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建筑工程论文 >

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5 16:32

  本文关键词: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休闲旅游 乡村 旧建筑改造


【摘要】: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未来旅游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乡村活化的重要手段。是乡村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保护与弘扬的途径之一。乡村休闲旅游得到了国家和社会人士的重视,同时也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参与其中。乡村休闲旅游对乡村带来了人气,也带来了新的思想和产业,促进了农业一二三产业的结合发展。乡村旧建筑宜基于当下时代做出适当的改造,使其在新的功能使用中焕发活力。江浙地区的乡村的休闲旅游起步较早,在全国有模范作用。笔者的大量实地调研案例来自于江浙地区。笔者认为乡村休闲旅游策划、规划、建筑设计应该是统一完整的。乡村旧建筑的改造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属于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旨在探讨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背景下,乡村旧建筑改造成旅游功能的研究。笔者将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理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得出旧建筑改造的策略和具体手法,来应对旅游功能需求和文化传承需求。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阐述了相关背景和研究内容界定,确定研究目的和意义,概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发展状况,制定研究的框架和方法。第二章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阐述了近年国内乡村旅游的模式进行研究,最后得到建筑师角度下的旅游资源评估与价值。第三章对乡村旧建筑选址、定位和总体改造策略进行探讨。第四章对乡村休闲旅游背景下的旧建筑改造具体手法进行研究。最后得到总结与展望得出具体的针对性改造策略和手段。乡村旧建筑改造基于使用人群和使用方式有不同的空间形态的需求;基于对传统文化和乡土生活的记忆有不同的气氛营造的手法;基于建筑现状和周边环境与环境的关系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归根结底,乡村建筑改造要充分考虑在地性、历史性、文化性。
【关键词】:休闲旅游 乡村 旧建筑改造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592;TU746.3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3
  • 第1章 绪论13-25
  • 1.1. 研究背景与内容13-18
  • 1.1.1. 研究背景13-16
  • 1.1.1.1. 保护与发展13
  • 1.1.1.2. 政策支持13-16
  • 1.1.1.3. 市场商机16
  • 1.1.2. 研究内容16-18
  • 1.1.2.1. 乡村活化17
  • 1.1.2.2. 休闲旅游17-18
  • 1.1.2.3. 乡村建筑改造18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8-19
  • 1.2.1. 研究目的18
  • 1.2.2. 研究意义18-19
  • 1.3. 相关理论及发展状况19-22
  • 1.3.1. 相关理论19-21
  • 1.3.1.1. 乡村活化相关理论19-20
  • 1.3.1.2. 休闲旅游相关理论20
  • 1.3.1.3. 乡村建筑改造策略相关理论20-21
  • 1.3.2. 发展状况21-22
  • 1.4. 研究框架与方法22-25
  • 1.4.1. 研究框架22-23
  • 1.4.2. 研究方法23-25
  • 1.4.2.1. 文献研究23
  • 1.4.2.2. 案例研究23-24
  • 1.4.2.3. 理论运用24
  • 1.4.2.4. 跨学科研究24-25
  • 第2章 基于旅游的乡建模式25-34
  • 2.1. 近年来国内乡建经验25-31
  • 2.2. 旅游资源的评估与价值31-33
  • 2.2.1. 地理因素31
  • 2.2.2. 气候条件31-32
  • 2.2.3. 自然人文条件32
  • 2.2.4. 政策扶持32
  • 2.2.5. 项目选择32-33
  • 2.3. 本章小结33-34
  • 第3章 乡村旧建筑改造策略34-53
  • 3.1. 建筑选址及功能定位34-40
  • 3.1.1. 展示交流类34-37
  • 3.1.1.1. 选址35-36
  • 3.1.1.2. 功能定位36-37
  • 3.1.2. 餐饮住宿类37-39
  • 3.1.2.1. 选址37-38
  • 3.1.2.2. 功能定位38-39
  • 3.1.3. 办公类39-40
  • 3.1.3.1. 选址39-40
  • 3.1.3.2. 功能定位40
  • 3.2. 总体改造策略40-48
  • 3.2.1. 保护为主40-41
  • 3.2.1.1. 利用有高差地形,,低调处理新建部分41
  • 3.2.1.2. 运用传统工艺,修旧如旧41
  • 3.2.2. 新旧共生41-43
  • 3.2.2.1. 新建部分和旧记忆的共生42
  • 3.2.2.2. 新隔墙和旧外墙的共生42-43
  • 3.2.3. 新旧对比43-46
  • 3.2.3.1. 色彩的对比43-44
  • 3.2.3.2. 材料的对比44-45
  • 3.2.3.3. 形态的对比45-46
  • 3.2.4. 建筑再生46-48
  • 3.2.4.1. 灵活加建、改建46-47
  • 3.2.4.2. 回归乡土47-48
  • 3.3. 本章小结48-53
  • 3.3.1. 选址与功能定位总结48
  • 3.3.2. 总体改造策略总结48-53
  • 3.3.2.1. 总体改造策略分类的项目48-50
  • 3.3.2.2. 影响改造策略的因素50-51
  • 3.3.2.3. 改造策略与改造手法51-53
  • 第4章 乡村旧建筑的改造手法53-106
  • 4.1. 空间重构53-61
  • 4.1.1. 空间序列53-58
  • 4.1.1.1. 无锡市田园东方54-55
  • 4.1.1.2. 莫干山后坞生活55-56
  • 4.1.1.3. 苏州市乡根东林渡56-57
  • 4.1.1.4. 莫干山庾村创意园57-58
  • 4.1.1.5. 本节小结58
  • 4.1.2. 空间组合58-61
  • 4.1.2.1. 庭院58-59
  • 4.1.2.2. 内院59
  • 4.1.2.3. 中庭59-60
  • 4.1.2.4. 连接60-61
  • 4.1.2.5. 本节小结61
  • 4.2. 空间营造61-93
  • 4.2.1. 空间类型61-78
  • 4.2.1.1. 室外空间61-73
  • 4.2.1.2. 灰空间73-76
  • 4.2.1.3. 室内空间76-78
  • 4.2.2. 装饰风格78-83
  • 4.2.2.1. 现代风格78-79
  • 4.2.2.2. 工业风格79
  • 4.2.2.3. 传统风格79-80
  • 4.2.2.4. 西方风格80-81
  • 4.2.2.5. 乡土风格81-82
  • 4.2.2.6. 本节小结82-83
  • 4.2.3. 光与影83-93
  • 4.2.3.1. 自然采光83-87
  • 4.2.3.2. 人工照明87-92
  • 4.2.3.3. 本节小结92-93
  • 4.3. 场所精神93-103
  • 4.3.1. 乡土记忆94-98
  • 4.3.1.1. 旧物改造94-95
  • 4.3.1.2. 物件陈设95-97
  • 4.3.1.3. 乡土材料97-98
  • 4.3.2. 现代性98-102
  • 4.3.2.1. 渗透性99
  • 4.3.2.2. 栖居99-101
  • 4.3.2.3. 现代材料101-102
  • 4.3.3. 场所记忆102-103
  • 4.4. 调研中发现的问题103-105
  • 4.4.1. 环境保护与改善103-104
  • 4.4.2. 资源利用和分配104
  • 4.4.3. 恶性竞争的复制104-105
  • 4.5. 本章小结105-106
  • 总结与展望106-108
  • 参考文献108-111
  • 图表来源111-121
  • 附录 1:第三章涉及的国内案例信息列表121-127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27-128
  • 致谢128-129
  • 附件12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龙;刘玉亭;;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研究评述[J];南方建筑;2014年02期

