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
本文关键词: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随着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也越来越多,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借鉴。
众所周知,建筑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管理的有效性是维系建筑工程项目进行流畅性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这也就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必须要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管理职责,保障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1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针对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来说,加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角度来看,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执行能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其施工的顺畅性,尤其是避免因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导致工程项目施工的中断,进而影响到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也就是说,建筑工程安全管理是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必不可少的关键点;(2)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筑企业方面来讲,做好安全管理的意义和必要性也是极为明显的,尤其是对于建筑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而言,安全管理在避免安全事故发生的同时,必然就会减少或杜绝该方面的额外支出,进而有效地控制了工程的造价,对于最终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另外,这种安全管理工作的贯彻落实还能够有效保障建筑企业社会效益的获得,为企业赢得更好的社会声誉,进而促进企业未来更好更快的发展;(3)从整个和谐社会的发展来看,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也是极为凸显的,尤其是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而言,其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当前可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建筑项目施工中一旦发生了安全事故,必然就有可能导致人员的伤亡,而这种人员伤亡问题一旦出现的话,必然也就会给受害者本人和家庭造成重大损害,进而就会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进程。
2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新发展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发展来说,随着当前建筑工程项目的不断增多,其表现出来的新特点和新要求也越来越多,并且其安全管理的难度也正在不断加大,安全管理跟不上就很有可能会出现较为严重的安全事故,必须要进一步地加强相应的关注和控制,切实提升相应的安全管理水平,具体来看,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随着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人员流动性的不断加大,其具体项目中施工人员的不定性越来越强,这就必然会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的难度,尤其是对于定岗人员管理来说,变得更为困难;(2)因为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难度和要求正在不断提升,因此,相对应的安全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要求就会表现出一定的问题和缺陷,影响最终安全管理的效果;(3)从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来看,其中出现的危险操作越来越多,不仅仅是露天作业越来越频繁,高空作业也变得越来越多,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地下作业以及水下作业等,这些难度较大的施工操作,必然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风险,也就会给相应的安全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压力,影响其最终的安全管理效果;(4)从当前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各方面单位和人员的角度来看,随着建筑工程项目复杂程度的不断提升,其涉及到的管理方面也越来越多,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也就显得越来越必要,但是其协调的难度也随之增加,这也就更需要在今后的安全管理工作中,切实保障各个方面都能够围绕着安全管理工作来努力服务,最终切实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落实效果。
3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
3.1提升安全管理的重视程度
对于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工作来说,要想切实加强其安全管理的实效性,必须要首先从相应的安全管理重视程度入手,保障这一安全管理工作能够得到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进而才能够对于该项工作的实际操作投入相应的人力资源以及资金,促使其更好地落实,而为了提升其重视程度,必须要加强相应的宣传教育,向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阐述安全管理工作的必要性以及发生安全事故的严重后果,进而促使安全管理工作能够深入人心。
3.2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制度约束也是做好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条件,对于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其相应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做好安全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健全安全标准体系,这是确保安全管理工作落实效果的一个核心要点内容所在,只有这一安全标准体系得到了相应的健全和完善,才能够给后续的安全管理工作以明确的准则,促使其按照这一标准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2)加强对于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的落实也是保障其相应安全管理工作效果的一个重要条件,安全管理工作要想切实得到提升,就必须要重点针对相应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保障每一个建筑工程负责人都能够切实肩负起属于自身的安全责任,进而才能够确保其安全管理工作的履行效果,最终提升安全管理的水平;(3)对于具体的安全管理工作来说,要重点从预防以及处理两个方面进行控制,也就是说不仅仅要建立完善的安全预警制度,尽可能的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还应该完善相应的安全应急制度,针对已经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行及时高效的处理,保障该项工作的处理效果,尽可能地减少安全事故对建筑工程项目的不良影响。
3.3加强施工人员的管理
在具体的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安全事故的发生都和具体的施工人员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因为自身的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足就有可能会对相应的操作产生一定的误差,进而影响其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施工人员在施工中的职业素养不够,玩忽职守现象比较严重,进而就会导致其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分心现象,也就不利于其对于整个施工过程的控制和掌握,进而如果其在操作一些危险程度较高的施工工序时发生该问题,必然会导致一些安全事故的发生;基于这些因为施工人员自身的原因而导致的施工安全问题来说,在今后的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管理过程中就应该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审查和控制,尤其是要加强对于施工人员选拔和管理的控制,避免出现一些滥竽充数的施工技术人员,并且还应该在这些施工技术人员的应用过程中尽可能地的提升施工人员的素质水平,对于一些素质较差的农民工人员也应该给予相应的培训和指导,重点针对相应的安全教育采取相应的培训操作来提升其安全水平,保障其能够在施工中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除了这种安全意识的培养之外,还应该重点针对其相应的安全操作水平进行相应的培训,结合其自身的施工操作技术进行有目的的培训和指导,进而便能够在较大程度上保障其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也就避免了在施工中出现相应的施工技术操作失误,进而规避了这一方面原因导致的施工安全问题产生。
4案例分析
Xxx工程公司是国家一级房屋建筑资质,在一次季度安全大检查过程中,要求各分子公司及项目部按以下要求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1)深刻反思,强化危机意识。各单位要深刻汲取事故等事故教训,深刻反思事故根源,增强危机意识,以本次安全大检查为契机,消除麻痹思想,防止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促进公司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2)细致排查,加大检查力度。各检查部门要依据检查表对各在施工程存在的隐患、问题进行细致的排查,不仅要查现场,而且要对相关配套资料进行查阅,体现动静结合的问题查找方式,不断加大检查力度,深挖安全隐患。(3)查清隐患,及时消除事故根源。各检查部门参检人员要在检查前熟练掌握所查专业检查标准,清晰了解此次检查的重点、要点,做到认真检查,不留死角,对存在重大隐患的,要跟踪监督隐患整改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各类隐患。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切实加强对建筑工程项目安全的管理和控制是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一个核心要点所在,并且从当前我国现阶段建筑工程项目的发展现状来看,其施工复杂性正在不断提升,进而也就导致了安全事故数量不断增加,并且安全事故的发生所带来的危害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恶劣,因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越发突显,也正因为这一发展趋势,当前要想切实做好该项工作却并不容乐观,需要切实加强对整个建筑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个可能会影响其安全性的因素进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
参考文献
[1]王燕.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的措施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09∶70.
