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卡盐湖游客空间行为分析及智慧景区设计
本文关键词:茶卡盐湖游客空间行为分析及智慧景区设计
【摘要】:随着西部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和人们追求回归自然的旅游需求的不断增强,曾经人迹罕至的盐湖地区近年来已成为热点旅游资源之一。青海茶卡盐湖作为我国唯一的盐湖星级景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纷沓而至。盐湖旅游的飞速发展,也给景区带来一系列亟需解决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鉴于此背景下,本文引入智慧景区概念,从盐湖资源系统的自身特点出发,在深入分析该区域游客空间行为规律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开展专门针对盐湖的智慧景区的规划与设计研究,旨在通过构建可以真实响应游客空间活动规律和具体需求的智慧景区系统架构,提升智慧景区的信息服务和管理水平、切实提升游客满意度,实现盐湖景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并进而拉动西部旅游经济增长。全文主要包含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当前盐湖、智慧旅游的发展趋势;探讨了游客空间行为研究对盐湖智慧景区设计与建设的意义;梳理和分析了国内外智慧旅游和空间行为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对本文重要概念进行界定,对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理论依据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概括茶卡盐湖景区的旅游发展的现状,包括景区发展基础、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的制约因素等,分析了引入智慧景区建设的可行性。第三部分基于大量实地调查数据,分几个层面总结了该区域及景区内游客空间行为规律。首先分析了游客在大、中尺度区域范围上的空间行为特征,发现其空间行为模式大致符合“LCF”模式,以区域旅游模式和线型旅游模式为主。然后对游客在空间上的经济行为——旅游消费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总结,主要是对游客住宿、就餐消费行为的空间选择进行重点追踪,发现基础设施落后以及信息传递不畅是主要制约因素。接下来从游客个体特征、客源地空间分析、需求因素分析、旅游目的地等方面对游客空间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第四部分,重点对游客在小尺度上,即茶卡景区内部游客活动的时空分布规律开展分析,探寻景区客流强度的时空特点、游客游览路线、观赏行为的空间行为特征及原因,并对游客的个体特征与空间选择的相关性展开探讨。第五部分通过前面对盐湖旅游特征的总结以及对盐湖游客空间行为规律的研究结果,开展盐湖智慧景区建设的具体方案设计。在智慧景区建设的目标、原则下,构建盐湖智慧景区的总体框架,提出了“一个中心、三大平台、三大功能系统”的构架体系,并重点阐述了盐湖智慧景区的十三个子系统和终端功能与游客空间行为规律的响应,提供真正满足游客需求、提升旅游体验的智慧景区设计方案。第六部分为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产出和结论,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以及对未来的展望。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由于各景区之间的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及建设状况等客观条件存在差异,不应当简单照搬其他地区的智慧景区发展模式。因此,本文根据盐湖地区的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提出了适宜盐湖发展的旅游信息化建设方案。第二,不同于以往多从信息化角度对智慧景区的研究,本文通过对游客空间行为的特征、规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探讨智慧景区的规划与设计与游客空间行为之间如何关联并做出相关响应,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茶卡盐湖景区 空间行为 智慧景区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984.18;F592.7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绪论10-26
- 1.1 研究背景10-12
- 1.1.1 盐湖类旅游资源开发及存在的问题10-11
- 1.1.2 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现状11
- 1.1.3 将游客空间行为研究与智慧景区设计相结合的作用和意义11-12
- 1.2 研究意义12-13
- 1.2.1 理论意义12-13
- 1.2.2 现实意义13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13-17
- 1.3.1 智慧旅游13
- 1.3.2 智慧景区13-14
- 1.3.3 智慧旅游相关技术14-16
- 1.3.4 游客空间行为16-17
- 1.4 相关研究进展17-26
- 1.4.1 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进展17-22
- 1.4.2 国内外游客空间行为研究进展22-26
- 第2章 研究设计与理论依据26-34
- 2.1 研究内容26-27
- 2.2 研究的理论依据27-30
- 2.2.1 游客空间行为模式27-28
- 2.2.2 行为地理学理论28
- 2.2.3 消费者行为理论28-29
- 2.2.4 系统论29-30
- 2.2.5 利益相关者理论30
- 2.3 调查的内容与方法30-34
- 2.3.1 调查分类及方法30-32
- 2.3.2 研究方法32
- 2.3.3 技术路线32-34
- 第3章 茶卡盐湖旅游现状34-41
- 3.1 区域概况34-35
- 3.2 旅游发展基本情况35-37
- 3.3 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37-39
- 3.3.1 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足37
- 3.3.2 旅游旺季游客超载造成管理混乱37-38
- 3.3.3 景区旅游信息化程度低38
- 3.3.4 景区旅游产品单一38-39
- 3.4 智慧景区的建设的可行性分析39-40
- 3.5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茶卡盐湖游客空间行为分析41-57
- 4.1 游客空间行为的区域特征41-45
- 4.1.1 游客旅行特征42-43
- 4.1.2 旅行空间行为模式43-45
- 4.2 游客消费活动特征45-47
- 4.2.1 游客在盐湖的住宿行为特征45-46
- 4.2.2 游客在盐湖的就餐行为特征分析46-47
- 4.3 游客空间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47-56
- 4.3.1 游客个体特征因素48-50
- 4.3.2 距离与客源地空间分析50-52
- 4.3.3 需求因素分析52-53
- 4.3.4 旅游目的地因素53-55
- 4.3.5 其他因素影响55-56
- 4.4 本章小结56-57
- 第5章 茶卡盐湖景区内部游客空间行为特征57-71
- 5.1 客流强度的特点57-58
- 5.1.1 调查数据说明57
- 5.1.2 客流强度的特征57-58
- 5.2 游客游览路线的空间分析58-61
- 5.3 部分节点的游客空间行为分析61-66
- 5.3.1 盐雕公园61-62
- 5.3.2 盐湖湖区范围62-66
- 5.4 游客评价调查66-68
- 5.5 游客个体特征与空间行为相关性分析68-70
- 5.5.1 指标选取68
- 5.5.2 相关分析68-70
- 5.6 本章小结70-71
- 第6章 盐湖智慧景区设计研究71-96
- 6.1 智慧景区目标与原则71-72
- 6.1.1 智慧景区建设目标71
- 6.1.2 智慧景区建设原则71-72
