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小灾避大祸什么意思_井下避灾四基本原则_消防安全知识,安全知识,急救知识

发布时间:2016-08-31 20:31

  本文关键词:避灾绿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一、城市避灾绿地的重要性

  规模不断扩大、密度日益上升的城市面对各种灾害袭击,其脆弱性也不断显现。因此,利用城市现有的绿地、公园等资源,不断完善城市的避难避灾功能尤显重要。在突发灾难出现时,城市绿地、公园多方面的避灾功能,具体包括:

  1、防洪、抗旱、保持水土。

  2、避震。一般地震发生后,部分树木不致倒伏,可以利用树木搭建帐篷,创造避震的临时生活环境。

  3、防火。一定面积规模的城市公园等绿地,能够切断火灾的蔓延,防止飞火延烧,在熄灭火灾、控制火势、减少火灾损失等方面有独特的贡献。许多绿化植物枝叶中含有大量水分,一旦发生火灾,可以阻止火势蔓延扩大。

  4、防风。北方城市的风沙、沙尘暴,沿海城市的海潮风、风暴等灾害常常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

  另外,由于绿地公园地势平缓,建筑稀少、低矮,不仅可以作为灾民的临时生活住所,也可作为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临时医院的所在地和救援直升机的起降地。

  二、城市避灾绿地规划的基本条件

  避灾疏散场所是灾难发生时把居民从灾害程度高的住所或活动场所紧急撤离、集结到预定的比较安全的场所。避难场应保障安全,其规划设计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条件:

  1、避灾公园内广场的位置和规模对需要避难的人员来说是必要和充分的。

  2、从避灾公园周边的火灾延烧状况来确保其安全逃生。

  3、周边街道发生火灾时,没有热气流辐射热、飞火等对避难者构成的危险。

  4、公园内,没有发生灾害的因素或扩大因素。

  5、能够提供避难者生活所需的饮水、食品等的应急用品。

避灾绿地的规划应 与城市公园绿地、防护绿地规划等 统筹进行,做到平灾结合。实现这 一目标,可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在 普通公园基础上,依据防灾减灾的 实际需求,建设必要的防灾减灾设 施,做到“平时是公园,灾时好避 难”。

二是在不影响避灾功能发挥 的前提下,在避灾绿地中建设适当 的休闲、娱乐设施,使其兼具普通 公园或防护绿地的功能 。 [5] 选择上应满足市民步行30~60m i n 即可到达的要求;人均有效避难合 理面积一般为3~4m2,有条件的可 以为5~7m2,但至少2m2。 (2)区级避灾绿地:面积较 大、服务对象为管辖区域居民的 避灾绿地。场地面积一般在10~ 50h m2,要求以步行30m i n内到达为 宜。其内应有灾时搭建临时建筑或 帐篷的开敞场地,建设灾时的应急 道路、水源、厕所、医疗救护场 所、救难物质贮存场所等,以满足 灾民较长时间避震避难和进行集中 性救援的需要。 (3)社区避灾绿地:场地面积 一般在1h m2以上,服务对象面向社 区居民的避灾绿地。其主要功能是 供附近的居民临时避震疏散,也是 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转移到固定 避震疏散场所的过渡性场所,要求 以步行5~10min内到达为宜,服务 半径500m以内[6],人均有效避难面 积2m2。 (4)紧急避灾绿地:场地面积 一般在500m2以上,,(文章来源安全急救网)要求以步行3~ 5m i n内到达为宜,服务半径300~ 500m,人均有效避难面积应至少 1m2。  