[2]刘沛均.探讨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江西建材,2014,21∶290-291.
[3]李广勇.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研究[J].门窗,2015,06∶167.
[4]马丽娟.探讨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J].四川水泥,2015,06∶346.
[5]李达,李前川.浅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科技资讯,2012,12∶159.
[6]高翔.论述加强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措施[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148-149.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结果,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建筑创作中地域文化精神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1、引言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建筑文化是人们的观念形态在建筑上的反映或体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具有时空性、地域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由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自然条件的不同,出现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建筑作为文化传承的一种表现形式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与当地文化产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文化的发展和进步,既包含了传统建筑文化与现代建筑文化的融合,也体现了民族性建筑文化与世界性建筑文化的渗透。
2、地域文化与建筑
2.1地域文化的创作思潮起源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内文化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地域特征、历史状况等的不同,形成了文化的地域特征,这些特征是动态的、发展的。建筑作为一个地区的产物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之中,建筑的地域性就表现在地区的人文历史的环境之中,形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人们长期生活所积淀的历史文化传统。
1964年,伯纳德·鲁道夫斯基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轰动一时、名为“没有建筑师的建筑”(ArchitectureWithoutArchitects)的展览并展出了同时出版的著作《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以后,被人们忽略的地域文化被重新发掘出来。
2.2地域文化的内涵
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在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因素等多重要素的综合作用下,逐步孕育和形成的,主要包括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
地域文化的特征一是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域性不仅是方位和区域的概念,而是包括了气候、土壤、植被、资源等自然环境条件以及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二是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各地的文化形态是在几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点,并延续下来长期影响着这个地区的人们。三是具有相互渗透和包容性,地域文化并非狭隘的排他主义,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础上,提取文化中更本质的东西,致力于把当地文化用先进的理念表达出来,一定条件下能主动与外来文化共生、融合。
2.3地域文化与地域性建筑
地域性的建筑来源于人们适应了当地气候、环境、地形、材料等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的地域特色孕育着不同的建筑文化,而不同的建筑文化也影响着不同的地域特色。比如,我国的西部高寒地区,人们用石块垒砌,建起了各式各样的山地建筑,满足避风、挡雪、保温、御寒的需要;黄土高原及漠北戈壁雨量稀少,气候干燥,人们利用山边、土坡挖洞筑房,建起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生土建筑;湖南西部地区气候潮湿,盛产竹子,所以最典型的民间建筑是以竹子为材料的吊脚楼。这些地域性建筑因受到当时当地的地理、气候、交通、经济及政治等条件的制约,在建造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建筑形式不拘一格,很好地融入大自然之中,显示了一定的实用性、经济性和生态性。
3、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缺失现象与应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文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巨大的建设量和建筑设计团队,并没有改变建筑品质的滞后现象。
经济全球化带来巨大经济财富,同时也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逐渐弱化,我国旧的城市建筑个性特色在不断丧失,新城面貌越来越缺乏独特的艺术魅力,空间结构混杂而繁乱,环境缺少新意。当下,我国建筑设计出现了两种弊病,第一种是对西方现代建筑形象的生搬硬套,既不讲求民族和地方固有的文化内容的表现,也不讲求在与周围自然和人工环境的文脉继承协调下的创造,更愿意接受一种流行的、由建筑师个人的喜好而定的某种形式的支配,浅薄地追求某些时髦的手法,建筑创作成了不能表达语义的华丽辞藻的堆砌。近年来,在建筑设计方案的评选中追求“崇洋媚外”、“攀高斗富”、“稀奇古怪”、“高档气派”的风气愈演愈烈。以北京为首的“国家大剧院”、“中央电视台”、“鸟巢体育中心”等设计方案均出自国外建筑师之手。
究其原因从整体上看,一方面是我们的设计水平和国外建筑师比,特别是执业精神确实存在差距,另一方面是文化的不自信,建筑创作缺乏地域文化的支撑,因而缺少了创造的源泉。
反过来,某些西方文化成为了建筑设计中的潮流,西式风格建筑被当成了一种文化产品不断的进行着复制和传播。第二种是对中国古典建筑形象的简单模仿,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丰富性和它的卓越成就缺乏深入的甚至基本的了解,独立创造的意识和超越的意识淡薄,虽然喊着“民族化”的口号,但在什么是传统,以及传统如何与现代相结合的问题上,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针对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缺失所造成的各种问题,中国的建筑师们应该深刻反思,一要积极应对外来建筑文化的冲击,勇于探索现代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正确把握外来文化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要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体现地方个性,整合自然环境中的建筑语汇,设计出能延续人文传统特征的建筑空间和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建筑。三要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统,深刻领悟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比如,对于中国古典建筑,孤立的单体建筑一般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的组合序列来取得;中国建筑艺术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建筑物质性、功能性的形体本身,更多的是建筑所蕴含和传承的民族的、国家的思想、情感、观念、意识等精神性的中国文化的精髓。
