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文化视野下中国当代建筑中山水城市精神复归策略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14:04
本文关键词:建构文化视野下中国当代建筑中山水城市精神复归策略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建构 中国当代建筑 山水城市精神 传统山水文化 复归
【摘要】:建筑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是技术与艺术的集合体。我国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当代建筑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断层问题。山水城市精神源自鸦片战争前我国封闭自主所形成的朴素的山水文化传统,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理念,这一理念对当今千城一面的中国城市建设与缺乏情感的建造活动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其在当代的建造过程中分别以不同的发展方向表现为对地域文化的挖掘,对城市问题的关注,对新的科技手法的追求等。建构理论形成于西方,其研究内容基于地域文化“诗意建造”的过程,实践内容丰富,理论体系相对成熟。山水城市精神中完整而诗意的建造体系与建构理论所追求的对地域文化“返魅”精神有诸多相似之处,建构文化对于中国当代建筑中山水城市精神的复归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山水城市精神,理论基础为建构文化,最终的落脚点是复归策略。核心章节按照建构文化的三个层面展开,以此寻找在中国当代建筑中山水城市精神“返魅”的策略。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一、总结梳理传统山水文化与山水城市精神的历史脉络,根据其历史时期与表现特征的不同将其分为:朴实的自然观阶段:翳然的山水观阶段;“儒”、“道”、“禅”的意境交融阶段:“有我”、“无我”的思辨阶段与理景的普及阶段。再根据中国当代建筑在体现山水城市精神中的表现类型与发展情况作出兴趣方向上的分类,为后面的研究打好基础。二、根据建构文化综合建筑的结构与艺术特征所给出的三个层面的定义:1、平实的材料建造;2、结构建造秩序(技术之面具);3、对人类故事、神话与幻想的叙述(面具之面具)——即:材料-结构-艺术的过程——对山水城市精神与传统山水文化在建筑层面的体现分别进行材料,空间结构秩序与文化内涵的研究。三、以上三部分的研究构成论文的核心章节,核心章节按照:1、概念梳理;2、现状研究;3、现状反思;4、提出策略的思路展开。四、对论文的研究做总结性陈述,分析论文在研究中的优势与不足,并对下一阶段的研究给予建议。
【关键词】:建构 中国当代建筑 山水城市精神 传统山水文化 复归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第一章 绪论11-23
- 1.1 选题背景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9
- 1.2.1 国外研究动态11-14
- 1.2.2 国内研究动态14-19
-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框架19-21
- 1.3.1 研究方法19
-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19-20
- 1.3.3 论文框架20-21
- 1.4 研究意义21
- 1.4.1 理论意义21
- 1.4.2 推广价值21
- 1.5 创新点21-23
- 第二章 山水城市的脉络:山水城市精神与传统山水文化的建构23-33
- 2.1 山水城市与传统山水文化23
- 2.2 传统山水文化的历史脉络23-30
- 2.2.1 蒙昧的缘起——朴实的自然观23-25
- 2.2.2 认知的思辨——翳然的山水观25-26
- 2.2.3 审美的认知——“儒”、“道”、“禅”的意境交融26-28
- 2.2.4 “有我”、“无我”的思辨28-29
- 2.2.5 极致的发展——理景的普及29-30
- 2.3 中国当代建筑体现山水城市精神的表现类型与发展情况30-33
- 2.3.1 中国山水城市的发展概述30-31
- 2.3.2 山水城市在建筑上的表现类型与发展情况31-33
- 第三章 山水城市的形式:材料的运用与建造33-59
- 3.1 材料的理论建构33-41
