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给水管网三维渗漏计算

发布时间:2018-01-07 09:35

  本文关键词:给水管网三维渗漏计算 出处:《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给水管网 渗漏 土体 圆孔 水头损失


【摘要】:为了有效地展开管道的漏损控制,充分理解水压力和渗漏速率的关系.提出考虑漏损口周围土体影响的管道三维渗漏量近似计算方法.在假设土体饱和、均质及符合大西定律的前提下,通过将管道漏损口周围土体中的复杂渗流简化为以破损口为点源的球形渗漏模型,结合孔口出流推导漏损口渗漏量计算公式.推导过程中管壁考虑为非渗透性边界.通过实验对计算公式进行验证,实验结果和模型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结果表明,土体的存在对渗漏量有显著的影响.该模型有效地解释水头压力、土体性质、破损口孔径以及管径对渗漏量的影响,为管网的压力控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effectively expand the pipeline leakage control, fully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pressure and leakage rate. The approximate calculation method i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effect of soil around the pipeline leakage mouth 3D seepage. On the assumption that the soil is saturated, homogeneous and comply with the law under the premise of the Atlantic, the pipeline leakage mouth of complex seepage surrounding soil is simplified as spherical leakage model to broken mouth as point sources, calculation formula of leakage flow is leakage port with orifice. The derivation process of tube wall considering the permeability boundary. The calculation formula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nd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ode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oil had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leakage the model could effectively explain the head pressure, soil properties, and the diameter of the aperture effect of breakage leakage,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pressure control of pipe network.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478417) 国家“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121AA062608)
【分类号】:TU991.61
【正文快照】: 给水管网漏损是市政管网普遍遇到的问题[1],漏损控制也成为研究热点.在众多漏损控制方法中,给水管网的压力控制被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手段.在保证输送水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调整给水管网的运行压力,来减少管网的漏损量[2-4].为了有效地进行压力控制,需要充分理解压力和渗漏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健;宋安社;巩曰朋;;小城镇给水管网改造探讨[J];城镇供水;2000年05期

2 廖烈藩;给水管事故原因论证和对策探讨[J];冶金丛刊;2000年03期

3 赵洪宾,陈兵,伍悦滨;给水管网漏失预测模型的研究[J];给水排水;2001年10期

4 秦海平;市区给水管网建设的几点建议[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1年03期

5 秦玉壮;住宅小区给水管网管理[J];山西建筑;2002年06期

6 伍悦滨,赵洪宾,张海龙;用节点水龄量度给水管网的水质状况[J];给水排水;2002年05期

7 郑毅;给水管网调整规划的优化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7期

8 张立秋,张朝升,李淑更;在《给水管网》课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03期

9 许刚;朱汶迁;吴金民;;基于蚁群算法的给水管网改扩建优化[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03期

10 喻良;陈宇辉;;优选管径法在给水管网计算中的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晔;寇新建;;给水管网可靠性分析中的若干问题[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桂臣;蒋白懿;刘新;冯青;;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与探讨[A];2007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成立三十五周年纪念专集暨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黄金;张潇;;农村给水管网设计概述[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薛晓波;陈浩涛;;对汕头市中心城区给水管网规划的几点体会[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付踊跃;于涛;;论抢修节在给水管网抢修中的应用[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1卷)[C];2009年

6 俞国平;;给水管网最优化设计的一个方法[A];土木工程中计算机应用文集——中国土木工程学会计算机应用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81年

7 李慧博;柴立和;;给水管网的分形生长分析[A];第二届全国复杂动态网络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8 秦芳芳;王松岭;;大型给水管网系统水力计算方法的研究[A];2008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交流会暨全国水网理事会换届大会论文集[C];2008年

9 秦芳芳;王松岭;;大型给水管网系统水力计算方法的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邢丽云;;给水管网水力建模数据分析与研究[A];第七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S06:供水管网改造与运行管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刁克功;分区管理模式给水管网的水力分析与模拟技术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2 米子龙;水源切换对给水管网水质铁稳定的影响及控制特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3 佟慧妍;给水管网闭塞水中铸铁腐蚀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4 谢善斌;基于瞬变流动分析的给水管网事件模型基础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5 王洋;给水管网铁稳定性特性及控制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6 许刚;给水管网水力模型校正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钟丹;给水管网余氯衰减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艳;给水管网的污染物入侵流量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陈宇辉;给水管网动态模型维护与校验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10 黄亚东;给水管网水质传感器优化选址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浩;小城镇给水管网渗漏预测及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2 叶晖;基于反分析理论的给水管网管段摩阻系数计算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3 吕健;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给水管网运行优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王超;基于改进型自适应粒子群算法的给水管网优化设计[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5 韩胜;给水管网经济流速影响因素与计算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赵娟;给水管网可靠性与优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7 肖朝红;深圳市宝城片区给水管网现状评估[D];清华大学;2015年

8 平俊晖;基于智能监测系统的给水管网调度方法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9 刘昌宏;给水管网末端管型对水质的影响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10 严程;基于MATLAB的阎良区武屯镇给水管网优化设计研究[D];西安工程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92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1392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2b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