4、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4.1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现代建筑设计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还应该借鉴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的理念,充分考虑各个地域、各种文化背景、各个层次人群在空间中的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处理好人、自然、建筑之间的和谐关系。因地制宜强调的是建筑与场所的和谐关系,最大限度地适应不同的地形地貌,实现建筑内外空间的和谐统一。
建筑师应选择来自于传统民间建筑中具有民俗意味的空间形态、建筑形态、构造方式、及细部等方面的形式或构思来进行创作,在满足现代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表现地域特色及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4.2承载人文精神、体现民族文化
人文精神源于深厚的地域文化,人们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产生的宗教、积淀成的习俗等,共同构成了影响建筑发展的一种本质力量——人文精神。我国传统文化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成为我们探索现代建筑设计民族化、地域化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体现设计民族性、地域性的文化基础。建筑师应关注地域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髓,探索地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交汇点,将当地的人文、风俗、生活习惯、地域特色等软文化要求与建筑人性化设计进行有机融合,以此表达人文精神。
4.3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继承
地域性对建筑的影响是一个建筑与环境不断推进、优化的探索过程,它们之间存在着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互相推动向前发展,只有主动适应时代需求和不断地创新,地域性建筑文化才能长久的延续和发展下去。因此,现代建筑创作应植根于本土文化,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精髓,实现地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融合,并使其共生、共融,让设计作品充分展示出民族文化的特色,增强创造性。现代建筑设计可以在地域性建筑形式的基础上通过概括,变体,解构,重构等方式,完成形式上的“差异性转变”,从中激发新的创造性,形成自身的独特风格。
5、地域文化的发展
5.1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一些国家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国际式”文化取代地域性和民族性文化的现象,传统文化受到严峻考验。我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许多特点,如建筑群的总体布局因地制宜,富于变化;建筑造型丰富多彩;空间分隔灵活多样;室内装饰讲究内涵;色彩运用五彩缤纷;庭园绿化含蓄活泼,变化万千,内容及形式十分丰富。从历史的角度看,在建筑设计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不是孤立和对立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在现代建筑创作当中强调创新和时代精神,并非排斥传统和地区特色,弘扬的目的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又必须在原有的文化根基上发展。因此,建筑师应重视吸收地域建筑文化的优秀传统,努力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点,按现代建筑的功能要求,探索和追求适应人们生活发展的新方向,促进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和而不同”。一方面以现代化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义,传其神”为原则,使建筑既简洁、明朗、注重功能、强调环保、减少污染、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另一方面将传统设计因素加以提炼和简化,让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因素更加完美的结合,创造出体现中国形象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
传统建筑风格的当代表达最突显的案例当属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见图1)。国家馆以整体大气的梁柱结构、斗冠造型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要素,同时也兼顾了现代建筑科学,简约化的装饰线条,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美与结构美。“东方之冠”作为一种视觉产品,既有创新,又有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的美学价值,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5.2西方文化的吸收与借鉴
不同的建筑模式总是与不同的文化模式相对应,在中国“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等传统观念影响下,建筑讲究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结合,侧重以群体组合塑造空间;而传统西方文化则以理性、和谐、秩序为美,突出单体建筑的形体美,追求规则的几何形和标准的尺度。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西式的建筑风格已经成为当今的流行趋势,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正逐步被边缘化。为此,当代建筑师有责任保持建筑文化的民族性,继承发扬优秀的地域文化传统,在吸收与借鉴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将西方文化元素融入到地域文化中。强调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并非排斥外域的优秀文化,相反,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要有意识地汲取西方先进文化的精神、吸收它的科技性,在发扬自己本土文化的基础上,利用地域文化优势、借鉴外域文化精华滋养自己,使地域建筑文化在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的同时,又不失去自己的精华。
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可在现有文化的整体感觉中寻找灵感;在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及地域性中夯实基础;在历史文化与地域文化的积淀中吸收养分;在传统审美意识与现代审美意识相结合中不断探索;利用当代科技手段及科技观念拓展建筑创作的领域。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有时代感和民族性的崭新的现代建筑。
