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
本文关键词: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
【摘要】: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近年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本文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梳理近年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重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背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重构模式与体系等方面,归纳总结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其研究内容框架,并对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进行展望。
【作者单位】: 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关键词】: 乡村聚落 空间重构 研究进展 中国
【基金】:安徽建筑大学引进人才及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6QD102)
【分类号】:TU982.29;C912.82
【正文快照】: 乡村聚落是乡村人口居住的最基本的空间单元,是乡村地区人口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乡村聚落空间是聚落的物质形态[1],可以具体为乡村聚落的规模、职能及空间分布结构[2]。空间重构是系统各要素通过优化配置实现重新组合的过程。聚落重构包括经济重构、社会重构和空间重构,聚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恩朴;李同f;卫倩茹;;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7期
2 张娟;王茂军;;国内外农村空间多元化研究热点识别与推移[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6期
3 张璐;杜宏茹;雷加强;夏富强;霍金炜;;少数民族聚集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影响机理——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06期
4 周洋岑;罗震东;耿磊;;基于“精明收缩”的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以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为例[J];规划师;2016年06期
5 吴冬宁;李亚光;李四高;;自然因素影响下密云县河西小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点及人居适宜性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年04期
6 陈永林;谢炳庚;;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6年01期
7 蔡弘;黄鹂;;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安徽省1121个样本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1期
8 逯百慧;王红扬;冯建喜;;哈维“资本三级循环”理论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区乡村转型——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12期
9 杜相佐;王成;蒋文虹;万群;刘怡;;基于引力模型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5年12期
10 梁发超;刘诗苑;刘黎明;;近30年厦门城市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5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谢正伟;李和平;;论乡村的“精明收缩”及其实现路径[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晓华;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SUN Pi-ling;XU Yue-qing;LIU Qing-guo;LIU Chao;WANG Hong-liang;;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and driving forces of changes in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poverty belt around Beijing and Tianjin: a case study of Zhangjiakou city, Hebei Province[J];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7年05期
2 张列;王成;;微观尺度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以重庆市统筹城乡示范村江津区燕坝村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7年08期
3 娄帆;李小建;陈晓燕;;平原和山区县域聚落空间演变对比分析——以河南省延津县和宝丰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7年04期
4 梁发超;;农业景观分类探讨及其应用——以北京市峪口镇为例[J];土壤;2017年02期
5 杨亚楠;季言;;低碳经济理念下江苏省农民集中居住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7年04期
6 余斌;卢燕;曾菊新;朱媛媛;;乡村生活空间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2017年03期
7 梁发超;刘诗苑;刘黎明;;基于“居住场势”理论的乡村聚落景观空间重构——以厦门市灌口镇为例[J];经济地理;2017年03期
8 方健;杨兴柱;朱琳;;黄山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热带地理;2017年02期
9 贺艳华;李民;宾津佑;周国华;唐承丽;;近10年来中国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02期
10 冯雨峰;陆伟杰;;基于资本循环理论的地区发展战略选择——以杭州市小和山地区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伟奇;游涛;章飙;;海滨山水城市产业园区规划布局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市为例[A];规划60年:成就与挑战——201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山地城乡规划)[C];201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卫静;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2 林涛;浙北乡村集聚化及其聚落空间演进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林;谢炳庚;;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6年01期
2 许从宝;郭冲;杜翔;;生活与营建:生活需求视角下的宏村空间自组织特征分析[J];中外建筑;2016年01期
3 邹叶枫;贺广瑜;单涛;何P婧;;“精明收缩”视角下贫困山区规划建设对策研究——以阜平县楼房村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年12期
4 孙玉;程叶青;张平宇;;东北地区乡村性评价及时空分异[J];地理研究;2015年10期
5 王文彬;;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研究综述[J];中国农业信息;2015年18期
6 杨晶;杜宏茹;楚新正;;基于DEA方法对新疆城镇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5年05期
7 朱霞;周阳月;单卓然;;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08期
8 郭旭;赵琪龙;李广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迁与乡村空间转型——以苏南为例[J];城市规划;2015年08期
9 张晓荣;周庆华;段德罡;;陕南山区农村居民点体系集约化整合策略思考——以商洛市丹凤县为例[J];小城镇建设;2015年08期
10 李和平;刘劲松;马宇钢;;山地村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J];规划师;2015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殷晓岚;20世纪苏南农业与农村变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琼;乔征;王葆华;;关中平原乡村聚落景观变迁典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2 马晓冬;李全林;沈一;;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3 王广超;李全林;王亚平;开黎黎;徐瑶瑶;奚秋燕;史华莹;吴敏;;苏州与徐州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比较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马利邦;郭晓东;张启媛;;陇中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以甘肃省通渭县为例[J];山地学报;2012年04期
5 刘永伟;张阳生;李奕;;近10年来国内乡村聚落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3年05期
6 浦欣成;王竹;黄倩;;乡村聚落的边界形态探析[J];建筑与文化;2013年08期
7 谢显奇;甘淑;余莉;任鹏飞;陈应跃;;岩溶山地乡村聚落空间格局特征分析:以广南县为例[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3年S1期
8 李红波;张小林;吴江国;朱彬;;苏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及其驱动机制[J];地理科学;2014年04期
9 廖燕青;;探讨城郊乡村聚落景观的设计——以云头村为例[J];福建建筑;2014年03期
10 文运;赵书彬;张娟;;乡村旅游发展下海口乡村聚落景观的变化——以美社村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力;;乡村聚落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城市规划面对面——2005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C];2005年
2 郭晓东;牛叔文;刘正广;;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以葫芦河流域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范霄鹏;;新乡村聚落的营建基础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任慧子;曹小曙;李丹;;乡村聚落历史空间演化及其内部关联网络——以广东省连州市为例[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汪晓春;梅耀林;段威;许珊珊;;城市时代乡村聚落空间特征、优化及规划对策——以金坛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6 孙健;;乡村聚落绿化的景观美学原则[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7 宋若蔚;;延续川西传统乡村聚落空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以都江堰某新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小城镇与村庄规划)[C];2012年
8 刘安生;陈伟前;胡金燕;;常州市特色村庄规划引导浅论[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2-小城镇与城乡统筹)[C];2013年
9 李扬;范霄鹏;;基于区域资源整合的新乡村聚落研究——旅游产业视野下的京郊新农村建设[A];第十五届中国民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周复多;;乡村聚落的生态文化基础——文化名村规划布局的启示[A];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晓东;黄土丘陵区乡村聚落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2 褚兴彪;山东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模型构建与优化应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3 毛志睿;乡村聚落旅游开发的准入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5年
4 雷振东;整合与重构[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5 朱炜;基于地理学视角的浙北乡村聚落空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6 岳大鹏;陕北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乡村聚落发展与土壤侵蚀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雪梅;诸神的居所—西部中国的信仰社区[D];四川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继珍;类型学在豫西乡村聚落更新与发展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姚尚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当代乡村聚落布点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年
3 周亮亮;金华市区乡村聚落空间集聚规律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祥熙;四川盆周山区乡村聚落发展度及其重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5 张凯博;类型学在黑龙江乡村聚落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15年
6 樊巧思;乡村聚落可持续性景观的设计研究[D];湖北美术学院;2015年
7 吴琼;新型城镇化下乡村聚落的植物景观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祖木热提·牙克甫;塔里木盆地南缘乡村聚落环境适应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5年
9 崔力丹;苍溪县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演化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杜萍萍;两城一体化背景下交通干线周边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研究[D];河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75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nzhugongchenglunwen/675576.html