用[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刘中民;孙志扬;陈国庭;王俊义;;加强急诊创伤外科建设 培养急诊创伤外科医师[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陈国庭;刘中民;;急诊创伤外科新进展与挑战[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5 夏琼平;卢笙;;颜面部急诊创伤的整容治疗[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医学美容专业委员会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6 陈国庭;刘中民;孙志扬;王俊义;刘建军;李侠;刘养洲;;急诊创伤外科运行模式的探索[A];第十一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论文汇编[C];2006年
7 杨国华;孟庆刚;李兵;单连成;;建立和完善急诊创伤外科的工作,发挥在严重创伤救治中的重要作用[A];第三届全国急诊创伤学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1999年
8 李苏玲;;急诊创伤病人手术前心理护理[A];全国第十一届手术室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上)[C];2007年
9 葛魏巍;项和平;李贺;高明;张长乐;;8378例急诊创伤患者流行病学分析[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郑继翠;沈桢;李昊;陆国平;王倩;郑珊;肖现民;;儿童创伤急诊分析——附15048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小儿外科学术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凌鹏;MEWS对急诊创伤患者临床评估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788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578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