SOM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上海金茂大厦(见图2)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金茂大厦塔楼平面双轴对称,提炼中国“塔”的形意,外形柔和的阶梯韵律,勾勒出刚劲有力的轮廓线。设计并没有简单复制中国古代密檐塔的建筑形式,而是汲取了中国古塔的神韵,结合当代的审美需要与技术要求,把密檐塔建筑形式以元素符号形式加以创新和重新组合,从传统中提取满足现代生活的空间结构,从更深层的图2-金茂大厦图3-北京香山饭店文化美学上去寻找交融点,用吸收与借鉴的理念以及精良的做工和完美的尺度来表现历史文化和现代精神。
5.3地域性文化的挖掘与提炼
有意识地保留地域性文化传统,将使得建筑设计更富有民族的地方的风格。传承地域性文化不是简单地就设计中的形式、色彩和空间形式等方面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模仿,而是要研究和认识形式所拥有的设计思想和艺术精神,真正理解地域文化的本质内涵,结合现代材料和地方特色材料,构建一个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空间,创造出既有地域文化底蕴,又有时代感的建筑和空间环境。建筑师在设计中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包括气候、环境、资源等因素,尽可能地顺应、利用和尊重富有特色的自然因素,创造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美好环境;二要对各地不同民俗文化、地域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文化遗迹、建筑进行整理,提炼出独具特色的造型。三要对地域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文化加以凝练,将某种形式语言进行分析、概括、吸收和消化,并进行一定的夸张和变形,使设计给人以新感受。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见图3)获得成功的真正原因,就是他寻找到了中国建筑文化的基因要素,并把它们提炼、整合,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成为贝氏特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香山饭店试图利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贝聿铭先生用简洁朴素的、具有亲和力的江南民居为外部造型,将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营造手法,巧妙地融合成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运用空间序列的连续性,又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庭院深深的美学表现,表达出一位当代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之路的思考。
6、结语
地域文化是人们生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下,不断创造、不断发展的结果,地域文化也会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建筑文化的发展必将呈现多元化和兼容并蓄,建筑创作提倡时代性、民族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因此,建筑师只有从文化的层面来审视建筑的内在价值和意义,透彻理解和领悟地域文化的内涵与外延,才有可能创作出不愧于时代的真正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齐放.城市地域性文化与建筑设计[J].魅力中国,2010,12:392.
[2]何镜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J].建筑学报,1996(3):10.
[3]邹德依,刘丛红,赵建波等.中国地域性建筑的成就、局限和前瞻[J].建筑学报,2002,(5):4-7.
[4]唐瑶,贾尚宏.地域文化在现代城市建筑设计中的表达[J].四川建筑,2011,31(2):45-47.
[5]付云松,金永超,蒋正跃等.对中国建筑方针的再认识[J].中外建筑,2013,(6):58-59.
《建筑创作需要吸纳和融合地域文化的精神》相关文章:
1.建筑创作思维探讨
2.试析建筑创作思维的培养
3.建筑创作的哲理性思考
4.当前我国建筑创作的发展方向与设计形式分析
5.建筑创作中地域化问题的探析
6.建筑论文|建筑整体设计-建筑创作和综合技术
7.建筑学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8.论地域化建筑创作思潮中的文化含义
9.建筑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建筑工程建设在建筑的策划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中将会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预测,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建筑策划与建筑创作关系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月吐吕众所周知,无论是多么知名的建筑师对于建筑的设计都需要进行一段时间的思考、酝酿及策划等,而不是建筑设计信手拈来建筑策划与建筑的设计之间关系紧密,同时建筑策划也对建筑设计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建筑策划中策划人员常常需要对建筑工程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要求,并且在策划的过程中确定此建筑的设计风格等等因此,建设方必须重视策划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合理地处理好策划与设计之间的关系.
一、建筑工程中建筑策划的主要内容
建设工程中建筑策划主要是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的设计根据,合理地处理好建筑使用者与设计师的心愿,以此来保证建筑工程竣工后不仅仅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而且获得较好的利润和环境、社会效益建筑策划实则就是帮助投资者、建设开发人员做决定,与其有所不同的是建筑策划是利用科学的理论知识来对建设的前期设计方向进行合理的定格举个例子来说:比如开发商在某地看中一块地,并感觉此地方建设一个娱乐场所将会有很大的利润的,这时,开发商就需要联系一些专业的建筑工程人员对此项目进行论证、策划,对此建筑日后利润空间进行预估,提出一些良好的建设意见,同时,在建筑策划过程中还需要对建筑的周围环境进行一些细致的调查考虑,这样才能保证建筑设计更加合理建筑工程中建筑策划内容主要有以下部分.(1)确定建筑工程的建设目的(2)合理地考虑并把握建筑所在地周围的社会、商业以及自然环境.(3)明确建筑内部一些要求条件,比如说居住者对建筑的概念方面的要求,建筑面积、房间等等(4)对建筑的空间的实际大小进行合理的规划预估,保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5)对于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机械、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罗列.(6)对本建筑工程的一些特殊要求进行综合考虑。
二、建筑工程中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的必要性
当一个建设工程项目完成规划环节后,相应随之而来就是建筑的策划环节,它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建筑策划在建设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其主要有以下两方面.(1)建筑策划使得建筑工程的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证了建筑工程中建筑施工单位能够获取一些利润,而且对于建筑的开发商来说,在后期的建筑使用中也能从中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2)建筑策划为后期的建筑设计提供有效的方向,并且能够在后面的设计中保证建筑不仅仅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还能够确保建筑符合节能环保的理念,为用户提供最完美最全面的建筑设计.