   2 避灾绿地的规划原则 2.1 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同步编制避灾绿地作为城市绿地系统 的组成部分之一,其规划应作为城 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之一进行编 制。在建设部下发的《城市绿地系 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中,对 避灾绿地规划没有明确要求,因而 在我国目前大多数城市的绿地系统 规划中没有专门的避灾绿地规划, 近年来虽有城市在其绿地系统规划 编制中加入了这部分内容,但由于 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相关规范指导 等原因,其内容、深度等方面尚存 在很多问题需修改完善,为此建议 有关部门将避灾绿地规划纳入城市 绿地系统的规划要求中,同时对其 规划内容、深度等作出明确要求, 以提高编制单位对该规划的重视程 度和编制的规范性。 2.4 根据“服务半径”和“服务 人口数量”布局城市避灾绿地的主要功能是 防灾避灾,因此其布局不仅要考虑 合理的服务半径,保证居民紧急疏 散,还要以绿地服务人口的数量分 析为基础,确定合理的避灾绿地面 积。服务范围的确定宜以周围或邻 近的居民委员会和单位划界,这样 便于管理和紧急情况发生时的组织 疏散。 2.5 分级设置为满足不同层次的避灾需要, 城市避灾绿地应本着“分级设置” 原则,因地制宜,建设市级、区 级、社区级、紧急避灾绿地相配 套、功能各异而又相互补充的避灾 绿地体系。 3.2 主要设施规划城市避灾绿地应具备以下11 种应急避难功能:应急避难指挥中 心,应急避难疏散区,应急供水装 置,应急供电网,应急简易厕所, 应急物资储备用房,应急卫生防疫 用房,应急直升机坪,应急消防设 施,应急监控,应急广播功能[7]。 在具体规划时,不同等级的避灾绿 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取舍。 (1)出入口的设置:对于封 闭式避灾绿地,一般至少设进口、 出口各两个,并注意与周边避难道 路衔接;出入口宽度以短时间能完 成避难为目标;避免阶梯式设置, 2.2 与各类避难场所统筹规划在城市,避灾场所除绿地外, 还有广场、体育场、操场、停车 场、学校、寺庙、开阔空地等,避 灾绿地规划应与这些避难场所规划 统筹进行,以形成城市综合防灾避 灾体系,系统发挥各类场所的防灾 避灾功能。 3 避灾绿地分类及主要设施规划 3.1 避灾绿地的分类根据避灾绿地的功能、服务 对象,同时考虑到与城市其它类 型绿地相衔接,将城市避灾绿地 分为4类: (1)市级避灾绿地:规模较 大、功能较全、服务对象面向全市 的避灾绿地。其内一般设抗震防灾 指挥机构、情报设施、抢险救灾部 队营地、直升飞机场、医疗抢救中 心和重伤员转运中心等;场地面积 一般应达到50h m 以上,地理位置 2 2.3 平灾结合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 增加,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在这种 情况下,划出大量的城市用地建设 仅具有单一防灾避灾功能的绿地显 然是不可能的,也会造成城市用地 38 JOURNAL OF CHINESE URBAN FORESTRY 2009 . 7 (4) 至少有一个进出口可以进出残疾人 的轮椅,路面材料应不易燃烧、溶 解,采用耐久性好的材料[3]。

   (2)道路系统:对于大型避 灾绿地而言,道路系统一般由以下 几类通道组成:紧急连外通道、救 援疏散通道、消防通道和紧急避难 通道。在具体规划时,应注意各类 通道的通行及其与市区道路的衔接 性。在道路宽度设计中,应着重考 虑以下因素:其一,功能的需求, 不同类型的道路承担着不同功能, 在具体设计时应保证其功能的充分 发挥;其二,建筑物塌落物等造成 的堵塞;其三,建筑物倒塌及周边 建筑落下物对避难群众的伤害;其 四,对重要的疏散通道要考虑防火 的需要。一般而言,主要避难道路 的宽度应大于15m 。

  (3)防火植被的规划:在避灾 绿地中,植物除应发挥其生态功能 和美化功能外,还应具备防止震后 火灾蔓延;减轻建筑物倒塌伤害; 减轻周边建筑物落下物的伤害等特 殊功能,因此在具体配置时,应注 意以下问题:一是选择耐火树种: 如臭椿、槐树、银杏、女贞、珊瑚 树、夹竹桃等;二是在绿地四周及 紧急避难通道两侧规划建设以乔木 为主的防火林带;三是疏密结合, 以为地震发生时受灾群众紧急出入 提供适当的空间。 (4)其他设施规划:包括直升 飞机场降落场地、救灾物资储备仓 库、救灾水源、应急厕所、紧急救 护场所、通讯、广播设施等。这些 设施的规划,应根据避灾绿地的等 级要求决定是否设置。如作为市级 避灾绿地,所有满足防灾避灾需求 的设施都应规划和建设,而紧急避 灾绿地,主要考虑其道路的通达性 即可。此外,这些设施的建设规模 也需根据其服务人群的大小进行科 学测算,规模小满足不了灾难发生 时受灾群众的需要,规模过大则易 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市避灾绿地规划

  像铁岭中等规模城市,空间相对开阔的城市绿地、公园是具有避难避灾功能的重要空间。破坏性地震或火灾等灾难发生后,居民可从受破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就近的避灾绿地,从而减少人员伤亡。但由于早期城市化水平低,市政资金投入不够,因而很难有一片固定的城市专门避灾绿地。所以对于铁岭来说更适合在城市公园中配合以避灾避灾规划设计及措施的规划手法。城市绿化地带在平时是城市公园,起到美化环境、市民休憩、生态补偿的作用;在灾难发生情况下是城市避难绿地,这样的规划考虑更适合铁岭的城市用地发展模式。具体而言,类似铁岭这样的城市避灾绿地,应当包括城市避灾据点规划;城市避灾通道规划;城市救灾通道规划;绿地出入口及周边形态;城市道路街道避灾设计;避难区域的避灾植栽;应急直升机场地、避灾公园的避灾设施的规划等。

  (一)城市避灾据点规划

  避灾据点是指震灾发生后,能够为居民提供安全避难的场所。避灾据点根据其规模的大小、设施的多少、交通的方便程度等因素,可以分级设置。

  1、一级避灾据点。一级避灾据点是震灾发生时居民的紧急避难场所,规划时应按各街区的人口密度和避灾据点的合理服务半径,均匀的分布于城区范围内。其设置首先要考虑自身的安全性,既要选择安全的地段,保证它与崩塌、滑坡、洪水等危险地带有足够的距离,又要有一定的规模;其次,,必须保证它的可达性,要与避灾通道有直接的联系,保证在震灾发生后,居民可以迅速到达。

