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供水-用水复合系统协同度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供水-用水复合系统协同度实证研究
【摘要】:从供水和用水协同关系出发,基于协同理论构建中国供水-用水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供水系统、用水系统各自有序度及供水-用水复合系统协同度测量。结果显示:中国供水系统有序度不断提升,用水系统有序度波动较大,供水-用水复合系统的协同度长期处于较低水平。进而,提出以提升供水-用水复合系统整体协同度为管理目标,推进供水服务市场化改革、实现供水管理到用水管理理念转变、加强农业节水、缩小区域间供水-用水能力差异等建议措施。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商学院;河海大学世界水谷与水生态文明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ZD168) 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项目(IRT13062) 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项目(苏政办发〔2014〕22号) 江苏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江苏应用研究重大课题(14WTA009)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重点项目(14SSL10)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GLC011) 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273)资助
【分类号】:TU991
【正文快照】: 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基本国情和水情,当前我国用水效率低、浪费严重,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关键在于水资源协同管理[1]。各种《水资源公报》中,供水量等于用水量,现实中多将两者混为一谈,但两者“量”的一致不代表“质”的一致。供水主要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尹国耀;;乌鲁木齐市3E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7期
3 宋加升;;制造企业动态管理模式及其运行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
4 韩书成;濮励杰;;江苏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空间分异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5 李启华;陆倩倩;;基于和谐视角下的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贾知青;吴建民;;我国和谐社会地区差距的和谐度研究[J];当代经济(下半月);2007年11期
7 唐宏;杨德刚;乔旭宁;杨莉;王国刚;;天山北坡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9年05期
8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年04期
9 巫朝辉;刘双明;;福建省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郗英,胡剑芬;企业生存系统的协调模型研究[J];工业工程;200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寇晓东;薛惠锋;;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A];“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周勇;许倍慎;刘训芹;;基于协调度理论的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A];生态文明中的土地问题研究[C];2008年
3 尹洪英;徐丽群;黄晶;;动态交通控制分区探讨[A];2007第三届中国智能交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景丽娜;彭君;周宝同;;城市土地储备经营效益分析——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5 崔强;匡海波;李烨;;基于协同论和演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低碳协同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6 顾菁;薛伟贤;;高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A];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靳春晓;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园区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年
2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刘t,
本文编号:1300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300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