三、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1.建筑策划将为建筑设计提出问题
建筑工程建设在建筑的策划阶段对建筑工程项目中将会出现的一系列的问题进行预测,在预测问题后还将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合理有效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比如,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出现一些开发商或者用户要求不明确的地方,作为建筑的设计在此时并不能妄自推断,应该及时地联系建筑工程的管理单位进行详细的询问因为,我们都知道建筑工程并不是一个很小的项目,如果一旦在设计中出现一些问题,将直接导致后面的施工也随之出错,严重时还会导致建筑工程全面返工,重新建设那样不仅仅会给工程建设单位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造成建筑工程延期,给开发商带来一些不便,甚至根据合同要求会进行索赔.
2.建筑策划为建筑设计指明方向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一个明确的方向,没有方向的工作和劳作可以说是机械式的工作,是不会有所成就和发展进步的建筑策划首先考虑整个项目的价值目标,而这个价值目标将是通过对这个项目中各个方面需求的研究而得出建筑策划要对一个建筑所有可能的需求,如文化、人文、环境、经济、技术、时间、美学、安全等价值因素进行研究,经过对各个方面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主要需求主要需求也许很多个,有了这个主要需求这个建筑项目的目标就确定下来,在建筑设计中建筑师将围绕着这个目标进行其他毫无关系或较小的需求在策划中减去,这样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将不会出现无用功而提高了效率.
3.建筑设计检验建筑策划的合理性
在建筑工程设计前,建筑师也将参与建筑的策划工作,并会在建筑策划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在建筑策划阶段出现的疑难问题,建筑的策划者将会与设计者同时参与问题的探讨,并且及时地使其得到解决,提高建筑工程的策划质量以及效率4.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共同引导创新.
现代建筑可以说是一种美学的艺术,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建筑师也常常需要对当前世界的主流文化以及流行风靡一时的事物进行关注,这样才能具有建筑设计的灵感当然,生活是最大的灵感宝库,只要我们用心去审视生活审视周边,我们会有许多与众不同的发现,正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建筑的策划有时也会像一双眼睛一样,为建筑的设计带来一些设计的灵感,有时策划工作人员的一句话一个字都会对设计人员产生一些影响,甚至有时还会改变设计者的整体思路.
四、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
我们常常说建筑工程中建筑的策划对建筑的设计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当然,到底其作用有多大,那些作用又表现在哪些方面?我们将在下面就对此进行详细的论述说明.(1)建筑工程中建筑的策划为后面的建筑设计指明了建筑将要发展的方向,并且在此过程中策划工作人员还需要对于建筑设计的环境条件进行调查分析,并指出制约条件.(2)根据开发商或者建设单位建设要求,建筑策划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优化建筑的建筑标准和质量同时,这也将为后面的建筑设计减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3)建筑工程的建筑前期策划为建筑设计提供了科学的设计依据,这样建筑设计就可以做到科学合理,并且对后面的建筑工程施工阶段也有一定的保障,提高了施工的质量和施工的进度.(4)建筑的策划是一项建设工程的前期工作,而且我们都知道在建筑工程中所有的工程建设工序都是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的,建筑策划的好坏无疑会对后面的建筑设计产生一些影响的.(5)建筑设计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可有丝毫的误差和错误,建筑的策划也是为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前的分析解决,减小了设计中问题出现的概率.(6)建设工程中,建筑策划往往是影响预测后期建筑建设的工作,对建筑工程的正常进展有着一系列的影响,我们作为建筑工作人员需要从全方位的考虑建筑策划方案,以制定出最优的建设计划.
五、结语
由上述对建设策划的内容的介绍以及对其建筑工程中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的细致的分析,同时我们还对建筑策划对建筑设计的作用进行探讨,我们了解到建筑的策划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建筑策划的重要性无论对于建筑建设的前期的建筑设计来说还是对于后期的施工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建设过程中作为我们的建筑策划单位,必须要对建筑工程进行严密的前期建筑策划,做到先策划后设计,以保证后面的建筑工程的设计不受影响,使得建筑工程项目能够正常地开工,并保质保量地完成.
参考文献:
[1]刘朝鹏,朱相臻.浅析建筑设计前期的建筑策划[J].辽宁建材,2011(03).
