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的菌种定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20:39

  本文关键词: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的菌种定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综合干预措施 机械通气 气管导管 菌种定植


【摘要】:研究目的:1.评价综合干预措施在急诊重症监护室单元(E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2.探讨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更换频率对气管导管菌种定植的影响。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7月至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我院E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比较实施综合干预措施前后,患者的气道护理质量,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未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病原检测情况、VAP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指标;并采用前瞻、随机、对照设计,对2015年7月至2016年9月实施综合干预措施的气管切开伴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分组,分别为7天及14天更换气管导管组,留取两组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痰)培养及药敏试验、气管导管管壁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导管菌种定植情况、VAP发生率、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机械通气时间及转归。研究结果:(1)综合干预措施在E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共纳入314例患者,对照组151例,观察组163例。两组平均年龄42.4士13.6和43.2士14.3岁,两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分别是86(56.95%)和91(55.83%)例,APACHE Ⅱ评分是16.7士2.7和16.2士2.3,谵妄比例是83(54.97%)和91(55.83%)例,基线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的持续质量改进检查表分值结果分别为81士4.5和93士2.7,观察组质量控制结果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操作不规范、漏执行、评估不准确、交接班错误或遗漏、检查不及时次数均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意外拔管次数(含非气管导管)分别为35和9次,气管导管堵管例数分别为13和2次,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原检测阳性率分别为97(64.24%)和58(35.58%)例,VAP发生率为65(43.05%)和17(10.43%)例,观察组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观察组机械通气(MV)时间为10.6士2.1和8.3士1.3天(t=7.30,p=0.032),住院时间为14.6±3.3和11.5±1.7天(t=10.57,p=0.025),住院费用为11.4±3.5和8.7±2.3万元(t=8.13,p=0.021),观察组MV时间、住院时间明显下降,住院费用也减少,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气管导管更换频率对气管导管菌种定植情况的研究,共纳入218例患者,其中7天更换气管导管110例,14天更换气管导管108例。218例患者,气管切开第14天ETT管壁培养阳性165例(75.69%),痰培养阳性86例(39.45%),痰培养、ETT管壁培养存在相同病原菌的75例;其中7天组分别是72例(65.45%),36例(32.72%),27例(75.00%);14天组是93例(86.11%),50例(46.30%),48例(96.00%),p0.05。7天组与14天组相比,导管菌种定植发生率较低,痰培养阳性率也比较低,有统计学意义。(3)7天更换气管导管相比14天更管气管导管,死亡率虽下降,但没有显著差异(p0.05)。VAP发生率、住院费用、住院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相比均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通过建立综合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提高机械通气患者相关风险管理质量,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不良事件及VAP发生率,减少住院时间和费用,改善患者预后。(2)基于综合干预措施的使用一次性气管导管患者,7天更换气管导管比14天更换气管导管,其菌种定植发生率、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均降低。
【关键词】:综合干预措施 机械通气 气管导管 菌种定植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72.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英文摘要9-12
  • 第一部分 前言12-15
  • 1. 医疗质量控制标准12-13
  • 2. 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预防13
  • 3. 人工气道气管导管在VAP发生中的作用13-14
  • 4. 既往研究存在的不足14-15
  •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非抗生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现状15-21
  • 1. 机械通气并发症15
  • 2. VAP的诊断15
  • 3. VAP发生的机制15-16
  • 4. VAP预防措施16-20
  • 4.1 严格控制设备污染、防止细菌的传播16-17
  • 4.2 误吸预防措施17-18
  • 4.3 减少上呼吸道消化道细菌的定植、改善分泌物引流18-20
  • 4.4 VAP预防策略及管理流程20
  • 5. 小结20-21
  • 第三部分 综合干预措施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21-28
  • 1. 对象与方法21-23
  • 1.1 研究对象21
  • 1.2 研究方法21-22
  • 1.3 VAP诊断标准22-23
  • 1.4 评价指标23
  • 1.5 数据处理23
  • 2. 结果23-25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分析23-24
  • 2.2 持续质量改进原因分析24
  • 2.3 不良事件及感染指标发生情况24-25
  • 2.4 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费用结果25
  • 3. 讨论25-28
  • 3.1 影响机械通气患者护理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25-26
  • 3.2 综合干预措施的实施26-28
  • 第四部分 机械通气患者气管导管的菌种定植研究28-37
  • 1. 对象与方法28-29
  • 1.1 研究对象28
  • 1.2 研究方法28-29
  • 1.3 VAP诊断标准29
  • 1.4 评价指标29
  • 1.5 数据处理29
  • 2. 结果29-32
  • 2.1 一般资料情况30
  • 2.2 两组患者ETT管壁及痰培养菌种分布情况30-31
  • 2.3 两组患者ETT管壁、痰培养阳性情况,,两组患者痰培养结果与ETT管壁培养一致情况31-32
  • 2.4 两组患者感染及终末指标情况32
  • 3. 讨论32-37
  • 3.1 研究的必要性及代表性32-33
  • 3.2 气管导管及下呼吸道菌种定植的类别、关系及原因分析33-35
  • 3.3 不同时间更换导管的影响35-36
  • 3.4 不同时间更换导管的经济效益及安全性比较36-37
  • 小结37-38
  • 参考文献38-47
  • 附表47-56
  • 研究成果56-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永鹏;马俊;伍增龙;范小龙;庞荣锋;;经鼻肠管置管行肠内营养预防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6年20期

2 邹湘君;张银萍;郑艳;朱金凤;;临床应用标准化护士接班表对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年03期

3 陆瑞珍;张安娜;陈瑞玲;;创新型护理流程模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及护理质量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年08期

4 李英;齐见旭;;高频胸壁振荡排痰系统在ICU有创机械通气排痰中的应用及效果[J];微创医学;2016年02期

5 蔡雪燕;陈伟丽;;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护理[J];海峡药学;2016年02期

6 刘敏婷;罗伟华;黄慧萍;江珊珊;;ICU人工气道患者的集束化护理干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6年01期

7 金艳艳;陈海燕;;急诊ICU量化评估式交接班模式的应用及效果[J];当代医学;2015年34期

8 陈兰;王导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15年20期

9 樊冀闽;;气管插管后采取序贯无创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干预效果[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5年09期

10 程安琪;夏欣华;;误吸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护理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15年04期



本文编号:727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727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8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