  规划一级避灾据点多利用与居民关系最为密切的散点式分布的居住小区级绿地等小型集中绿地和小区的公共设施,如:小学、中学、社区活动中心等。一级避灾据点需要在城市详细规划中具体定位,在本次绿化系统规划中只标出示意性的位置。

  2、二级避灾据点。二级避灾据点是震后的避难、救援、恢复建设等活动的基地利用规模较大的城市公园、体育场馆、文化娱乐设施等。

  本次绿化系统规划中,将龙首山公园、植物园、人民公园、龙珠山风景区、帽峰山森林公园、文化公园、凤冠山公园等天水河公园作为二级避灾据点。

  (二)城市避灾通道规划

  市区内分布有东西向及南北向的潜伏活动带各一条,避灾通道应远离并避免穿越潜伏活动带。

  为保证城市居民的避灾行为与城市自身救援、城市对外交通联系等不发生冲突,避灾通道应尽量不占用城市的主干道。

  避灾通道多利用城市次干道及支路,将城市一级避灾据点和二级避灾据点连成网络,形成城市避灾体系。

  为保证灾害发生后避灾通道的畅通,沿街建筑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应小于5米,以确保避灾通道的安全性和避灾据点的可达性。并且在城市中设置救灾通道,这是灾害发生时城市与外界的主要交通联系,也是城市自救的主要路线,规划利用城市主干道作为铁岭市的城市救灾通道。

  (三)避灾绿地出入口及周边形态

  配备目的应该是能从入口以外的地方进入公园,使避难者很容易就能进入公园。避灾公园规划设计应尽量增大避灾公园的周界、与外部接触的轮廓线,以增加灾难发生时大量市民逃入避灾公园的机会。另外,尽可能与城市中的绿化带连接,增强绿地的连接关系,这样不但有更好的景观连续性,同时有能提供更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的可能性,亦可增强各避灾绿地的联系性。

  (四)城市道路街道避灾规划设计

  除了绿地公园会作为避灾疏散场所,周边的道路也显得极为重要。道路不单能够隔开建筑和避灾用地,更是形成一个缓冲带,缓冲大量的市民逃离入避灾绿地及作为建筑物倒塌地面的空间。因此,紧急避震疏散场所的避灾公园内外的避难路的宽度应有8~12m或更宽。另外城市街道应当成相互贯通的网络状,即使部分街道堵塞,也可以通过迂回线路到达目的地,不影响市民避灾疏散和抢险救援工作的展开。街道狭窄的老城区在改造时,应当增辟干道,拓宽路面、裁弯取直、打通丁字路,形成网络道路系统。由于地震灾害发生后人流、车流密度都很大,为确保人员的安全与交通畅通,避难路线与救灾通道不宜混用,而且在人流、车流高峰期实施交通管制,在避震疏散道路与救灾通道交叉口处设岗指挥交通。避难疏散道路应当避开易燃建筑物和可能发生的火源。

  (五)避难区域的避灾植栽

  气候温和,适宜植物生长,因而有先天的植物避灾的优势。避难区域的避灾植栽属于防火安全措施,为了隔离公园与火源的中间地带,避灾公园应设防火安全带,比如空地、小河流、耐火建筑、防火树林带以及其他绿化带等。而防火树林带中使用的树木应遣蔽率高、耐火力高。总的来说,植栽有以下作用:

  1、减轻火灾蔓延效果;

  2、减轻建筑物倒塌损害的效果;

  3、减轻从周边建筑物落下物的被害效果;

  4、作为界标的作用;

  5、避难生活的支持效果;

  6、心理上的效果。

  (六)避灾绿地的避灾设施的规划

  避灾公园平时可作为普通公园,合理布局各种避灾设施和普通公园的各种设施,设置后不影响公园的平时正常使用,那么在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考虑平时的利用:虽说是避灾公园,但设施的存在不能绐平时的利用造成障碍,并且要使平时的利用者的思想中能够意识到“平时是公园,灾时好避难”。

  2、考虑到弱者:作为避灾公园,要力求比通常的公园更周到详细地适应弱者。

  3、安全和耐震的考虑:考虑设施本身在灾害时对人造成的危害。

  4、停电时手动的考虑:设计即使没有电力、靠手动也能利用的设施。

  5、美观与心安的考虑:为了给人以“公园是抗灾害的地方”这样的印象,力求在设计外观上充分考虑其安全感。

  四、结语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城市综合避灾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受到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重视。铁岭市避灾绿地规划结合铁岭市现状情况,充分考虑避灾措施的系统性,提高城市绿地的避灾功能。提高市民避灾意识、居安思危,打有准备的避灾战。


  本文关键词:避灾绿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7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07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5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