- 3.1.1 材料的建造逻辑33-36
- 3.1.2 材料的建构与非建构36-40
- 3.1.3 材料的数字建构40-41
- 3.2 基于建筑材料的中国当代山水城市的研究41-51
- 3.2.1 建造的地点41-44
- 3.2.2 建造的时间44-48
- 3.2.3 建造的文化性48-49
- 3.2.4 建造的生态性49-51
- 3.3 基于材料的当代建筑反思51-53
- 3.3.1 建构的精度——传统材料的当代建造现实52
- 3.3.2 建构的分离——建造材料的“真实性”思辨52-53
- 3.3.3 建构的整合——材料内涵的建造评价53
- 3.4 材料的使用策略53-58
- 3.4.1 材料工艺的技术化提升54
- 3.4.2 材料表现的多样性转变54-55
- 3.4.3 材料使用的表皮化倾向55-56
- 3.4.4 材料风格的传统性回归56-58
- 3.5 本章小结58-59
- 第四章 山水城市的空间秩序:对技术的再现59-89
- 4.1 空间秩序理论建构59-71
- 4.1.1 山水空间元素秩序组织59-66
- 4.1.2 山水空间结构秩序组织66-69
- 4.1.3 山水空间的“形”与“意”69-71
- 4.2 基于空间的中国当代山水城市的研究71-78
- 4.2.1 山水空间的“实用空间”71-73
- 4.2.2 山水空间的“结构空间”73-75
- 4.2.3 山水空间的“审美空间”75-78
- 4.3 基于建筑空间秩序的当代建筑反思78-80
- 4.3.1 建构的移植——山水空间的回归动力探索78-79
- 4.3.2 建构的矛盾——传统空间的批判性前行79
- 4.3.3 建构的分歧——空间建造的和而不同79-80
- 4.4 空间的建构策略80-88
- 4.4.1 山水之立意——意存笔先,画尽意在81-82
- 4.4.2 总体之布局——体悟外化,“远”式空间82-84
- 4.4.3 元素之组织——不尽尽之,多元并立84-86
- 4.4.4 体悟之手法——有我之境,小中见大86-88
- 4.5 本章小结88-89
- 第五章 山水城市精神的文化内涵:对秩序的再现89-105
- 5.1 山水文化的理论建构89-97
- 5.1.1 写实89-93
- 5.1.2 传神93-95
- 5.1.3 妙悟95-97
- 5.2 基于中国当代山水城市精神建构策略下的反思97-100
- 5.2.1 建构的联系——传统与当代的纽带97-98
- 5.2.2 建构的生存——山水文化的新陈代谢98-99
- 5.2.3 建构的经营——传统山水文化的现代之路99-100
- 5.3 山水城市精神在建筑层面的复归策略100-103
- 5.3.1 现代技艺的催化与移植101
- 5.3.2 空间氛围的关注与表达101-102
- 5.3.3 山水文化的地域性塑造102-103
- 5.3.4 建造体系的抉择与重塑103
- 5.4 本章小结103-105
- 第六章 结语105-107
- 6.1 研究结语105
- 6.2 研究不足105-107
- 参考文献107-110
- 后记110-11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11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利;张文辉;;扎哈·哈迪德与马岩松——非线性逻辑语言浅析[J];华中建筑;2013年08期
2 白转;;中国古典园林和中国山水画在创作手法上的互动[J];现代园艺;2013年10期
3 ;专访伊东丰雄:活在盒子里?NO![J];中国房地产业;2013年05期
4 阿道夫·路斯;范路;;从《建筑材料》到《饰面原则》——阿道夫·路斯《言入空谷》选译[J];建筑师;2011年06期
5 康凯;;在援建中寻求“原筑”——起山、搭寨、造田:北川羌族自治县文化中心的建设之路[J];建筑学报;2011年12期
6 李晓东;;篱苑书屋,北京,中国[J];世界建筑;2011年11期
7 刘涤宇;;《长物志》,材质所呈现的[J];城市环境设计;2011年03期
8 廖丰;;崔a7:坚持“本土设计”是我对建筑的诚意[J];建筑;2010年15期
9 朱剑;;从无我之“境”到有我之“境”——试论宋元之际山水画意境内涵的拓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10年01期
10 张男;崔恺;;辽宁五女山山城高句丽遗址博物馆工程记录[J];时代建筑;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U,
本文编号:548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4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