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柱摩擦阻尼器预应力钢框架静力推覆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间柱摩擦阻尼器预应力钢框架静力推覆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预应力钢框架 中间柱摩擦阻尼器 静力推覆试验 数值模拟
【摘要】:为研究跨度较大的预应力钢框架结构的可恢复功能,提出了具有可恢复功能的中间柱设有摩擦阻尼器的预应力钢框架体系,给出了中间柱摩擦阻尼器的典型构造。设计了一个8层原型结构,对底部两层平面框架子结构进行了静力推覆试验,同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对试验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中间柱的摩擦阻尼器在提高框架结构刚度的同时,还提高了结构的耗能能力;结构除梁翼缘加强板和柱脚翼缘出现塑性变形以外,其他主体结构始终保持弹性工作状态;第1、2层框架的层间剪力-位移滞回模型分别呈梭形和弓形。卸载后的检测结果显示,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很小,为结构提供了良好的自动复位和恢复结构功能的能力。
【作者单位】: 北京建筑大学工程结构与新材料北京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高层和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关键词】: 预应力钢框架 中间柱摩擦阻尼器 静力推覆试验 数值模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1278010;51278027)
【分类号】:TU394
【正文快照】: 0引言最早的关于可恢复功能预应力钢框架(简称预应力钢框架)节点的试验研究是在1997—2001年由Ricles等[1]完成的。预应力钢框架体系基本构成包括框架梁、柱、预应力构件、耗能装置等。其中耗能装置有角钢耗能、耗能棒耗能、翼缘上下摩擦耗能和腹板摩擦耗能等不同形式,预应力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艳霞;叶吉健;赵微;李瑞;刘学春;;自复位平面钢框架推覆分析[J];地震研究;2014年03期
2 张艳霞;赵文占;陈媛媛;宁广;;长孔螺栓摩擦阻尼器试验研究[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15年04期
3 韩建平;王晓燕;;新型自复位钢结构体系研究进展[J];结构工程师;2015年04期
4 张艳霞;叶吉健;杨凡;陈媛媛;;自复位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动力时程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15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何小辉;钢框架新型耗能梁柱节点滞回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立州,胡卫兵;新型压电摩擦阻尼器本构模型的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欧进萍,杨樝;压电-T型变摩擦阻尼器及其性能试验与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3年04期
3 林治民;张洵安;秦相军;谷文成;;摩擦阻尼器的初始滑移参数与结构耗能特征分析[J];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2007年06期
4 关新春;郭鹏飞;吴阳;欧进萍;;基于微驱动材料的智能摩擦阻尼器试验研究[J];振动与冲击;2008年10期
5 瞿伟廉,陈朝晖,徐幼麟;被动及半主动摩擦阻尼器对合肥翡翠电视塔地震反应的控制[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0年02期
6 李惠,彭君义,周锡元,张平;向心式变摩擦阻尼器控制结构地震反应分析[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1年S1期
7 郝燕平,朱梓根;叶片摩擦阻尼器切向刚度研究[J];航空动力学报;2002年04期
8 吴斌,张纪刚,欧进萍;一种改进的拟粘滞摩擦阻尼器的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4年01期
9 魏文晖,甄茂伟;摩擦阻尼器在轻钢结构加层的控制应用[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李宏男,李军;半主动摩擦阻尼器对偏心结构振动控制的仿真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英武;;摩擦阻尼器减震的动力分析及优化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4年
2 陈先龙;宋明波;廖明夫;;弹支干摩擦阻尼器的发展[A];第11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ROTDYN2014)论文集(上册)[C];2014年
3 单明;;沈阳市政府大楼增层设计研究[A];建筑结构(2009·增刊)——第二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4 温建明;冯奇;;摩擦阻尼器在高层结构风振控制中的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张纪刚;邓文艳;;基于Pall型压电摩擦阻尼器的海洋平台模糊控制研究[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B卷[C];2011年
6 毛剑;郑宏;韩斌;于旭光;;翼缘安装阻尼器的弱梁刚性连接钢框架节点有限元分析[A];第21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大海;基于压电摩擦阻尼器的结构振动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范天宇;弹性支承干摩擦阻尼器减振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朱熹育;基于压电摩擦阻尼器的空间杆系结构地震响应半主动控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军;智能压电摩擦阻尼器的控制理论与试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王骏涛;压电摩擦阻尼器隔震结构地震响应及控制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3 李立州;压电摩擦阻尼器本构模型的分析及其在振动控制中的应用[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3年
4 何晴光;万向型压电摩擦阻尼器及其在高层建筑减振控制中的应用[D];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
5 邓文艳;基于智能控制算法的压电摩擦阻尼器抗震性能分析[D];青岛理工大学;2010年
6 蒋巍;阻尼力可变摩擦阻尼器的减震性能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7 冯霞;中间柱型摩擦阻尼器的性能研究及工程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刘苗苗;基于压电变摩擦阻尼器的半主动优化控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9 李澈;摩擦阻尼器的研制与应用[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骆年红;位移相关摩擦阻尼器对框架及隔震结构地震反应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83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583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