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护理论文 >

NICU193例早产儿NNS联合OS干预效果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3 23:01

  本文关键词:NICU193例早产儿NNS联合OS干预效果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早产儿 非营养性吸吮 口腔支持 经口喂养


【摘要】:目的:通过在每日常规奶瓶喂养前给予早产儿NNS训练,奶瓶喂养过程中给予OS,并观察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经口喂养表现以及不同喂养阶段的经口喂养表现,评价NNS联合OS干预方法对促进NICU早产儿经口喂养结局的效果,为早产儿尽快实现从管饲到完全经口奶瓶喂养提供借鉴。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95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对照组、非营养性吸吮(NNS)组和非营养性吸吮联合口腔支持(NNS+OS)组,每组65例。对照组采用NICU常规早产儿喂养护理方法;NNS组在每日常规奶瓶喂养前10min给予5min的NNS,NNS+OS组在NNS组基础上于喂养时给予OS。观察三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经口喂养表现以及在不同喂养阶段的经口喂养表现。三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和经口喂养表现方面的数据采用方差分析,在不同喂养阶段的经口喂养表现方面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1.三组在性别、胎龄、出生体重、Apgar评分、呼吸、心率、NMI评分及入院时PIOFRA量表评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口喂养进程观察指标:三组早产儿在开始经口喂养相应胎龄、完全经口喂养相应胎龄和喂养过渡时间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NNS+OS组和NNS组的开始和完全经口喂养的相应胎龄以及喂养过渡时间均较对照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NS+OS组和NN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经口喂养表现观察指标:三组早产儿在首次进食最初5min摄入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NNS+OS组较对照组和NNS组的首次进食最初5min摄入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NS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早产儿在首次喂养持续时间和开始经口喂养时PIOFRA量表得分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重比较,NNS+OS组首次喂养持续时间和开始经口喂养时PIOFRA量表得分均高于NNS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NS组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喂养阶段经口喂养表现观察指标:喂养成效、喂养效率、摄入奶量比和漏出量的时间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主效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时间因素与干预之间均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1.常规给予生命体征稳定后的早产儿NNS训练,同时喂养过程中辅以OS有助于改善早产儿口腔运动功能,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缩短经口喂养进程,提高经口喂养表现;2.NNS联合OS干预在改善早产儿经口喂养结局方面的效果优于NNS和早产儿常规奶瓶喂养护理,建议在NICU应用。
【关键词】:早产儿 非营养性吸吮 口腔支持 经口喂养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73.72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10-11
  • 前言11-15
  • 1 对象与方法15-22
  • 1.1 研究对象15-16
  • 1.2 研究方法16-22
  • 2 结果22-34
  •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比较22-23
  • 2.2 三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的情况23-25
  • 2.3 三组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情况25-27
  • 2.4 不同喂养阶段经口喂养表现情况27-34
  • 3 讨论34-38
  • 3.1 NNS联合OS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进程的影响35
  • 3.2 NNS联合OS干预对早产儿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35-36
  • 3.3 NNS联合OS干预对不同喂养阶段经口喂养表现的影响36-38
  • 4 结论38-39
  • 4.1 研究主要结论38
  • 4.2 研究的创新之处38
  • 4.3 研究的局限性38-39
  • 参考文献39-43
  • 综述43-52
  • 参考文献49-52
  • 附录52-59
  • 致谢59-60
  •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60-61
  • 个人简历61

【相似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琳;NICU193例早产儿NNS联合OS干预效果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878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huliyixuelunwen/7878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6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