[2]梁韬,曹亮功.建筑策划在科技园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以中关村软件园设计为例「J].福建建筑,2012(01).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中关于施工技术水平也有所推进,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土建工程高层建筑结构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对于土建工程的不断推进,在建筑工程中的设计思想也在有所变化,无论是在建筑中的平面设计还是在纵向的外形设计方面,不仅设计要求有所变化,对于建筑难度上也有所提升,这对于建筑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建筑设计要求,本文中就是对于现实的土建工程设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土建结构之中的设计理念,设计中的重点方向以及在设计工序等环节中重点分析。
1、对于在桩基础设计与施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桩基的设计中由于仅能达到最高承载力量而无法满足设计标高要求,对于这样情况发生,可能是由于两种原因造成的,其中一种就是在地质方面的报告存在误差,而桩的真实能够支撑的力量大于最初的估计数值,这就要求能够现进行试验,尝试性的应用桩进行承载测试,这不仅能够确定出来所需要的长度以及能够承担的最大重量。另外一种原因就是地面土层所产生,做一个例子,比如在地面的沙土中含有比较大的水分,沙土与沙土之间形成的空隙也比较大,这就可能产生地层不牢固,如果相反则可能早成无法将桩基置入土中,这就要求能够针对于这样的情况,实现施工措施方面的改进。最先解决的就是制定合理的施工环节,在工程程序方面要有所先后环节。
(2)沉降计算。设计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不少问题如:摩擦型桩未进行沉降计算违反了GB50007-2011第8.5.13条;高层基础与裙楼基础未设置沉降缝,未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差异沉降及影响,违反了JGJ3-2010第12.1.9条规定;在同一整体大面积基础上建有多栋高层和低层建筑,未按GB50007-2011第5.3.12条规定进行变形计算;同一结构单元采用了不同的基础形式,未进行沉降计算,违反GB50011-2010第3.3.4条。
(3)对于桩的长度与细度之间的比例,目前的一些工程设计者,在施工设计阶段都是以长与细之间的关系进行工程中对于桩的长度与直径上的控制,这可能会造成在工程中不必要的桩的损失。在工程中对于长细之间的比值是能够增加桩本身的稳定性,避免压弯,这就需要能够考虑到施工上的条件要求,尤其是承桩由于有一种比较强大的力量支撑,在桩的顶部能够在竖的方向的力的作用下,如果桩的直径比较细,就可能会产生一种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的稳定性能失衡的状态。
2、结合我国土建工程中关于抗震设计方面所存在的问题
2.1在建筑高度方面所形成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水平的不断发展,对于建筑中关于施工技术水平也有所推进,而对于相关的建筑结构中科学技术方法而言,能够按照目前国内对于高层建筑中的结构技术相关规定而进行,针对一定的建筑结构模式,在高层建筑中形成一个比较合适的高度水平。可是就目前在建筑高度方面所形成的问题都是由于建筑高度方面所造成的,现实施工过程之中,有一些比较高的建筑并没有符合建筑高度要求,他们的高度远远超过了适合的高度数值,一旦发生在建筑物高度上的相关问题,就可能会有其他方面中的很多问题发生,超出很多相应规范要求,而材料的延伸性能方面也就完全发生变化了。
2.2目前在建筑结构体系中出现问题
(1)关于框架结构出现的问题
框架结构主要是通过梁.柱等构件在节点处的连接而形成的一种承载结构。这种承载结构在建筑平面布局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但是伴随着建筑结构越来越高,框架结构底部梁.柱等构件在水平载荷的作用下剪力和弯矩都大幅的增加,从而使得配筋量也随之而增长,这会给建筑平面布局和施工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框架结构受到建筑结构层数的限制。
(2)关于剪力墙结构出现的问题
在钢混结构中一般会采用剪力墙承重,剪力墙承重就是将钢混墙板替代框架结构中的梁.柱等承重构件,剪力墙承载所有的水平载荷和竖向荷载,如重力载荷.风载荷以及地震载荷等,此时,剪力墙的就犹如是一根悬臂深梁,底端嵌固,在水平和竖向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弯曲和剪切变形构成水平位移,相对于框架结构来讲,空间和水平位移小,抗震性能好,但是混凝土的用量很多,导致自重比较大,房间格局不能随意改变。
3、关于轴压比形成问题
在当前的高层建筑中,为了达到控制轴压比的目的而使得柱的截面尺寸偏大,而控制轴压比是为了让柱在大偏压的情况,避免钢筋在没有达到屈服极限时混凝土遭到破坏,建筑结构的延性与柱的塑性变形能力关联很大,柱的塑性变形能力越大,则建筑结构的延性就越好,一旦发生地震,吸收和耗散的地震能力少,则建筑结构就很容易遭到破坏。
4、关于土建工程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方面介绍
4.1所涉及的抗震设计原则
一般情况下,建筑结构应该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抗震设计计算:
(1)在高层建筑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最后分别进行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震计算,不同方向下的水平地震作用由各方向抗侧力构件进行承担。
(2)在建筑结构中若有斜交角度大于15℃的抗侧力构件,最好对各个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分别进行考虑。
4.2在抗震设计中体现的计算方法
当前,对于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底部剪力法。当建筑物高度小于四十米,且质量.刚度分布均匀.以剪切变形为主时,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抗震设计计算。此种方法是将地震作用看作是等效静载荷,从而计算出结构的最强地震反应。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主要是利用振型分解以及反应谱理论计算结构的最强地震反应。
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在建设行业中对于土建工程要求也有所提高,随着建筑工程中的设计思想不断所变化,无论是在建筑中的平面设计还是在纵向的外形设计方面,关于设计方式都会有所变化,而在建筑难度上也会有所提升,这不仅对于建筑设计人员技术上要求更高,同时在建筑结构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建筑设计要求,本文中就是对于现实的土建工程设计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对于土建结构之中的设计理念,设计中的重点方向以及在设计工序等环节中重点分析。在土建结构中对于桩基设计以及在抗震设计方面的工作重视,是目前在土建工程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研究方向,在建筑的施工环节中做好相关建筑工作,就是能够最大限度的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参考文献:
[1]陈维东.土建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05).
