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探索

发布时间:2017-03-16 12:05

  本文关键词: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探索,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城市急速扩张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环境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而得到同等程度的改善,与此同时,诸如社会信任度下降、城市传统文化断层等新的城市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作为人类社会聚居场所的现代城市所面临的挑战。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城市市民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场所,还能体现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可以说,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既能够帮助改善现有的城市面貌,还可以促进社会交往,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然而我国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并不理想,这些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与使用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何营造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成为了现代城市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城市空间的现状及其营造情况,梳理了造成该现状的历史与社会原因,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并将其与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联系,最终提出了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部分中概括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类型及其功能,阐述了中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研究,并按照时间顺序对西方传统城市社会中匠艺活动的脉络进行了梳理。第一章描述了我国城市街道、城市广场和城市公园与绿地这三大城市公共空间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在营造过程中所面临的情况与问题,表现为城市宜居性的缺乏、城市多样性的丧失、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不足以及城市空间利用率低四个方面。第二章从理论层面、社会层面、管理者层面出发,指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理论对西方理论的片面接受、现代社会激增的物质文化需求以及对经济的极端重视、管理层面服务意识薄弱及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现状及问题的原因。第三章探讨了工匠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内在联系。将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形成机制归纳为“公共文明驱使——多元人群参与——个体自治——城市公共空间”模式,然后通过对日本民艺运动与美国工匠运动的分析,指出工匠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营造的内在联系表现在工匠精神内涵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机制的契合之上。第四章提出了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即在因地制宜地营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基础上,注重以人为本,强调对城市公共空间内部细节的处理,扩宽城市公共空间规划建设人群,在管理层面,逐渐把目标管理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以满足更多人群的需求,从而营造出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 工匠精神 营造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13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导论9-25
  • 一、选题缘由9-10
  • 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10
  • 三、文献综述10-22
  • (一)关于城市公共空间10-17
  • (二)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想的演变17-18
  • (三)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研究18-19
  • (四)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研究19-22
  • 四、主要研究方法22-23
  • 五、论文结构23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23-25
  • 第一章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及其营造问题分析25-36
  • 第一节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现状概述25-30
  • 一、城市街道25-27
  • 二、现代化城市广场27-29
  • 三、城市公园与绿地29-30
  • 四、小结30
  • 第二节 我国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问题分析30-36
  • 一、缺乏城市宜居性31-32
  • 二、忽视城市多样性32-33
  • 三、空间数量不足33-34
  • 四、空间利用率低34-36
  • 第二章 城市公共空间营造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36-44
  • 第一节 理论层面36-39
  • 一、西方理论:重功能性、轻实用性37-38
  • 二、我国理论:重政府主导、轻社会参与38-39
  • 第二节 社会层面39-41
  • 一、消费主义的盛行39-40
  • 二、唯经济导向的发展40-41
  • 第三节 管理者层面41-44
  • 一、服务意识的缺乏42
  • 二、规章制度不完善42-44
  • 第三章 工匠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机制分析44-57
  • 第一节 良好的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机制44-48
  • 一、公共文明驱使45-46
  • 二、多元人群参与46
  • 三、个体自治46-47
  • 四、小结47-48
  • 第二节 现代工匠精神的诞生及其概念48-52
  • 一、日本民艺运动48-49
  • 二、美国工匠运动49-50
  • 三、工匠精神的概念50-52
  • 第三节 工匠精神与城市公共空间形成机制的内在联系52-57
  •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工匠精神53-54
  • 二、工匠精神与现代城市空间营造54-57
  • 第四章 以工匠精神为出发点的城市公共空间营造思路57-61
  • 第一节 注重因地制宜57-58
  • 第二节 强调以人为本58-59
  • 一、注重细节58-59
  • 二、多元人群参与规划59
  • 第三节 提高服务意识59-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8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8-69
  • 后记69-7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强;从城市演化过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意义[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郭江泳;以人为本 塑造高质量的现代化城市公共空间[J];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石永良,张智民;城市公共空间的维系[J];时代建筑;2001年03期

4 赵蔚;城市公共空间的分层规划控制[J];现代城市研究;2001年05期

5 程世丹;构造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J];华中建筑;2003年01期

6 周进,黄建中;城市公共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J];建筑师;2003年03期

7 严龙华;人性化城市公共空间的创造——福州榕城广场[J];建筑学报;2004年03期

8 何志明,周铁军;从能量集合的角度初探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9 陈军;北京城市公共空间:解析与重构[J];北京规划建设;2004年04期

10 马航;十九世纪的美国城市公共空间[J];规划师;2004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富花;陈天;;城市公共空间的开发模式研究[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肖艳阳;;交通机动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研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杨震;徐苗;;创造和谐的城市公共空间:现状、问题、实践价值观[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徐宁;徐小东;;香港城市公共空间解读[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李真真;崔超;;城市公共空间的休息设施研究——以座椅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徐宁;;基于效率与公平视角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综述[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7 马蔷;李瑾茜;;天津市滨海新区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管理初探[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C];2012年

8 周有军;黄耀志;刘强;花茜;;论后新自由主义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转向[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李保奇;;建构地区联系性的城市公共空间——以三里屯为例[A];规划创新:201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汪洋;;城市化进程中苏中地区小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以江苏省泰兴市为例[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乐渝;城市公共空间与和谐社会[N];经济观察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军妮;现代城市走向何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郑宏;北京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构与艺术化设计研究[N];中华建筑报;2012年

4 记者 韩焱;我市不断拓展城市公共空间[N];咸阳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薇;城市公共空间将被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N];陕西日报;2013年

6 记者 梁新星;陕西立法加强城市公共空间管理[N];中国建设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谈燕;城市公共空间 需以人为尺度[N];解放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赵芳;《陕西省城市公共空间管理条例》出台[N];中国建设报;2013年

9 李春朋;规范城市公共空间管理 建设美丽航天新城[N];西安日报;2014年

10 章正;城市公共空间可以释放“潮汐”功能[N];郑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中德;西南山地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适应性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2 李昊;物象与意义—社会转型期城市公共空间的价值建构(1978-2008)[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3 耿美云;城市公共空间特色景观衍续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9年

4 周祥;广州城市公共空间形态及其演进研究(1759-1949)[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D];四川大学;2005年

6 李辉;城市公共空间的绿色建筑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文;城市公共空间形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8 何建龙;城市向导[D];同济大学;2008年

9 吕小辉;“生活景观”视域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郢娴;从空间到场所[D];天津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杨;城市公共空间互动环境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霍s,

本文编号:2517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2517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5f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