- 6.2 盐湖智慧景区建设的总体构架72-74
- 6.3 综合决策控制中心74-75
- 6.4 三个平台设计75-78
- 6.4.1 信息感知传输平台75-76
- 6.4.2 数据管理平台76-77
- 6.4.3 应用服务平台77-78
- 6.5 盐湖智慧景区三大应用系统设计78-95
- 6.5.1 景区综合管理系统78-85
- 6.5.2 景区公共服务系统85-89
- 6.5.3 景区智能营销系统89-90
- 6.5.4 景区服务系统终端功能设计90-95
- 6.6 本章小结95-96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96-99
- 7.1 主要结论96-97
- 7.2 讨论97-99
- 附录99-104
- 附件1:茶卡盐湖游客调查问卷99-102
- 附件2:茶卡盐湖游客访谈问卷102
- 附件3:茶卡盐湖景区管理者访谈问卷102-103
- 附录4:茶卡盐湖景区图片103-104
- 参考文献104-10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109-110
- 致谢1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祚亮;张琦;;辽宁省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点)“两权分离”改革的探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7期
2 李洪鹏;高蕴华;赵旭伟;;数字景区转型智慧景区的探索[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1年07期
3 田茜;;从文化层面透析滹沱河景区的建设与管理[J];河北水利;2012年10期
4 王启;;河南省的弱势景区及其走出困境的对策探讨[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5 ;云台山:景区管理迈向信息高速路[J];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24期
6 袁元;;旅游景区公共设施现状分析与探究[J];美与时代(上);2014年04期
7 周翔旭;刘倩;高敏;;高速免费与景区管理的矛盾探究——以华山景区为例[J];管理观察;2014年14期
8 舒艳;;小型旅游景区的建设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昭山旅游景区为例[J];中外建筑;2007年02期
9 ;数字黄山:奏响景区地信息化序曲[J];中国建设信息;2007年16期
10 袁振国;从旅游标准看景区(点)的今后走向[J];标准化报道;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亚娟;;关于景区讲解管理的若干思考[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2 何孟辑;;精心打造具有舟山海洋文化特色的景区游乐精品[A];科学发展观与浙江旅游业论文集[C];2005年
3 孙九霞;;遇龙河景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策略研究[A];人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人类学高级论坛2002卷[C];2002年
4 孙诗靓;马波;;景区—社区系统中权力与制度的相关矛盾分析[A];区域合作:旅游业转型和创新的平台——第十二届全国区域旅游开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组;;对中国世界双重和自然遗产景区的考察报告(下)[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6 ;杭州西湖公园景点免费开放评析[A];中国公园协会2005年论文集[C];2005年
7 黄金葵;;景区客流疏导预警机制方案设计[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1[C];2011年
8 朱海霞;曲守璐;;大明宫5A级景区综合评价及建设路径选择[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系统考察组;;对中国世界双重和自然遗产景区的考察报告(上)[A];中国公园协会1999年论文集[C];1999年
10 邢贵升;;对永济旅游景区发展的深层次思考[A];2011《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 书 越;解放和发展景区文化生产力[N];中国旅游报;2004年
2 巅峰智业机构北京国智景元景区投资管理公司 赵铭熙;迅速盘活中小旅游景区(上)[N];中国旅游报;2006年
3 巅峰智业机构北京国智景元景区投资管理公司 赵铭熙;迅速盘活中小旅游景区(下)[N];中国旅游报;2006年
4 张莉;旅游景区生态化管理的策略[N];中国旅游报;2007年
5 赵铭熙;景区管理的新潮流——景区托管(上)[N];中国旅游报;2007年
6 吴文学;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景区核心竞争力[N];中国旅游报;2008年
7 余小军;创A级景区 建旅游精品[N];广西日报;2008年
8 记者 王玉兰;尖扎举办旅游与景区管理培训班[N];黄南报;2008年
9 向远定;旅游景区如何进行有效安全管理[N];中国旅游报;2008年
10 石宏伟;省旅游局在商南举办景区管理人员培训班[N];商洛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震;游客感知景区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3 胡炜霞;景区周边环境研究——界定、评价、协调[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贾英;基于符号学理论的旅游景区品牌塑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文彤;旅游目的地标志景区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6 王波;中国旅游景区供给的制度经济学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7 黄鹂;旅游景区投资模式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李梦;我国旅游景区前台管理信息化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4年
9 尹郑刚;沙漠旅游主客体系统及景区竞争优势:典型案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郭淳凡;不确定条件下企业景区投资决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曦娟;城市开放式景区旅游景观评价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龚胜建;基于需求分析的景区员工培训设计及其效果评估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3 张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型小城镇景区与镇区互动发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罗文杰;链子溪景区营销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张至楠;旅游对沙漠型旅游景区沙坡形态影响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6 姚润;公共资源类景区免费开放问题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刘杨;基于位置服务的旅游景区突发事件应急调度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怡;喀斯特景区农业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9 包s,
本文编号:611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11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