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佳置入长度的研究
本文关键词: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佳置入长度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早产儿 PICC 异位 影响因素 尖端位置 长度 体重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对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PICC置管早产儿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了解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临床PICC专科护士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在PICC影像学定位的基础上分析PICC导管尖端位置情况,研究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为新生儿重症监护室PICC专科护士置管提供一种较为准确的预测方法,提高PICC置管一次成功率,减少PICC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早产儿的生命质量。方法:本研究分为两部分,均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方法。第一部分:整群抽取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管理平台2010年1月~2014年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室1129例PICC置管早产儿的相关病例资料,分析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采用Epi 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单因素分析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α入=0.05,α出=0.1)。第二部分:整群抽取长春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信息管理平台2014年1月~2014年12月377例PICC置管早产儿的相关病例资料,调查292例PICC置管早产儿置管当日的体重(X),根据置管静脉的不同将292例PICC置管早产儿分为十组:右侧贵要静脉、右侧正中静脉、右侧头静脉、右侧乆静脉、右侧大隐静脉、左侧贵要静脉、左侧正中静脉、左侧头静脉、左侧乆静脉、左侧大隐静脉。在PICC影像学定位的基础上分析PICC导管尖端位置情况,测量置管当日DR上的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Y)。采用Epi Data3.02软件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平均数、标准差、频数、构成比等描述性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1.早产儿胎龄最小为25周,最大为36+6周,平均胎龄为(31±2.28)周,体重最小为350g,最大为2960g,平均体重为(1479±379)g。2010年~2014年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分别为42.1%、42.7%、40.5%、38.6%、40.1%,总体发生率为40.1%。2.不同胎龄、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日龄,置管部位、置管静脉、操作者层级等因素影响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分析显示,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静脉、置管部位、操作者层级均进入回归模型。4.377例置管早产儿中,置入正常206例,占54.6%;置入过深67例,占17.8%;置入过浅27例,占7.2%;路径异常77例,占20.4%。5.不同置管静脉组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置入最佳、置入过深、路径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存在正性相关性。结论:1.2010年~2014年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0.1%。2.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影响因素包括胎龄、体重、置管日龄、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静脉、置管部位、操作者层级。其中,体重、置管前机械通气、置管静脉、置管部位、操作者层级是主要影响因素。3.经贵要静脉置管的导管尖端到位率最高,乆静脉位居其二,因此在临床为早产儿置管选择静脉时,可以根据早产儿自身个体具体状况合理选择上下肢静脉。4.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有一定的相关性,由于本研究样本量的局限性,所得回归方程还需要进一步临床检验和校正。
【关键词】:早产儿 PICC 异位 影响因素 尖端位置 长度 体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73.72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英文缩略词表12-13
- 第一章 绪论13-18
- 1.1 研究背景13-14
- 1.2 相关概念14-16
- 1.2.1 早产儿14-15
- 1.2.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5
- 1.2.3 导管异位15-16
- 1.3 研究现状16-17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17-18
- 第二章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分析18-31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18-19
- 2.1.1 研究对象18
- 2.1.2 研究方法18
- 2.1.3 观察指标18
- 2.1.4 资料收集过程18-19
- 2.1.5 统计学方法19
- 2.2 结果19-25
- 2.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19-21
- 2.2.2 影响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单因素分析21-24
- 2.2.2.1 性别21
- 2.2.2.2 胎龄21
- 2.2.2.3 体重21-22
- 2.2.2.4 置管前机械通气22
- 2.2.2.5 置管日龄22
- 2.2.2.6 置管部位22-23
- 2.2.2.7 置管静脉23
- 2.2.2.8 操作者层级23
- 2.2.2.9 PICC导管生产厂家23-24
- 2.2.3 影响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的多因素分析24-25
- 2.3 讨论25-31
- 2.3.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结果分析25
- 2.3.2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的结果分析25-28
- 2.3.3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处理及预防护理措施28-31
- 2.3.3.1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处理28-29
- 2.3.3.2 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预防护理措施29-31
- 第三章 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研究31-41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31-32
- 3.1.1 研究对象31
- 3.1.2 研究方法与材料31-32
- 3.1.3 评价标准32
- 3.1.4 统计学方法32
- 3.2 结果32-38
- 3.2.1 一般资料与PICC导管尖端位置情况32-34
- 3.2.2 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位置与置管静脉关系34-35
- 3.2.3 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35-38
- 3.2.3.1 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相关关系散点图35
- 3.2.3.2 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正态性检验35-36
- 3.2.3.3 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线性回归分析36-38
- 3.2.3.4 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线性关系检验38
- 3.3 讨论38-41
- 3.3.1 PICC置入长度准确测量的必要性38-39
- 3.3.2 早产儿PICC尖端位置的研究39
- 3.3.3 早产儿PICC导管最佳置入长度与体重的相关性分析39-41
- 第四章 小结41-43
- 4.1 研究结论41
- 4.2 创新性41
- 4.3 研究不足与展望41-43
- 参考文献43-49
- 附录49-50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研究成果50-51
- 致谢5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兵;邱月;;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1年05期
2 江锡环;;全程护理干预对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年17期
3 周薇;何佩仪;刘丽兰;卫建宁;;集束化管理方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年17期
4 田娟;袁敏;邹洪福;;同步助力泵的研制及其在PICC导管堵塞再通术中的临床应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3年05期
5 张春红;曾泳英;邓满贵;;安普贴在预防PICC导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中的效果观察[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年07期
6 徐文洁;彭昕;;新生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护理的研究进展[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3年12期
7 梁沣;;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集束化干预措施[J];吉林医学;2014年11期
8 宋敏;;不同收入农民工家长对PICC导管自我管理的调查分析[J];广州医药;2013年06期
9 程玉华;郭慧玲;王淑敏;;PICC导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J];吉林医学;2009年14期
10 严凌花;;专科护士在门诊PICC导管应用中的护理实践与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静;;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在化疗病人中的应用及护理[A];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2 唐红兰;臧德华;张绪红;;集束化干预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A];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3 张雪花;王秀芬;;PICC导管所致静脉炎的护理干预与效果评价[A];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4 胡艳玲;陈涛蓉;苏绍玉;;再次测量定位对减少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调查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5 苏秀;刘术容;田礼碧;;1例PICC导管误入颈内静脉的处理[A];中华护理学会全国静脉治疗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6 吴旭红;;早产儿PICC导管渗出的相关因素分析[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7 李静;苏明;王晓芳;;PICC导管纤维蛋白鞘包裹患者的护理[A];2013年河南省静脉输液治疗规范化培训班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13年
8 王春妹;陈美谦;陈妃寅;薛西西;;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置入PICC的效果观察[A];创新创业与科学发展——瑞安市第十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集[C];2011年
9 吴筱莲;胡红燕;沈建平;叶宝东;沈一平;胡致平;周郁鸿;;PICC导管的舒适护理[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岐黄论坛——血液病中医药防治分论坛论文集[C];2014年
10 孔培培;;48例肿瘤出院患者PICC导管维护的临床分析[A];2012年“河南省肿瘤专科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及新技术交流”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琳;早产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分析及最佳置入长度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宋峰;集束化干预措施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7572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757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