[2]李志勇,高晓静.浅谈土建工程结构设计问题[J].城市建设,2011(03).
[3]和佳一.浅谈土建工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2).
生活给水管道与室外消防给水管道分开设置,以下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古建筑消防特殊性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引言
古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建筑体,其消防隐患与消防设计不同于其他建筑,主要表现在:①建筑物耐火等级低,安全疏散方面存在诸多问题;②古建筑往往因其宗教特点,不可避免地会有焚灯燃香的祈愿活动,稍有不慎极易引起火灾;③古建筑往往远离城镇,消防力量不易到达;④建筑物多成片分布,容易引发连续火灾;⑤建筑年代久远,避雷设施不完善,容易引发雷击火灾;⑥缺乏专项的古建筑消防技术规定;⑦现代消防手段极易破坏寺庙原有风貌;⑧使用人员的自防自救能力差。正是由于上述古建筑的特点,下文将通过一个工程实例来阐述古建筑消防的特殊性。
1项目概况
本项目位于重庆市某县,所保护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也被尊为“西南佛教禅宗祖庭”,在中国及东南亚佛教界都具有重要地位,历经三百五十多年,气象恢宏,香火鼎盛。
全寺占地面积8.18hm2(含柏树林和尼姑庵),现有建筑面积17 086.4m2,其中文物建筑本体面积8 966.6m2,非文物建筑面积8 119.8m2,在保护规划完成后建筑面积将达到18 691.6m2。寺院坐东朝西,殿堂为木石结构,有关圣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破山塔、大悲殿、藏经楼等七重建筑。工程项目平面见图1。
2消防系统的选择
2.1消防系统原状
寺院西北面和东南面有天然河道,河水为Ⅲ类水质,水量保证率不小于97%。在古时,寺庙消防主要以这些天然河道为消防水源,在每栋建筑前设置消防水缸作为原始消防取水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对本寺院修复的过程中,增加了室外消火栓系统,但消火栓系统管道多布置成枝状,很多地方难以满足两股水柱同时到达且对建筑原貌有一定影响。
2.2本工程消防系统的选择
针对古建筑,国家尚无专门的消防设计防火规范,《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以下简称“建规”)及江苏省《民用建筑水消防系统设计规范》(DGJ32/J92—2009)都规定古建筑内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但没有明确规定是否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上海市《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DGJ08—94—2007,J11056—2007)规定: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点砖木或木结构的古建筑,宜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同时应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建筑消防系统根据使用灭火剂的种类和灭火方式可分为下列3种灭火系统:
①消火栓给水系统;②自动喷水灭火系统;③其他使用非水灭火剂的固定灭火系统。针对以上3种系统并且参考现有规范的规定,在此次古建筑修复设计初期做出讨论筛选。
通过表1对古建筑修复中3种灭火系统优缺点及经济性比较,可以得出:消火栓给水系统对水质、水压的要求比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低,,且系统简单,管道数量少,投资也远小于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相对于气体灭火系统,建筑灭火器对建筑物的构件及密闭性要求小且系统简单,投资少,占地面积小,可操作性强。经报请当地主管消防部门审批同意,修复古建筑采用消火栓水系统及灭火器保护,以最大可能保留古建筑原貌。
本工程最大建筑物高度12.6m,一层层高3.73m,水源由市政给水管道供水,根据业主提供资料,市政给水接口在寺院东南面和西北面,管径为DN200,接口点压力0.4MPa,能满足消防系统所需水压及水量的要求。
3消火栓给水系统的设计
最终确定该工程采用消火栓灭火系统,而该古建筑内的消火栓给水系统具有其特殊性。为了保证建筑原貌与使用,将从消防管网布置、消火栓布置及水消防系统的维护3方面进行阐述。
3.1消防管网布置
3.1.1室外环网布置
生活给水管道与室外消防给水管道分开设置。本建筑群外侧设有消防环道,室外消防管道沿消防环道成环,管径DN200,室外消火栓最小栓口压力0.3MPa。考虑到建筑群毗邻天然水源,且消防车容易到达,因此在西北面和东南面分别设置2个水泵接合器,每个流量按15L/s计算,使消防车无论到达以上两者中任一地点都可以满足室内外消防用水量要求。
充分利用原有设施。在此寺庙建筑东面有一座高20多m的弃用水塔,水塔储水能力V=30m3。在此次工程修复过程中,把水塔重新利用,改建为消防水塔与室外消防环管连接,水塔可以提供0.2MPa水压,为初期火灾提供可靠的水量、水压保障。
3.1.2室内环网室外化布置方式
根据建筑群的整体结构分布来看,整个建筑群以七大建筑为中轴左右几乎对称分布,建筑之间紧密衔接,消防车等后期消防设施难以进入建筑群内。本工程设计把整个建筑群所在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把建筑物及其室外面积同时作为室内考虑,提出室内消防环管室外化布置的概念。
