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获益感的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乳腺癌患者获益感的研究进展
【摘要】:获益感是积极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多项研究表明获益感对个体应对创伤或压力性事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乳腺癌患者获益感的概念、评估工具、相关因素及干预研究进行综述,提出应丰富乳腺癌患者获益感的研究方法,构建相关模型,制定提高乳腺癌获益感的干预对策。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护理学院;大连大学护理学院;
【关键词】: 乳腺癌 获益感 积极心理学 综述文献
【分类号】:R473.73
【正文快照】: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研究者逐渐认识到消极事件能够促进当事人产生积极的心理变化,如获益感[1-2]。获益感是个体积极应对外界不良环境所采取的一种认知适应方式,是个体从负性生活事件中感知益处的过程[3]。有学者将其定义为罹患癌症等创伤性事件引发的积极改变[4-5]。癌症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程和瑞;张爱华;;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应对方式及生存质量的相关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年14期
2 刘谆谆;张兰凤;Lisa Gudenkauf;;癌症患者疾病获益感量表的跨文化调适[J];中华护理杂志;2015年05期
3 胡晔;黄娟;张婷;王德斌;李惠萍;;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评定量表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年33期
4 杨磊;李小妹;;心理社会因素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3年22期
5 王瑜萍;李玲艳;杨玉玲;蔡琳;陈干农;唐立利;朱熊兆;;益处发现量表中文版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6 张保宁;;卫生部医政司《乳腺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简要说明[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瑜萍;女性乳腺癌患者益处发现的发展轨迹与功能[D];中南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丽娟;王东雨;张明;安力彬;;乳腺癌患者获益感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6年08期
2 董丽楠;宋海霞;李碧丽;;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J];转化医学杂志;2016年02期
3 丁海飞;;跨文化护理理论在临床肿瘤护理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年29期
4 林腾;黄聪;连伟镇;蔡培伟;宫国良;孙淑明;;三种超声成像技术对乳腺癌肿块大小测量的准确性比较[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5 陈海莲;江玉棉;王月珍;梁晓萍;肖碧玲;;前列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和心理痛苦水平及其相关性[J];现代临床护理;2016年01期
6 芦琴;项景芳;张秉;;西黄丸/胶囊辅助治疗乳腺癌有效性和安全性Meta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年24期
7 李莉;纳智明;王建军;;复方斑蝥胶囊联合新辅助化疗对HER2阴性乳腺癌的疗效及其对Ki67、ER和PR表达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年11期
8 林晓明;;益血汤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干预乳腺癌化疗骨髓抑制88例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5年11期
9 谢春燕;谢刚;王安群;杨永红;季语祝;;恶性乳腺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5年10期
10 刘谆谆;张兰凤;Lisa Gudenkauf;;癌症患者疾病获益感量表的跨文化调适[J];中华护理杂志;2015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谆谆;刘敏杰;张兰凤;;乳腺癌患者疾病获益感的概念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年13期
2 苏娅丽;王丕琳;刘均娥;王慕兰;薛翠翠;;康复期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14年01期
3 童晓丹;张平;宋旭红;;乳腺癌病人术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3年29期
4 王瑜萍;李玲艳;杨玉玲;蔡琳;陈干农;唐立利;朱熊兆;;益处发现量表中文版在乳腺癌患者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5 邱雪琴;张平;何春娇;;重大车祸伤存活患者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护理管理杂志;2013年04期
6 刘敏杰;张兰凤;叶峗;范琳琳;;结构-过程-结果模式在护理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年04期
7 李琼;黄希庭;尹可丽;;危及生命的慢性疾病应对中的积极心理效应:证据、质疑与建议[J];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10期
8 黄哲宙;陈万青;吴春晓;郑荣寿;陈建国;杨念念;王宁;张思维;郑莹;;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现况——全国32个肿瘤登记点2003—2007年资料分析报告[J];肿瘤;2012年06期
9 史静t$;莫显昆;孙振球;;量表编制中内容效度指数的应用[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年02期
10 岂怀华;张景华;姚三巧;李景武;;女性人格特征对其乳腺癌发病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年3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03期
2 周]Z;石国兴;;积极心理学介绍[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02期
3 任俊;叶浩生;;当代积极心理学运动存在的几个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6年05期
4 江雪华;申荷永;;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评估与干预中的运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年01期
5 颜立;陈富国;刘艳梅;;积极心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年01期
6 刘永瑞;荣志宏;;积极心理学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科学;2012年01期
7 杨柯君;;积极心理学[J];上海医药;2012年14期
8 刘向莉;;美学教育的积极心理学医用价值探析[J];医学与哲学(A);2012年08期
9 韩姝;孙爱敏;周春雷;;应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舒缓护士压力[J];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27期
10 史倩;鹿凤山;;浅析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胡英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委员培训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钟暗华;;积极心理学的意义及发展趋势[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杨鲁静;徐光兴;;积极心理学导向下的学校心理学模式的转变[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刘春雷;庄展模;;勇气的积极心理学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赵霞;;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朋辈心理互助[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6 国雪利;刘惠军;;积极心理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白雪;缴润凯;;试论应为大学生开设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由大学生频繁自杀谈起[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8 苗元江;梁小玲;;谦虚与当代积极心理学[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林潇骁;崔丽霞;;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干预小学生抑郁情绪的效果研究[A];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10 徐传来;;积极心理学——平衡的心理学[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彩艳编译;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探讨人类幸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北京市妇联副主席 周志军;积极心理学对妇联工作的正能量[N];中国妇女报;2012年
3 商报记者 李立勋;积极心理学从“学分鸡肋”到业界焦点[N];北京商报;2012年
4 记者 王宁;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召开[N];健康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季晓莉;学点积极心理学, 掌握幸福“开瓶器”[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6 严明瑗;何谓积极心理学[N];中华读书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王洪波;“成功只是手段,幸福才是目的”[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任俊 刘迪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心理学系;积极心理学:积极力量同样重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9 任俊 叶浩生;积极心理学:实现心理学价值回归的新视野[N];光明日报;2004年
10 夏子章;在官兵心灵中播撒阳光[N];解放军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马甜语;积极心理学及其应用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任俊;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杨鲁静;品格优势的评估及其在心理临床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玄兆丹;积极心理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桦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D];长江大学;2015年
3 齐梓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卓宇航;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5年
5 贺喜秀;积极心理学的哲学基础探究[D];中南大学;2008年
6 乾润梅;积极心理学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童俊杰;试论积极心理学的潜在危机及其超越[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8 胡煜;体育院校《积极心理学》课程设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林潇骁;积极心理学团体辅导对小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效果[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10 沈荦;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04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750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