2 姜涛;黄晓芳;;国内外乡村发展政策经验及对武汉市的启示[J];规划师;2009年09期

3 陆洲;许妙苗;朱喜钢;;乡村转型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4 刘祖云;;专题研究:倡导“城市包容乡村发展”的价值观[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5 健雄,冰峰,陈土;致富思源 富而思进——乡村发展世纪论坛特别报道[J];小城镇建设;2000年05期

6 李华东;黄印武;任卫中;穆钧;韩冬青;周凌;张建;宋兵;周榕;本刊编辑部;;蜕变与复兴——“乡村蜕变下的建筑因应”座谈会[J];建筑学报;2013年12期

7 魏开;周素红;王冠贤;;我国近年来村庄规划的实践与研究初探[J];南方建筑;2011年06期

8 徐文辉;;浙江省乡村绿道发展模式创建[J];城市规划;2010年06期

9 李小梨;吴昌庆;韩波;;温州沿海山区乡村发展策略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年05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浩;;世界级城市都市圈内乡村的演变及作用——以东京为例[A];世界城市北京发展新目标——2010首都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新世纪乡村发展的主导者[A];人类学与乡土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C];2005年

3 赵德余;方志权;;农民观念中的乡村发展及其公共性问题——关于发达地区乡村农民的田野调查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含义[A];和谐社会 价值·政策·制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6年

4 赵孟营;;非政府组织与乡村社会建设的基层动员[A];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7年

5 龙花楼;邹健;;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乡村转型发展评价[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吴建华;郑向敏;;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郑卫东;;中国乡村“双轨政治”的变迁[A];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创新——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12年

8 黄尧;;巴马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思路[A];金融危机中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C];2009年

9 赵西泠;;乡村旅游发展中的人文精神及其构建——科学发展观在乡村旅游中的另一种剖析[A];建设和谐社会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6年

10 孔祥萍;;欧洲“新内源性”乡村发展对中国的启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原正军;韩国新乡村发展运动经验[N];中国财经报;2007年

2 秦红增;文化农民:中国乡村发展的关键因素[N];中国民族报;2006年

3 记者 张笑娟;我市重视支持民族乡村发展[N];平凉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邱游惠;立足优势 加快乡村发展步伐[N];闽北日报;2012年

5 记者 黄元章;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加大帮扶力度加快乡村发展[N];闽东日报;2012年

6 记者 闫冲冲;我市与省属企业结对共建美好乡村座谈会举行[N];黄山日报;2013年

7 记者 侯天仪 通讯员 姚晓科;系列工程为乡村发展“补钙”[N];石家庄日报;2013年

8 范亚旭 记者 张培奇;河南力争2020年建成100个以上水美乡村[N];农民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张颖;乡村发展需要引领与陪伴[N];福建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罗石香;照亮乡村发展之路[N];贵州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纪程;话语视角下的乡村改造与回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丁武民;乡村发展过程中的金融支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董少平;乡村治安治理中的组织与权力[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4 许飞;福建省乡村人居林结构特征与构建技术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婷;南部县升钟湖区域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张问期;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3 侯金翠;当代乡村司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罗琳;基于系统理论的武汉市乡村旅游发展研究[D];武汉轻工大学;2015年

5 李一;乡村旅游区地景建筑环境设计的应用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6年

6 孙雪松;新世纪小说中的当代乡村女性形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6年

7 罗雪娇;贵州山地乡村风景“如画美”认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8 何岸咏;休闲旅游背景下的乡村旧建筑改造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9 李玉洁;以旅游开发为主导的乡村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10 李敏;乡村旅游促进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448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448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b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