室内消防环管室外化布置是指把原本应该在每个建筑物内部设置的消防环管转移到室外设置成几个环状管网。该布置方式一方面减少了古建筑室内管线布置数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群内部的室外场地,这样一层室内消火栓和室外消火栓可以直接由室外专用消防环管接出,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少对古建筑的破坏。
因此本工程消防管道在外圈成环的基础上,建筑群内部也设置小环路。外环管径均为DN200,内环管径均为DN100,如图2所示。分别从西北面和东南面的市政给水管道上引入一条DN200的消防管道,经水表计量井和倒流防止器连接到消防环管上。本工程消火栓水系统采用常高压消防系统。
3.2消火栓布置
消火栓的布置是本工程另一关键所在,如何让消火栓既起到灭火的作用,又能尽量不破坏古建筑的结构和外观,使消火栓系统和古建筑完美融合,是本工程重点考虑的内容。通过现场踏勘、论证及比较后,提出局部室内消火栓室外化的布置方式。
3.2.1室外消火栓布置
由于将整个建筑群所在的区域作为一个室内整体考虑,所以在本工程中真正意义上的室外消火栓是连接在DN200的室外大环管上的消火栓,室外消火栓采用地上式,每个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大于150m,设置间距不大于120m,共设置6组,消火栓采用SS100/65型。
3.2.2室内消火栓室外化布置方式
室内消火栓室外化布置方式是指把原本应当设置在室内的消火栓转移到室外设置。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建筑层数不高,单层建筑面积不大,室内不方便设消火栓的建筑。本工程在两栋建筑物之间的室外部分设置与室内消火栓同型号的消火栓,按照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消火栓结合景观布置,多设置在花坛、草坪、竹林边等既不影响建筑外形,又方便取用的地方。以文殊殿、大悲殿和藏经楼为例,大悲殿位于文殊殿和藏经楼之间,消火栓则设置在每栋建筑之间对称的花坛两侧。消火栓从地下管线上引出,栓口距离地面1.1m。
考虑到本工程建筑物为木石结构,建筑物内部墙壁厚度不便于安装镶嵌于墙壁内的消火栓箱,因此室内外均采用单栓带灭火器组合式薄型木质消防柜,同时消火栓柜喷涂成与建筑主体相同的颜色,柜体表面标明“消火栓”字样。这样消火栓贴近建筑风格靠景观对称分布,既不会太突兀,又能融入对称的古建筑设计形式,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对古建筑原貌的破坏。而且室外空地上的消火栓不但能扑灭室外的火灾而且也能用于扑灭相邻两座建筑物的内部火灾,一方面为建筑物内的防火、灭火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阻止了火灾的蔓延防止连续火灾的发生。
3.3水消防系统的维护
本寺院占地面积大,消防管路长,如果长时间没有消防用水,消防管道内的水质势必会变差,在发生火灾时如果用污水灭火又会造成二次污染,尤其是寺庙古建筑内原有的佛像、壁画等很有可能会被破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如何在确保消防水量的同时改善水质是本工程面临的至关重要的问题。
在本工程中采用了在消防环路上设置多个绿化浇洒给水点的方法,在接水管上增加可调式减压阀,平时的绿化用水直接来自消防用水,这样消防管道的水就可以流动起来,新鲜的水也可以通过市政管道和消防水塔补充进来,整个管网的水质就会得到改善,而且不会影响消防系统用水量。绿化浇洒处均标明“非饮用水”字样,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
4结语
(1)古建筑群修复改造中的消防系统设计,应在保证古建筑原貌不被破坏的前提下,为其防火灭火提供有效保障。
(2)本工程采用市政给水,同时启用原有的水塔作为消防水塔为消防系统提供备用水源,在整个建筑区域外设置消防环网等。在室外消防管网上靠近天然水源的地方设置水泵接合器,方便消防车就近取水为室内消火栓提供可靠的水量、水压保障。
(3)本工程采用室内管网室外化布置方式和室内消火栓室外化布置方式。既减少了室内管线、简化了整个消防管网的布置,也保证古建筑原貌、方便了工作人员的操作。布置在两栋建筑之间的消火栓不仅可以扑灭室外火灾,同时还能到达周围两栋建筑物,也防止了火灾的蔓延。
(4)为了防止室外消防环网内的消防用水因长期得不到更新而水质变差,在消防环路上设置多个绿化浇洒给水点,使得管网内的水能够经常流动以保证消防用水水质。
(5)由于古建筑的消防系统设计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以参考,因此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因地制宜”。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根据古建筑的自身特点来设计相应的消防系统,使得古建筑能够得到最大程度上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张斌.昌都地区寺庙古建筑防火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22):746~747
2 GB 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 DGJ32/J92—2009民用建筑水消防系统设计规范
4 DGJ08—94—2007,J11056—2007民用建筑水灭火系统设计规程
5王增长,高羽飞.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第5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本文关键词:强化建筑工程安全管理的措施,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386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38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